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 松唐 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注释]①时人:指普通的人。 ②凌云:直冲云霄。 ③始道:才说。27.“刺头”准确地勾勒出小松的外形特点,也写出了小松 的精神。

题目

(三)小 松

唐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①时人:指普通的人。 ②凌云:直冲云霄。 ③始道:才说。

27.“刺头”准确地勾勒出小松的外形特点,也写出了小松 的精神。


相似考题
更多“(三)小 松 唐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诗句蕴涵事物前进性与曲折性关系的是
    A.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待到生时是熟时。
    B.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C.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D.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B项出自江泽民的为《长白山诗词选》所作七绝二首,诗词中的“寒江”“雪柳”“满目春”可以看出是经历了冬天迎来了春天,关键在于最后一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可以看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A项是清代郑板桥的诗,诗人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画竹、写竹。前两句是说绘画写作,要精进用心才能成功。后两句蕴含了一个更深的道理即写诗作画,其实都是和做人一样,到了能够删繁就简的时候,才算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以及艺术追求的三个阶段:生、熟、生。 C项出自苏东坡的《琴诗》,诗句体现了事物间的相互关联、矛盾的对立统一以及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的哲理。D项诗句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小松》,讲述的是小松变大松、由小刺头变成凌云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第2题:

    下列与漫画蕴涵哲理相近的诗句有()。



    ①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
    树叶茂密的时候人们并不在意,也不珍惜,忙着低头赶路;当树叶快要落尽的时候,却有人想起了它,思索它代表的生命意义。这告诫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把握时机,不要等什么都快消逝的时候才去后悔惋惜。①④与漫画主旨一致;②③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与题意无关。

  • 第3题: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中的“杜郎”指的不是()。

    A杜甫

    B杜牧

    C杜荀鹤

    D李白


    A,C,D

  • 第4题:

    下列诗句蕴涵事物前进性与曲折性关系的是( )。

    A.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B.寒江雪柳日新晴 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 人间万事出艰辛
    C.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D.自小剌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B项出自江泽民的为《长白山诗词 选》所作七绝二首,诗词中的“寒江” “雪柳”“满目春”可以看出是经历了冬天迎来了春天,关 键在于最后一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可以看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 折性的统一。A项是清代郑板桥的诗,诗人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画竹、写.竹。前两句是说 绘画写作,要精进用心才能成功。后两句蕴含了一个更深的道理,即写诗作画,其实都是和 做人一样,到了能够删繁就简的时候,才算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C项出自苏东坡的《琴 诗》,诗句体现了事物间的相互关联、矛盾的对立统一以及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 结果的哲理。D项诗句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小松》,讲述的是小松变大松、由小刺头变成凌 云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第5题:

    《唐风集》的作者是()

    A聂夷中

    B杜荀鹤

    C陆龟蒙

    D卢照邻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