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

题目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9.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B.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


相似考题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1题。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受地于先王(即使这样)B.秦王不悦(高兴)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派 )( 使者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更多“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相关问题
  • 第1题:

    (二)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文后的问题。(15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秦王怫然怒

    (2)长跪而谢之


    正确答案:
    (1)盛怒的样子 
    (2)道歉

  • 第2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以头抢地耳(撞)

    B.亦免冠徒跣(白白地)

    C.徒以有先生也(只)

    D.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正确答案:B

  • 第3题: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完成19-22题。(12分)

    唐雎不辱使命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仓鹰击于殿上( ) ②天下缟素( )

    ③长跪而谢之( ) ④寡人谕矣( )


    正确答案:
    ①通“苍”  ②穿丧服  ③道歉    ④明白

  • 第4题: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本文把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

    B.秦王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流咂千里”的场面,目的是用武力恫吓唐雎。

    C.唐雎不畏强暴,慷慨陈词,在这场弱国与强国的斗争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D.唐雎以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严正立场和凛然正气。


    正确答案:D
    D  解析:选项D中,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几个人的故事,是为了表明这些人是真正的“士”,而自己也将效仿他们,击杀秦王。

  • 第5题:

    下列句子中關於虛詞的用法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連詞,可譯作“用”
    • B、安陵君其許寡人!其:語氣詞,表示委婉語氣
    • C、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與:語氣詞,表示疑問
    • D、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爾:語氣詞,可譯作“罷了”

    正确答案:A

  • 第6题:

    翻译: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正确答案: 颍考叔在颍谷做管理疆界的官,听说了这件事情,就称有礼品进献给郑庄公。郑庄公赐给他食物。颍考叔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边不吃。郑庄公问他。颍考叔回答说:“我有个母亲,我的食物都吃过了,没有吃过您的肉食。请让我把肉送给她。”郑庄公说:“你有个母亲送,偏偏我就没有!”颍考叔说:“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郑庄公告诉他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的后悔心情。颍考叔回答说:“您在这件事情上忧虑什么呢?如果挖地到黄泉,挖隧道相见,谁说不是这样呢?”郑庄公听从了。

  • 第7题:

    “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营浅(秦国人)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通“背”)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是魏胜楚而亡地于秦也,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资矣。魏弱,若不出地,则王攻其南,寡人绝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秦责赂于魏”的意思是()。

    • A、秦国要求得到魏国的上洛。
    • B、秦国责备魏国贿赂楚国。
    • C、秦国要求魏国贿赂楚国。
    • D、秦国责备楚国贿赂魏国。

    正确答案:A

  • 第8题:

    下列句中,“其”用作语气词的是()

    • A、《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 B、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 C、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 D、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 E、安陵君其许寡人

    正确答案:A,B,C,E

  • 第9题: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正确答案:齐景公让圉人饲养他心爱的马,这匹马突然死了。景公很生气,就命令手下的人拿着刀去肢解养马人。这时,晏子正陪坐在景公跟前。景公手下的人拿着刀走上前去,晏子阻止了他们,并问景公说:“尧舜肢解人体,从身体的什么地方开始?”景公惊惶地说:“从我开始。”于是下令不再肢解养马人。
    景公又说:“把它交给狱官处理。”晏子说:“这个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被处死,请让我为你历数他的罪过,也让他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然后再把他交给法官。”景公说:“可以。”晏子数落道:“你的罪过有三条:君王让你养马,你却让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一条;你让君王最好的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二条;你让君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到后必定会怨恨我们的国君,诸侯们听到后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让君王的马死掉,使怨愤在百姓中积聚,军威在邻国中减弱,你应被判处死罪,这是第三条。现在就把你交给法官。”景公叹息说:“您放了他!您放了他!不要损伤我的仁义名声啊!”

  • 第10题:

    单选题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唐雎不辱使命》是某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大多数学生觉得繁琐无味,有着理不清的字词,解释不完的句意。一开始我也想因循掌握字词、疏通文意、品析人物的模式进行教学,然而在讲到唐雎以“布衣之怒”应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慷慨陈词,言及自己将效法专诸、聂政,要与秦王同归于尽时,一个声音打破了课堂的平静……生1:老师,我觉得唐雎不会真的去死,他不过是吓唬吓唬秦王罢了!(一下子全班炸开了锅,很多学生在喊:“随时可能会死”,一生干脆站了起来)生2:反对!唐雎说完话后就“挺剑而起”了,表明他已经想要和秦王拼个鱼死网破了。师:唐雎到底只是吓唬秦王还是真的想和秦王同归于尽呢?我们首先看看,他怕死吗?生3:唐雎不怕死,文章第一小节已经说到“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已经不高兴了,此次出使秦国本身就带有一定危险性。生4:唐雎不但不怕死,似乎还有点故意激怒的味道呢,因为他说“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他的口气很强硬,让秦王“佛然怒”。师:秦王好惹吗?他是怎样一个人?生5:骄傲自大、蛮横无理的一个人。师:那面对秦王,唐雎退缩了吗?生5:没有,而是非常冷静沉着,和秦王正面交锋。师:秦王的反应怎样?生6:秦王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色挠,长跪而谢之”。师:虽然我们无从考证当时的唐雎内心的想法是什么,是吓唬吓唬秦王还是真的想和秦王同归于尽,但从这场智勇斗争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唐雎?生7:很有胆识!生8:智勇双全!生9:不畏强暴,有勇有谋!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师没有简单地否定学生提出的异议,体现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

    B

    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对话的实现,需依靠教师对问题的积极引导

    C

    教师运用教育机智及教学生成资源,促进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D

    教师对学生从共同的角度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式给予了充分尊重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营浅(秦国人)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通“背”)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是魏胜楚而亡地于秦也,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资矣。魏弱,若不出地,则王攻其南,寡人绝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这篇短文的基本意思是()。
    A

    魏、楚交战,魏胜而犹失地于秦。

    B

    楚、魏交战,楚败而割地于秦。

    C

    楚、魏交战,魏败而割地于秦。

    D

    秦、楚联军胜魏、秦得上洛之地。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下列句中,“其”用作语气词的是()
    A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B

    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C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D

    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E

    安陵君其许寡人


    正确答案: B,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效果?(3分)


    正确答案:
    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1.5分)
    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1.5分)

  • 第14题: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原文】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2分)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只要译准两个“使”,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 第15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12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本文题目是《 》,选自《 》。(2分)


    正确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 第16题:

    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山东济南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唐雎不辱使命》
    2.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完《唐雎不辱使命》,请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
    下列文言虚词(也、哉、乎、矣)表示什么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字?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技亦灵怪矣哉。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与臣而将四矣。
    泯然众人矣。
    3.基本要求:
    (1)要读句子,并且注意读音和停顿;
    (2)结合语境,明确答案;
    (3)要有板书。
    答辩题目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以“而”为例,讲解词义及一两个出处。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谁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呢(《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
    过渡:那接下来我们看看课后习题,来掌握本节课的几个重点的文言文虚词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通课后习题的八个句子,指名学生阅读,适当点拨指导读音及断句。
    2.学生翻译这几个文言文语句。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人分别了一些时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这么晚才了解到呢!
    (4)与臣而将四矣。——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泯然众人矣。——完全成为普通人了。
    同学们已经能够将句子翻译完美了,接下来我们看看一句的虚词表示的是什么语气和意思吧。
    (三)抓住重点,体会语气
    小组讨论8分钟,先朗读,再翻译,按照翻译再体会情感,读出句子所要表达的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也”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也”是表示判断语气,现代汉语中可以不翻译出来。
    要求学生按照这种语气来朗读。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技亦灵怪矣哉。
    “哉”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这里表示反问;“哉”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呀”。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4)与臣而将四矣。
    泯然众人矣。
    “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你今天都掌握了哪些文言虚词呀?试着再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课后寻找这些文言虚词的其他意思和出处,下堂课来交流。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也——呢?
    哉——呢?、啊!
    乎——吗?、啊!
    矣——了。
    【答辩题目解析】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的故事。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以“而”为例,讲解词义及一两个出处。
    【参考答案】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 第17题:

    “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营浅(秦国人)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通“背”)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是魏胜楚而亡地于秦也,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资矣。魏弱,若不出地,则王攻其南,寡人绝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以绝秦于楚”的大意是()。

    • A、让秦国不援助楚国。
    • B、断绝秦国与楚国的外交关系。
    • C、断绝与秦国及楚国的外交关系
    • D、断绝秦国对楚国的指望。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营浅(秦国人)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通“背”)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是魏胜楚而亡地于秦也,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资矣。魏弱,若不出地,则王攻其南,寡人绝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秦之楚者多资矣”的意思是()。

    • A、秦国就可以送给楚国更多的财物了。
    • B、住在秦国的楚人就有更多的资财了。
    • C、由秦国到楚国的人就有更多的资财了。
    • D、住在秦国的楚人就有更多的依靠了。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给下文加上标点: 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吾君之耻者也君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


    正确答案: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

  • 第20题:

    下列各句,有名词作状语的是()

    • A、童子隅坐而执烛
    •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C、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 D、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 E、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正确答案:A,B,E

  • 第21题:

    多选题
    下列各句,有名词作状语的是()
    A

    童子隅坐而执烛

    B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D

    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E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正确答案: A,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翻译: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正确答案: 颍考叔在颍谷做管理疆界的官,听说了这件事情,就称有礼品进献给郑庄公。郑庄公赐给他食物。颍考叔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边不吃。郑庄公问他。颍考叔回答说:“我有个母亲,我的食物都吃过了,没有吃过您的肉食。请让我把肉送给她。”郑庄公说:“你有个母亲送,偏偏我就没有!”颍考叔说:“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郑庄公告诉他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的后悔心情。颍考叔回答说:“您在这件事情上忧虑什么呢?如果挖地到黄泉,挖隧道相见,谁说不是这样呢?”郑庄公听从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關於虛詞的用法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連詞,可譯作“用”

    B

    安陵君其許寡人!其:語氣詞,表示委婉語氣

    C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與:語氣詞,表示疑問

    D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爾:語氣詞,可譯作“罷了”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