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前人告诉我们: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我用楷体把它写在下边的田字格里,与同学们共勉。

题目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前人告诉我们: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我用楷体把它写在下边的田字格里,与同学们共勉。


相似考题
更多“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前人告诉我们: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我用楷体把它写在下边的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课外阅读与理解(20分)

    温暖的书

    然诺

    窗外是久违的春天,明媚而和煦;案上是我喜欢的书,《诗经》《楚辞》《论语》《史记》……

    春天和我和书,在一起,真好。于是,我再次想了关于书关于读书的一些问题。进而追问那个虽则浅近但却无法准确定义的问题——书是什么,读书是什么。我想,即使与书真诚地相处了那么多的光阴,直到现在,我觉得我还是说不好书与读书到底是什么,只是觉得她很美,读她很美。

    1857年的某一天,一位叫福楼拜的法国作家说了这样一句话:“读书是为了活着”。这话平实得像个不识字的长者轻捻须髯的脱口而出,但却一直触动着我内心深处的那片柔软。这话说得真是风雅极了――它涵养着的深意与智慧,我想也许读书人是可以参得到的――因为“活着还是死去”以及由此引发的如何活着如何死去,确是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

    中国人也说得好。印象深刻的,比如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真乃一语动魄;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来可谓如芒在背;苏轼有“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豪迈;清人郑板桥则另有妙句:“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怪人”言“怪语”,却是惊人不浅。当然还有很多,诸如“黄金屋”“颜如玉”“头悬梁、锥刺股”之类。好是好,却有标榜、功利和挑逗之嫌;清代江南才子金缨的一则联语“古今来多少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倒是让人觉得很温暖。

    毕竟,书也许就是温暖的;读书也许就是享受这温暖;读书的人也许就是为了获取这样的温暖――这算是我的一点体会。有了书,有了书的温暖,我想,我也就大约活在春天里了。因为,春天和温暖,其实比黄金与货币更稀缺更珍贵更美好更具价值,这个世界上高于金钱与物质的存在也还是有的,比如爱,比如情,比如健康、幸福与尊严。所以,我就常常感到我也是幸运的――多少还是拥有着这样一些“稀缺”的东西――也尝想,生命与春天和温暖相融相伴,那一定是充盈丰富、快乐安详的罢。

    据我所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纪念伟大的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而发起“世界读书日”的时候(每年4月23日),倡议“我们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人,不管年轻还是老去,健康还是疾病,富贵还是贫穷…… 都要把书作为自己一生的朋友(大意)…… ”在我看来,这不啻为全人类最温暖的节日。不知道别人怎么考量,我确是这么感受的。

    所以我想,我们应该感谢书,是书给予了我们这样的美好;所以我也想,我们应该把书作为一生的朋友,把读书作为一生的任务;把读书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把读书作为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而把读书作为我们接近伟大著作,接近伟大心灵,进而解读伟大心灵,进而获取伟大心灵的滋养以壮大和塑造我们的心灵,再进而在伟大心灵光芒照耀引领之下,走出属于我们的价值人生。至少是涵养我们温厚的文化气质、一种优雅的谈吐和风度……

    那就让我们融入到书里去罢。也许我们不能伟大,但我们却不能拒绝温暖。

    (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12期,略有改动)

    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正确答案: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 第2题:

    残疾人难道就不能读书学到该学的吗?

    你好,我想问下,如果我因为是一个残疾人,目前连工作都没有,现在才19岁,想在本地的一个职业学校读书,但是因为外表烧伤的关系,所以校长怕我影响到学校而不允许我报名在校读书,我的生活各方面都能自己自理.我想:我就因为自己是个残疾人就没权利在学校学到我该学的知识了吗?难道就因为我自己是一名残疾人就没有资格读书吗?难道残疾人就不是人吗?如果校长因为这样而不允许我在校读书,我有权利找律师起诉他吗?


    一定可以起诉的 支持你
    他们学校这样做法是不对的,你可以找律师起诉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应该可以上学

  • 第3题:

    2009年4月23日,第十四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为庆祝这一文化节日,学校开展“书香校园,期待你我”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到这次活动中来。

    大家为了激励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决定搜集几则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并把它作为座右铭以自勉。

    班长说:“我打笋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做自己的座右铭。”那么,你打算用什么名言做自已的座右铭呢?(要求名言中必须出现“书”字。)


    正确答案:
    示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韵人谈话”(歌德)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莎士比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 第4题:

    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绝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享有的。它是无条件的,完全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曾国藩有言:“苟能发奋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豚,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自立,则家塾不能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这段话告诉我们:

    A. 发愤读书时不择时选地。
    B. 发愤读书时需要选择好的书籍
    C. 发愤读书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D. 家塾、旷野之地、热闹之地均是读书的好地方

    答案:A
    解析: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故答案为A。

  • 第5题:

    面试热点:今天你阅读了吗?

    【热点链接】

    关于阅读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名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倡导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在《之江新语》一书中,他深有感触地写到,“要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

    【模拟题】

    从1995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希望籍此召唤人类“走向阅读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解析:
    1.解释含义,解释道理。

    在算法越来越被依赖、信息越来越碎片化的今天,习总书记的这句话是对我们保持阅读的能力和习惯提出了要求,我们不能抹去那些从阅读中汲取前行力量的记忆,要继续下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每个人都努力成为书香社会的一份子。

    2.围绕道理谈重要性。

    (1)阅读是人类进步与开放的标尺。从文字的出现,到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等与阅读文本传播有关的发明,都极大带动了我国文化的传播,书籍开始出现,中华文脉也得以不断延续。而现在的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再次带动了阅读领域的革命。电子阅读产品的普及使我们有了更加丰富自由、个性化的选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包容。

    (2)阅读是一个国家精神发育的根本途径。一直以来我们国家都把阅读作为国家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方式,1997年国家政府就提出了以“全民阅读”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工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4年至2019年,“倡导全民阅读”更是连续六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扶助书店、建设图书馆、兴办书院书房都已经是社会普遍的共识。

    (3)阅读是个人的品质和气象的塑造工具。如今,信息唾手可得,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了,但是信息芜杂,人声鼎沸,阅读能给人以系统化的知识、整体的思考。同时,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阅读让人们获得人生的坐标,更好地审视自己和外在环境,知道自己该去向何处,让人即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坎坷,依然能够笑迎挑战。

    3.结合实际谈践行。

    (1)积极倡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为推动全民阅读注入强大动力。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科技文化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我们需要继承前辈先贤们的优良传统,把阅读学习当做一种生活态度,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2)加强版权保护,为推动全民阅读提供坚实保障。提倡正版阅读是加强书香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而版权是图书的保镖,强调版权是对写作的保障以及对作者的尊重。只有不断加强版权保护,作者才能有动力进行创作,读书人才能读到更多更好的作品。

    (3)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推动全民阅读创造良好条件。要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城乡图书馆、社区书屋、农家书屋、学校或教育机构场所的作用,打造一批全民阅读基地,作为全民阅读的主要活动场所。同时,也可培养一批阅读推广人队伍,定期开展荐书、评书活动,引导健康向上的阅读风尚。最后,要积极搭建数字阅读平台,加强对国民数字阅读进行开发和引导。

  • 第6题: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又称“世界读书日”。

    • A、3月23日
    • B、4月23日
    • C、5月23日

    正确答案:B

  • 第7题:

    “世界读书日”是()月()日。


    正确答案:11;1

  • 第8题:

    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每年的()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简称为“世界读书日”。

    • A、4月23日
    • B、4月22日
    • C、4月21日

    正确答案:A

  • 第9题:

    一个父亲不让上初一的女儿继续读书,叫她帮助妈妈看商店,老师来劝女孩的父亲,希望他能让女孩继续读书,父亲说:“女儿是我生的,我有权利不让她读书。”这位父亲违反了哪些规定?


    正确答案: ①违反的法律:这位父亲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规定。
    ②应负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十八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予以劝诫、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 第10题:

    判断题
    世界读书日是4月20日。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2013年4月23日是第18个世界读书日,某学校开展了以“读书,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这一主题体现出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优秀文化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②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④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关于读书,这段话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A

    读书就是只看课本

    B

    读书要有选择

    C

    读书要看热闹

    D

    要多看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胡适认为之所以要读书,原因在于通过它我们可以()。

    A.物质丰富

    B.接受前人的遗产

    C.读更多的书

    D.解决困难


    正确答案:BCD

  • 第14题: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读书可以让人拥有比现实世界更加丰富的世界

    B.阅读是一件让人感到幸福的事

    C.丧失阅读能力的人是不幸的

    D.读书人是幸福的


    正确答案:D
    43.D[解析]这是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属于总一分形式的行文脉络,首句即是本段的核心观点:读书人是世间幸福的人。接下来从正面论述读书人为什么幸福,从反面论证不能阅读的人为什么不幸。A项只涉及了文段前半部分内容。文段的主语是读书人,而不是阅读,因此8项不、准确。C项中“丧失阅读能力的人”不等同于“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因此也予以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 第15题:

    :太平之世读书,易;马乱兵荒年,也能读书,难。静穆的乡村读书,易;在城市闹中取静,也能读书,难。明窗净几读书,易;败屋茅檐也能读书,难。于教室、图书馆读书,易;于车上、船上、旅途中,也能读书背书,难。闲时读书,易;忙时放下事立刻能读书,难。这段话告诉我们( )

    A.读书有难有易,但能坚持读书难能可贵

    B.读书易中有苦,难中有乐

    C.读书的难易唯有自己明白

    D.读书的难易连自己也不明白


    正确答案:A
     材料以读书难易为主线,讲述坚持读书之可贵,层次分明。A项最符合材料意思。

  • 第16题:

    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是:
    ①缺少书籍的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是一片荒芜和狼藉
    ②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③我们的文化也会缺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④读书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⑤我想,这是对读书意义的深刻体悟和精辟总结
    ⑥我们的社会难以传承深邃的智慧、伟大的精神

    A.①⑥③④②⑤
    B.②④⑤①③⑥
    C.②⑤④①⑥③
    D.④⑤②①③⑥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对比选项,确定首句。①论述的是“缺少书籍的滋养”带来的严重后果,为读书的反面论述;④论述的是“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更是为了……”,从正面论证读书的好处;②提到“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引出读书的话题。根据事理逻辑,应先抛出话题,再从正反面分别论述其作用,故②更适合做首句,排除A项和D项。
    第二步,对比B项和C项。区别在于②后面跟④还是⑤。⑤提到“深刻体悟和精辟总结”,说明⑤前面的内容必定是深刻的、精辟直指核心的,比较②和④,②明显更简练精辟,优于④。对C项进行优先验证。先是抛出“读书”话题②,随后对②进行补充“深刻体悟和精辟总结”。之后分别从正面角度④和反面角度①⑥③论证读书的重要意义,逻辑通顺。

  • 第17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确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读书日”。

    • A、6月23日
    • B、5月23日
    • C、4月23日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2013年4月23日是第18个世界读书日,某学校开展了以“读书,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这一主题体现出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优秀文化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②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④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世界读书日是4月20日。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0题:

    一个父亲不让上初一的女儿继续读书,叫她帮助妈妈看商店,老师来劝女孩的父亲,希望他能让女孩继续读书,父亲说:“女儿是我生的,我有权利不让她读书。”这位父亲的说法正确吗?


    正确答案:这位父亲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 第21题:

    问答题
    一个父亲不让上初一的女儿继续读书,叫她帮助妈妈看商店,老师来劝女孩的父亲,希望他能让女孩继续读书,父亲说:“女儿是我生的,我有权利不让她读书。”这位父亲的说法正确吗?

    正确答案: 这位父亲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一个父亲不让上初一的女儿继续读书,叫她帮助妈妈看商店,老师来劝女孩的父亲,希望他能让女孩继续读书,父亲说:“女儿是我生的,我有权利不让她读书。”这位父亲违反了哪些规定?

    正确答案: ①违反的法律:这位父亲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规定。
    ②应负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十八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予以劝诫、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读书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情,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由读书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知识,使生活更丰富。因此,我们要多读书。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  )。
    A

    读书很好玩

    B

    读书可以知道很多东西

    C

    读书可以丰富生活

    D

    为什么要多读书


    正确答案: B
    解析:
    “因此,我们要多读书”表明我们为什么要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