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检验二氧化碳时却出现了意外:将二氧化碳通入新配制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始终未出现浑浊现象。小明为了获得纯净的二氧化碳,将气体先通过41 装置再通过42 装置后,最终才用43 装置来收集。

题目

(4)检验二氧化碳时却出现了意外:将二氧化碳通入新配制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始终未出现浑浊现象。小明为了获得纯净的二氧化碳,将气体先通过41 装置再通过42 装置后,最终才用43 装置来收集。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41:F; 42:G; 43:C。
更多“(4)检验二氧化碳时却出现了意外:将二氧化碳通入新配制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始终未出现浑浊现象。小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关于某气体的实验现象叙述中,能确定有二氧化硫气体存在的实验现象是( )。

    A.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B.其水溶液显酸性

    C.有刺激性气味并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通入碱性品红液中使之褪色,加热后并能复色


    参考答案:D

  • 第2题:

    案例:
    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老师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设计片段:
    【设计一】将二氧化碳通x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加热时,溶液又变回紫色。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解释: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了碳酸,酸性物质会使石蕊变红。加热后碳酸分解,因此石蕊又变回紫色。由此,进一步介绍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二】将碳酸饮料振荡,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提问:为什么碳酸饮料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hA.水中会产生碳酸吗?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提问: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水生成了碳酸吗?是否因为二氧化碳本身就具有酸性?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石蕊试纸条不变色。将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石蕊试纸条变红。由此推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进一步介绍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
    (1)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片段,说明两个设计的特点。
    (2)设计二体现了哪些教学理念?
    (2)根据上述教学设计片段,归纳总结“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内容的基本教学策略。


    答案:
    解析:
    【知识点】化学教学理念、化学教学策略——二氧化碳的性质
    (1)设计一和设计二都引出并讲解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方程式.也都进行了二氧化碳通人紫色石蕊溶液的实验。
    设计二与碳酸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的事实联系起来,提出问题.实验成为教师引导下有探究意义的、有目的的实验。而设计一中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的实验是由教师完成.学生观察,师生共同解释的实验。
    设计二重视每一个推断的证据意识。由于有其他的推断可能.后续又设计了二氧化碳与干燥石蕊试纸的实验,进一步排除其他可能的推断.推理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事实。而设计--N直接用反应解释了实验现象.并没有进行多种可能的探究。
    设计二除了完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学习.还设计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景.并且让学生体验了探究推理的过程.目标更为丰富宽泛。
    (2)注重过程性目标的体验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注重实验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对物质的感性认识的积累,让学生从化学视角熟悉身边的物质,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多研究、多思考,积累有关物质的知识。
    (3)①依据内容特点规划目标,全面发展科学素养。
    ②贴近生活生产实际.初步形成科学物质观的意识。
    ③设计生动的化学实验和富有启迪性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
    ④注重反思实践,不断开拓更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 第3题:

    李同学将呼出的气体吹进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这是由于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第4题:

    下列操作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

    B.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C.将二氧化碳倾倒入盛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

    D.将二氧化碳加压降温制成干冰


    正确答案:D
    D

  • 第5题:

    某气体由H2、CO2、CO、CH4中的两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①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②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③将气体点燃后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有浑浊现象
    那么对该气体成分作出的以下推断中,不合理的是

    A.H2、CO
    B.CO、CH4
    C.H2、CH4
    D.CO2、CH4

    答案:D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