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态度是习得的,不是本能的
B.态度必须有具体的对象
C.态度是相对稳定的
D.态度不是中性的,具有方向性和强度
第1题:
A、稳定性
B、内在性
C、习得性
D、对象性
第2题:
关于“态度”概念理解错误的是()
A、态度必须要有一个具体的针对物
B、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C、态度是先天获得的
D、态度是剌激与反应的中间媒介
E、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
第3题:
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反映的态度属性是( )。
A.强度
B.外显度
C.方向
D.深度
《基础知识》 P139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下列关于态度的描述错误的是()。
第7题:
我们通常说的“美丽”“善良”不是一种态度,当说“我的妻子真是美丽善良”的时候就是一种态度,这说明了()。
第8题:
态度不同于本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社会活动中习得的。
第9题:
态度的特点有()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态度具有社会性
态度具有具体性
态度具有协调性
态度具有认识功能
第13题:
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第14题:
消费者态度具有相对稳定性,这说明()。
A.消费者的态度一经形成,是不会改变的
B.消费者态度相对稳定性是具有条件的
C.消费者态度相对稳定性持续时间长短没有任何规律可循
D.消费者态度相对稳定性受到形成态度各因素的影响
E.消费者态度相对稳定性有助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常规化、程序化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态度的形成主要有态度方向性转变,态度强度的变化,态度中心趋势的变化和()的变化。
A态度内容
B态度动机
C态度明显程度
D态度稳定程度
第18题:
态度具有以下性质:态度具有社会性;态度具有对象性;态度具有结构性;态度具有稳定性;态度具有协调性;态度的核心是价值观。
第19题:
态度的特性有: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针对性、态度的协调性、态度的稳定性、态度的两极性和()。
第20题:
态度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态度不具有相对持久和稳定的特点。
第21题:
态度内容
态度动机
态度明显程度
态度稳定程度
第22题:
对
错
第23题:
态度是习得的,不是本能的
态度必须有具体的对象
态度是相对稳定的
态度不是中性的,具有方向性和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