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首联第一句直接抒情,“相见时难”是客观之难,由于女子的特殊身份,决定他们见面之不易。而“别亦难”,是主观之难,因见面的机会极为难得,所以分别时难舍难分。而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以百花残落表现美好的爱情正遇到了某种障碍。
颔联二句承此而来,以“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比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爱情至死不渝。
尾联回应相见之难,说两个人不能自由来往,只希望给他们传递信息的人殷勤相助。
更多“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第 24 题 阅读全诗,分析这首诗的抒情层次。”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蜀相》一诗,回答下列 27~29 小题。

    第 27 题 在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的?


    正确答案:
    这首诗的三联和四联的第一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开国济世的功绩、忠心为国的精神以及功败垂成的悲剧。“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说蜀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诸葛亮出山后,尽心辅佐先主和后主两朝君主,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说诸葛亮出师北伐,统一天下,大业未成,就死于军中。

  • 第2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逆:

    就:

    滋:

    淫辞:


    正确答案:
    逆:事先转移。  就:接近。  滋:增多。  淫辞:夸大失实的邪说。

  • 第3题:

    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逐客的危害:损害了秦国自己,增强了敌国的实力。

  • 第4题:

    阅读《马伶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这段选文在全文结构中属于哪一部分?


    正确答案:
    结尾,作者对马伶的论赞。

  • 第5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7~29 小题。

    第 27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J加点字的含义。

    考课:

    放:

    榜:


    正确答案:
    秀:吐穗开花。  考课:考核地方官吏的政绩以定升降。  放:免。  榜:张贴。

  • 第6题: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在这段话中,孟子提出了哪些实行王道仁政的主要措施?


    正确答案:
    富而教民。首先进行物质文明建设,发展经济,解决百姓吃饭问题,植桑养畜,使民以时,“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然后再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礼义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通过实行仁政,最终达到统一天下。

  • 第7题:

    阅读下面一段短文,然后回答下列 36~38 小题。

    第 36 题 概括本片段的大意。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作者以自己和古今中外哲学家、文学家对时间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引出论题。作者的观点:时间是极为宝贵的,在人短暂的人生中应如何去支配自己的时间。

  • 第8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 24~26 小题。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 24 题 作者是如何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的?(4分)


    正确答案:
    这首诗的三联和四联的第一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开国济世的功绩、忠心为国的精神以及功败垂成的悲剧。“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说蜀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诸葛亮出山后,尽心辅佐先主和后主两朝君主,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说诸葛亮出师北伐,统一天下,大业未成,就死于军中。

  • 第9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阅读全诗,分析这首诗的抒情层次。
    (2)总结这首诗的主题。
    (3)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其比兴意义是什么
    (4)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采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5)指出这首诗所采取的主要的修辞手法。
    (6)简析诗中的两个“难”字的含义。


    答案:
    解析:
    (1)首联第一句直接抒情,“相见时难”是客观之难,由于女子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见面之不易。而“别亦难”,是主观之难,因见面的机会极为难得,所以分别时难舍难分。而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以百花残落表现美好的爱情正遇到了某种障碍。颔联二句承此而来,以“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比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爱情都将至死不渝。尾联回应相见之难,表明两个人不能自由来往,只希望给他们传递信息的人殷勤相助。 (2)这首诗写恋人之间的刻骨相思与离别之苦。
    (3)颔联二句采用了双关和比喻的修辞方法。以春蚕吐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用的双关的手法。而春蚕吐丝,丝尽而死,蜡烛燃烧,烧尽泪止,又是比喻刻骨的相思之情。这种比兴手法,构思奇特而贴切,成为描写坚定的爱情心理的名句。
    (4)颈联二句采用了由己推人的表达方式,本来写自己对情人的思念,但却写情人思念自己:想象她早晨起来照镜,一定是因彻夜相思,而面容憔悴、鬓发散乱。月光下,她一定是捧着自己的诗句,反复吟咏。这是作者极度思念所致,生动地描画出情人的特有心理。
    (5)成功地运用了双关、比喻手法。
    (6)诗中两个“难”字重复出现,含义却不同。第一个“难”是指相聚困难;后一个“难”却是令人断肠的缠绵,饱含着诗人的痛苦和深情。这两个“难”字的重复使用,形成了诗歌的低回迂曲之势。

  • 第10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 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1)这首诗的层次及各层的含义是什么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
    (4)找出诗中的典型事物和典型场景,并分析其表现作用。


    答案:
    解析:
    (1)这首诗共十二句,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一个层次。前四句描写南宋朝廷以和戎为国策,醉生梦死,武备松弛,根本不想收复中原。中间四句抒写战士们报国无门、空老沙场的悲哀。后四句抒写沦陷区的广大人民热切地盼望收复失地,但一直遥遥无期的悲愤。 (2)这首诗以守边将士的身份和口吻,揭露和谴责南宋统治阶级对金人屈膝投降的政策,写出了守边战士不战而老、沦陷区人民盼望收复失地而不得的悲痛心情,充分地抒发了作者爱国愤世的思想。
    (3)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结构上以“月夜”贯穿全诗,写月夜下达官贵人、守边战士和沦陷区的遗民的不同表现,从而表达了不同主体对待收复中原态度的差异。这首诗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中将朝廷对收复的态度与战士、遗民对收复的态度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朝廷和戎政策的荒谬,表现出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整首诗声情苍凉激越,风格悲壮沉郁。
    (4)此诗非常善于选取最具特征化、最具概括力的典型事物,如马肥死、弓断弦、征人骨、遗民泪等,这些细节描写构成典型的生活场景,如朱门歌舞、戍楼望月等,作者意在通过不同生活场景的鲜明对照,来表明自己的思想倾向与爱憎感情。?

  • 第11题:

    阅读《水调歌头》,回答问题说说这首诗是怎样以月贯串全诗的。


    正确答案: 全词以月贯串,上片从问月赞月,向往月宫,写到月下起舞;下片从月影移动,月亮圆缺变化,写到月光远照。构思缜密,情意深长。

  • 第12题:

    问答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区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阅读全诗,分析这首诗的抒情层次。

    正确答案: 首句抒写相思别离之情,两个“难”字,已有缠绵之意;次句以幕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春蚕”两句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晓镜”两句又推已而及对方,悬揣恋人也沉浸于相思痛苦之中。由此诗意也就加深了一层;两心如此相通,竟至体贴入微,不更显示了爱情的真挚和专一么!末两句借用神话传说,表达了因睽隔两处而生的探看的愿望,与首句遥相呼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阅读《长亭送别》中的一段选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选出总括本曲内容的句子。


    正确答案: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此恨谁知!

  • 第14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暗:

    穿:


    正确答案:
    暗:晦暗。  穿:磨穿。

  • 第15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分析这首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的特色。


    正确答案:
    这首诗虽然只有十句,但其中却有说理,有写景,有抒情,恰切地表现了诗人非常细微的内心感受。诗的开头四句和末尾二旬说理,中间四句写景。但说理中也有景物描写,如“心远地自偏”,虽是说理却给人以很强的形象感。说理中也有抒情,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洋溢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同时,中间的四句虽然写的是天气和飞鸟,也包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而飞鸟晚归的形象描写,也寓示着诗人找到了生活上的皈依。

  • 第16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将“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正确答案:
    栽种时要像养育自己子女一样,种完之后,放到那里就如同扔掉一样。
    这句话是郭橐驼所说的树之天性:“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 第17题:

    阅读全诗,分析诗的层次。


    正确答案:
    本诗共分四个层次。开头至“禾穗未熟皆青干”,写农夫遇到春旱秋冻,没有收成。第二层从“长吏明知不申破”至“明年衣食将何如”,揭露地方官为了自己的政绩考核,依旧横征暴敛,百姓只好破产,典树卖地完成租税,一下子陷入了衣食无着的困境。“剥我身上帛”至“何必钩爪锯齿食人肉”,为第三层,直接指斥压榨百姓的官吏就是吃人的豺狼。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皇帝下诏免税,可等到命令发到百姓手中,绝大部分的百姓已经破产,只得了一个接受皇恩的虚名。   

  • 第18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7~29 小题。

    第 27 题 这首诗的层次及各层的含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这首诗共十二句,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一个层次。前四句写南宋朝廷以和戎为国策,醉生梦死,武备松弛,根本不想收复中原。中间四句写战士们报国无门、空老沙场的悲哀。后四句写沦陷区的广大人民热切地盼望恢复,但一直遥遥无期的悲愤。

  • 第19题:

    阅读《报刘一丈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袭:

    盥栉:


    正确答案:
    袭:熏染。  盥栉:洗脸梳头。

  • 第20题:

    阅读王维《山居秋瞑》一诗,然后回答 24~26 小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 24 题 此诗可以划分为几层?每层的文意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这首诗可分三层。第一层是首联两句,写时节,写环境,点染旷远空寂的意境。第二层,包括颔、颈二联,展示山中美景,引读者身临其境,可谓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第三层,尾联,抒发自己寄情山林、怡然自乐、与世无争的人生感悟。

  • 第21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结庐:
    喧:
    尔:
    (2)分析这首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的特色。
    (3)分析这首诗写景句子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5)如何理解这首诗平淡淳美的风格


    答案:
    解析:
    (1)结庐:建造住宅。喧:喧闹。尔:做到这样。 (2)这首诗虽然只有十句,但其中却有说理,有写景,有抒情,恰当地表现了诗人非常细微的内心感受。诗的开头四句和末尾二句说理,中间四句写景。但说理中也有景物描写,如“心远地自偏”,虽是说理却给人以很强的形象感。说理中也有抒情,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洋溢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同时,中间的四句虽然写的是天气和飞鸟,也包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而飞鸟晚归的形象描写,也寓示着诗人找到了生活上的皈依。
    (3)这首诗写景的句子主要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四句。千百年来,这四句被传诵不已,不仅仅是因为成功地描绘出优美的田园景色,而且是在这种景色描写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远离纷争、喧嚣、危险的官场,过着轻松自在的生活,采菊饮酒,悠然远望,何等惬意!黄昏时分,飞鸟结伴还巢,刹那间,诗人领悟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宿,像飞鸟归巢一样,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精神家园。
    (4)这首诗写作者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正意义、找到自己人生归宿的快乐心情。
    (5)由于陶渊明在诗中融入了对田园的喜爱和远离官场的恬淡心情,因而笔下的景物都带上了淳美色彩,表现出平淡自然的风格。?

  • 第22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区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阅读全诗,分析这首诗的抒情层次。


    正确答案: 首句抒写相思别离之情,两个“难”字,已有缠绵之意;次句以幕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春蚕”两句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晓镜”两句又推已而及对方,悬揣恋人也沉浸于相思痛苦之中。由此诗意也就加深了一层;两心如此相通,竟至体贴入微,不更显示了爱情的真挚和专一么!末两句借用神话传说,表达了因睽隔两处而生的探看的愿望,与首句遥相呼应。

  • 第23题:

    问答题
    阅读《水调歌头》,回答问题说说这首诗是怎样以月贯串全诗的。

    正确答案: 全词以月贯串,上片从问月赞月,向往月宫,写到月下起舞;下片从月影移动,月亮圆缺变化,写到月光远照。构思缜密,情意深长。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