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级市,其南部为丘陵,北部为山区,山区经济以农林为主。受地形条件影响,城镇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中部地带,市域城镇化水平在3 5%左右,市域内现有大城市1个,县城6个,其他建制镇34个。规划为求市域内城镇均衡发展,在北部地区新设3个镇,市域交通规模基本符合发展要求。
【问题】
试结合现状和规划示意图,指出该市在城镇。等级、布局和主要交通线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简要说明理曲。
(1)5号镇和3 4号镇不靠近主要交通线,规划为重点镇明显脱离实际。
(2)现有3 4个镇,为求均衡发展而新增设的3 5号、3 6号两个镇不合理,设置条件不充分。
(3)重点镇过多,发展重点反而不明确。
(4)南北向高速公路与中心城市的联系不便。
【解析】
本案例主要涉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城镇等级的设置应考虑到人口规模、职能分工、发展定位、空间布局等条件。重点镇应既能向上承接县城,又能向下辐射一般镇,因此应有较好的交通条件,靠近主要交通线。且题目说明北部为山地,34号镇因地形影响发展会受到限制,也不宜作为重点镇,新设3 5、3 6号镇同样不合理。市域交通设施规划应考虑服务对象,重点联系市域内的高等级城镇,增加通达性。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A市位于我国东南部沿海丘陵地区。北部为山区,中部为山前平原,南部为滨海平原。
在周边城镇群中定位为滨海旅游城市。
区域概况:该市周边分布有甲、乙、丙三个城市,其中甲市位于A市西侧,距A市约200km,为我国东南部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并已建成国际机场一座;乙市在A市北侧,距A市约140km,是我国重要的加工业产业基地;丙市为港口城市,距A市约160km。
自然条件:该市自然生态环境较好,风景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北部部分山体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沿海地区中部海岸为约2km的平坦的沙质岸线,沙软潮平,水质清澈,附近有海岛;西部主要为礁石海岸,但水深较浅;东部沿海为我国著名的红树林及海洋生物保护区。
为充分发挥地域区位优势,进一步推动A市经济发展,根据A市在城镇群内滨海旅游城市的定位,结合A市城市发展现状,该市编制了以产业发展为主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内容如下:
(1)等级结构:分为A、B、C、D四级。A为市域中心城市;C为市域副中心城市,未来城市发展区域;B为重点发展城镇;D为一般城镇。
(2)职能结构及产业定位:
①A为市域中心城市,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②C市为现状县城,拟作为未来城市的副中心,为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定位为县级市,建设新型工业区,并布局大型区域电厂(装机容量4 8 0万KW)一座。
③B1、B2、B3为现状县城,拟作为重点发展市域副中心城市,其中B1定位为工业型城市,并拟建设大型深水码头;B2定位为商贸城市;B3拟建设为东南地区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
④D1为重点旅游城镇,为旅游集散中心,D2、D3、D4、D5重点发展工业。
(3)交通规划:
①为把该市建设成重要的港口城市,拟在B1进行建设深水港码头。
②考虑到A市现状基础设施和城镇依托条件较好,拟定于市域西侧建设机场。
③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完善道路交通体系网,拟加快环形公路网建设,重点建设L1、L2、L3三条道路,其中L1为连接B1、A及D1的高速公路,L2为B2、A及C的高速公路,L3为连接甲、B1及C的滨海道路,以加强各城镇之间的联系。
【问题】
请指出:该规划在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及产业布局、交通等方面中的不合理之处,并简要提出改进意见。
不合理之处:
(1)C市及B1、B2、B3产业定位为工业城市,与A市在区域城镇群内滨海旅游城市性质的定位不符;B3城市性质与乙市重叠。
(2)C市电厂规模过大,且会对海洋动物保护区和红树林造成较大的环境影响。
(3)该市海域较浅不适合建设深水码头;建设深水码头及机场与甲市已有基础设施重复,造成浪费。
(4)规划L1的北段穿越山脊,在工程上不合理;L2等级过高;A市与甲市、丙市联系不便;L3穿过红树林保护区及海域生物保护区,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简要修改意见:
(1)将C市定位为依托A市及周边区域资源优势,发展滨海旅游业。
(2)B1定位为滨海旅游城市,B2定位为海陆联运和交通枢纽,B3不设置重要产业职能。
(3)L1北段应向东绕过山体;应以L2串联A市、甲、丙市即可,L3道路选线应沿海湾绕行。
(4)取消新建机场及深水码头的计划,应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共享。
【解析】
区域城镇群发展应注意统筹协调,合理定位各城镇在区域中的城市性质、职能分工、产业类型,合理布局区域交通和基础设施,实现资源的区域共享。同时还应兼顾自然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自然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资源环境与产业上,北部山体为国家级保护区和旅游景区;南部滨海沙滩岸线及海岛、红树林、海洋生物保护区,旅游资源丰富,应以发展旅游为主导。区域道路线形上,应注意地形地貌特征,避免穿越山体、海域等工程难度及成本高的选线;高速公路、铁路等形成区域交通网,有效覆盖整个城镇群,并提高重要城镇之间的联系程度。
区域交通和基础设施上,机场、港口等大型设施应共享,且具有便捷联系;港口选址应具备深水港自然条件;大型电厂选址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莆田,位于福建省沿海福厦黄金海岸线()。
第13题:
图为某市市区总体规划示意图,该市位于我国中部丘陵地区,为人口规模约7 0万的大城市。某河流将该市分为南北两个组团,其中南组团为城市中心区,北组团为城市新区,重点是教育科研产业。河流两岸有大片滨河绿地,河流中有一小岛(D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问题】
试评析道路网结构的不合理之处。
(1)城市路网结构不清晰,北部组团城市干道路网密度过大。
(2)D桥选址不合理,破坏风景名胜资源,建议另行选址。
(3)南北组团桥梁布置不合理,东西部分布不均,支路跨河桥梁B可取消。
(4)北组团沿河安排的东西向快速路影响城市南北联系,且对滨河景观带的环境造成破坏。建议在城市外围另行选线建设。
(5)路网安排没有考虑与滨河绿地关系,应沿滨河绿地增设支路和步行道路系统,方便市民充分利用良好的环境与景观。
【解析】
对外联系性道路上,过境公路不宜穿越城市内部,不宜沿主要景观河道走线,应改线。城市内部道路上,考虑不同等级道路间距、密度、路网结构。有河流分隔城市用地情况下,考虑过河道路桥梁的位置、分布、数量,避免河两岸联系不便及交通拥堵。
河心岛为省级风景保护区,不应设桥梁穿越。沿河设绿地,考虑滨河景观道路设计。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某市位于我国南部沿海丘陵地区,盛产水果、海产品,风景旅游资源丰富,部分山体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东湾为水产资源保护区,沿海分布大量的红树林、湿地、沙滩及礁石。
外商根据东、西两个海湾均具有建深水港的良好条件和对市场、区位等其他因素的综合考虑,计划在该市投巨资兴建大型石化项目。据此,该市编制了以发展石化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其要点如下:
(1)等级结构:A、B、C、D四级。 A为市域中心城市;B为市域副中心城市;C为重点发展城镇;D为一般城镇。
(2)职能结构:C1、C2、C3、C4、C5以发展石化工业为主要职能;D13、D14、D15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要职能;其余均为综合职能。
(3)交通:考虑到东湾现状基础设施和城镇依托条件较好,规划拟在东湾进行局部填海建设深水港码头。为促进市域协调发展,规划建设环状高速公路网和若干条一、二级公路,以加强各城镇之间的联系。
该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如图4所示:
【问题】
根据以上说明和规划示意图,指出港口选址、石化规划布局及高速公路选线存在什么问题,说明主要理由并提出改进意见。
(1)深水港不宜设置在东湾,设置在东湾港影响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应以旅游开发为主,建议在西湾建港。
(2)C2、C3不宜设置为石化工业区,C2四面环山亦造成污染,且靠近自然保护区;C3影响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开发;C5应向北靠近公路远离海岸;石化工业布局分散,应适当集中。
(3)高速公路布置偏多,D5以东一段没有必要,且翻越山林;C4与A之间联系不直接。
【解析】
题目中第一段给出了对环境敏感、需要注意保护的地区。第二段石化及深水港均对环境有影响。因而注意寻找图中两者的矛盾点。此外还应考虑区域交通规划是否存在问题。
从城镇等级体系上看没有什么问题,位置上C2、C3石化功能明显与自然保护区、水产保护区冲突,由于沿海有湿地红树林也应属保护的范围,C5可向北靠近公路远离海岸。东湾附近D13、D14、D15发展旅游,所以深水港放在西湾影响较小。
交通上,铁路穿越自然保护区不合理,东部公路垂直等高线穿越山体不合理,C4与A之间联系不直接。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就是以()为依托,以主城区和黄岛区、崂山区、胶州湾北岸三个辅城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