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文中作者说“死亦我所恶”,而乙文中死囚犯却“________________”,这可用甲文中所阐述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诠释。(2分)
第1题:
文中写了“我”与大自然的哪两次相遇,作者为什么说这两次相遇是“刻骨铭心”的?(6分)
第2题:
[三] (15分)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第3题:
【甲】文中的吴广与【乙】文中的朱亥在性格上有什么共同点?(2分)
第4题:
甲、乙、丙、丁在比他们的身高。甲说:“我最高。”乙说:“我不是最矮的。”丙说:“我没甲高,但还有人比我矮。”丁说:“我可能最矮。”实际测量的结果表明,只有一人说错了。
这四个人从高到低的排列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甲、丁
C.乙、甲、丙、丁
D.甲、乙、丁、丙
第5题:
(二)文言文阅读(12分)回答11至14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厉害
B.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得到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第6题:
(一)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7~21题。(15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
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B.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第7题: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运用了司马迁说过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论证其观点,这种论证方法属于()。
第8题:
甲乙两文中,查到同类研究的两个率比较的四格表资料,其χ2检验,甲文χ2>χ20.01(1),乙文χ2>χ20.05(1),可认为()
第9题:
《“今”》文中所列举的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对表达作者的观点有何作用?
第10题:
两文结果有矛盾
两文结果基本一致
甲文结果更为可信
甲文说明总体的差别较大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第14题: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4分)
第15题:
甲乙两文中,查到同类研究的两个率比较的四格表资料,其χ检验,甲文χ>χ0.01(1),乙文χ>χ0.05(1),可认为( )
A、两文结果相互矛盾
B、两文结果一致
C、甲文结果更可信
D、甲文说明总体的差别较大
E、以上说法都不对
第16题:
(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20~22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群患者何不为也?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①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选自《古文观止·纵囚论》
[注]①大辟(酬):死刑。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故不为苟得也 苟: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________
(3)其囚及期 及:________
(4)而卒自归无后者 卒:________
第17题:
【甲】【乙】两文中作者针对用人问题分别向君主提出了什么建议?请用原文回答。(2分)
第18题:
甲乙两人辩论,甲说:“我在故我思”,乙说:“我思故我在”。下列观点正确认识这两句话的有() ①两种观点反映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②甲的观点既唯物又辩证,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③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第19题:
从甲、乙两文中,查到同类研究的两个率的比较的四格表资料经x2检验,甲文x2>x20.01(1),乙文x2>x20.05(1),可认为()。
第20题:
《今》一文中所举屈原的《离骚》与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对表达作者的观点有何助益?
第21题:
某监狱狱警见囚犯甲殴打囚犯乙,未及时加以阻止,乙因此受伤,乙应向()提出国家赔偿。
第22题:
某监狱狱警
囚犯甲
监狱管理机关
第23题:
两文结果有矛盾
甲文说明总体的差别较大
甲文结果更可信
两文结果一致
以上说法都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