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中,国家必须通过中央银行来控制和管理货币流通,使货币流通符合客观的流通规律,所以,西方经济学把信用货币称为( )。A.管理货币B.传导货币C.控制货币D.政策货币
第1题:
答案: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被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纸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的商品价值量决定流通中的纸币需要量,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由流通中的商品量和纸币发行量所决定的规律。假如流通中的商品量少于纸币流通量,纸币的币值就有可能下降,商品价格水平就有可能上升,或者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的商品量的需要,其结果也相同;反之,如果实际流通的纸币量少于商品流通量,由于流通中货币量不足,因而将导致商品流通速度下降,纸币的币值就要上升,商品价格总水平就有可能向下波动。实际上,在现代市场中,由于流通中的纸币量只是货币流通中的一部分,因而要影响纸币的币值和商品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还需要有信用货币的支持。也就是说,纸币发行量如果同信用货币流通量同时扩大,并且高于商品流通量的需要量,价格总水平才有可能普遍上扬,也就会发生我们经常讲到的通货膨胀。
第2题:
使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货币流通规律原理阐述社会主义自觉调节货币流通的意义。(5分)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表明:货币必要量与价格、流通中的商品数量成(),与货币流通速度成()。
第7题: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将引起()。
第8题:
货币流通规律
第9题:
中央银行对货币流通的管理可分为两个层面,即()和()。
第10题:
准货币
第三代货币
电子货币
管理货币
第11题:
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币本位货币
货币本身具有相应的内在价值
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
国家可以通过银行来控制和管理信用货币流通
第12题:
第13题:
下列关于货币流通规律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A、货币流通规律是研究货币流通量与货币币值关系的规律
B、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成反比
C、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成正比
D、纸币的流通量超过了客观需要量,纸币必然贬值
E、纸币的流通量超过了客观需要量,纸币必然升值
第14题:
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 )的规律。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简述货币流通规律。
第18题: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
第19题:
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第20题:
简述货币流通规律及纸币流通规律。
第21题:
中央银行对货币流通微观管理权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和()活动中。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