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题目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相似考题
更多“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四方之士掉首 ”相关问题
  • 第1题:

    (二)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异:其他的。⑤正:只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策:

    (2)正患己不能知 患:


    正确答案:
    (1)用鞭子打,驱赶
    (2)担忧,担心

  • 第2题:

    下列句子含有代词“之”的句子有()

    A、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爱共叔段,欲立之。

    D、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参考答案:BCD

  • 第3题: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邹忌委婉地劝说(规劝)齐王,齐王接受规劝

  • 第4题: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正确答案:
    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 第5题: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2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正确答案:
    (1)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想使(让)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

  • 第6题: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


    正确答案:
    (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去做接受它。

  • 第7题: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 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怅恨久之

    D.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如土石何


    正确答案:B

  • 第8题: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正确答案: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意思对1分,语句通顺1分,共2分)

  • 第9题: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正确答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第10题: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是代词的有()。

    • A、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C、爱共叔段,欲立之。
    • D、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正确答案:B,C,D

  • 第11题:

    问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韩愈《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书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增强语感。课文导语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韩愈借千里马的遭遇发不平之音,激起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你读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感想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50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1.将文章第二、三段翻译成现代汉语。2.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 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喂养普通的马那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还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借助注释和词典了解文章大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的批判之情。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虽是议论文体,但却也讲究文采。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学生需要学习“借助注释和词典了解文章大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马说》通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又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不仅需要“理解课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还需要“体会作者对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的批判之情。”3.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抢答有关马的成语、俗语或故事。二、简介文体《马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谈谈千里马的问题”。三、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把握好古文朗读的节奏。2.师生互动,根据预案,讨论、传授、明确古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3.学生流畅翻译地原文,把握每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为何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课文是如何描述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四、深入探究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直接原因)2.作者是就千里马谈千里马的问题吗?如果不是,那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3.学生讨论,明确“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另一层意义。五、拓展延伸1.你是如何看待“千里马”--人才这一问题的?2.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他们写了哪些作品?六、课堂小结作者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将千里马比作有才能的人,将伯乐比作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七、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下列例句中,不属于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B

    敢问何谓也

    C

    微斯人吾谁与归

    D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用现形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正确答案:
    (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每句1分,共2分)
    (2)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杰出的人才罢了,后句也可译为“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2分)

  • 第14题:

    下列句子中含有代词“之”字的有()。

    A、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C、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D、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参考答案:BCD

  • 第15题:

    请将文中红色字的句子“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正确答案:
    译文: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能登上高枝,就丢掉他的根本(本质)呢!(关键词“士”“焉”“捐”“本”2分,答对句意得1分)

  • 第16题: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正确答案:
     ①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②平民(老百姓)发怒,只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 第17题:

    (四)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7~19题。(共12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见夔②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④之则伤其足,曳⑤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

    (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次拜见。②夔:kú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④跂:踮起脚尖。⑤曳:拖,牵引。⑥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⑦走范蠡:逼走范蠡。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解释下列短语。(4分)

    (1)外见:_________________。

    (2)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_。

    (3)介鳞之属:_________________。

    (4)延颈而笑:_________________。

    (5)所行几许: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显现(表现、展示)出来;
    (2)通晓它的意思,明白它的心思、想法;
    (3)鱼鳖一类的水族动物(各种水生动物);
    (4)(能)走多远。

  • 第18题:

    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13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④。”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朝:早晨。

    ④贾:价钱。 ⑤一旦:一天。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才美不外见 见:

    (2)去而顾之 顾:


    正确答案:
    ⑴见,通“现”,表现。
    ⑵顾,回头看(每题1分,共2分)

  • 第19题: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7~10题。(8分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执策而临之 ②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B.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人不知而不愠

    C.①初不甚疾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①帝称善 ②京中有善口技者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下列《马伶传》的句子中具有讽刺意义的是( )

    A.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
    B.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C.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
    D.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

    答案:D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 第21题:

    下列例句中,不属于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 A、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 B、敢问何谓也
    • C、微斯人吾谁与归
    •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正确答案:D

  • 第22题:

    多选题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是代词的有()。
    A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B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C

    爱共叔段,欲立之。

    D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下列句子的宾语中,用指示代词复指前置的有(  )
    A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B

    微斯人,吾谁与归

    C

    父母唯其疾之忧

    D

    彼且奚适也

    E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正确答案: B,D
    解析:
    A项,可译为:掌握国家政权,天下赖你维持。句中的“四方是维”就是“维(保护)四方”,是借助代词复指宾语,使宾语前置。C项,“唯其疾之忧”就是“忧其疾”。用“…………”的格式,使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