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纵断面设计中有A、B两相邻变坡点,A点桩号K3+650、B点桩号为K4+050,A点高程为185.2米、B点高程为173.2米,则该路段纵坡为()。A.3.00%B.2.98%C.-3.00%D.-2.98%

题目

路线纵断面设计中有A、B两相邻变坡点,A点桩号K3+650、B点桩号为K4+050,A点高程为185.2米、B点高程为173.2米,则该路段纵坡为()。

A.3.00%

B.2.98%

C.-3.00%

D.-2.98%


相似考题
更多“路线纵断面设计中有A、B两相邻变坡点,A点桩号K3+650、B点桩号为K4+050,A点高程为185.2米、B点高程为173.2米,则该路段纵坡为()。”相关问题
  • 第1题:

    路线中平测量是测定路线()的高程。

    A:边坡线
    B:护桩
    C:转点
    D:中桩

    答案:D
    解析:
    线路高程控制测量根据工作目的及精度的不同,可分为基平测量和中平测量。其中基平测量是沿线路布测水准点,作为线路基本高程控制;中平测量是连测平面控制点及中桩的高程。

  • 第2题:

    路线中平测量的观测顺是(),转点的高程读数读到毫米位,中桩点的高程读数读到厘米位。

    • A、沿路线前进方向按先后顺序观测
    • B、先观测中桩点,后观测转点
    • C、先观测转点高程后观测中桩点高程
    • D、二者顺序没有要求

    正确答案:C

  • 第3题:

    在进行纵断面设计时,相邻两坡段的交点叫变坡点。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坡长就是指相邻两变坡点桩号之差。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某转坡点处坡度角ω为6%,竖曲线半径为2000m,变坡点桩号为K1+200,则该竖曲线起点桩号为()。


    正确答案:K1+140

  • 第6题:

    在路线纵断面图中,两纵坡的交点(变坡点)设置圆形()。

    • A、竖曲线
    • B、平曲线

    正确答案:A

  • 第7题:

    填空题
    某Ⅰ级铁路凹形变坡点A的地面高程为476.50m,计算标高为472.36m,相邻坡段坡度为左坡—6‰,右坡为+2‰,求A点挖方高度为()。

    正确答案: 4.06m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设在桩号K2+600处设一竖曲线变坡点,高程100.00m。i1=1%,i2 =-2%,竖曲线半径3500m,则桩号K2+560处竖曲线高程为()。
    A

    98.778m

    B

    99.778m

    C

    98.578m

    D

    99.578m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纵断面设计中,属于控制性的“控制点”有下列哪些选项?(  )
    A

    路线起终点高程

    B

    变坡点高程

    C

    洪水位

    D

    隧道的控制高程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控制点”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属于控制性的“控制点”,控制路线纵坡设计时必须通过它或限制从其上方或下方通过。这类控制点主要有公路路线的起终点、垭口、重要桥梁及特殊涵洞、隧道的控制高程,沿溪线洪水位,最小填土高度,重要城镇通过位置的高程以及受其他因素限制而使路线必须通过的控制点高程等;对于城市道路控制点是指城市桥梁桥面高程控制点、立交桥桥面高程控制点、铁路道口高程(按铁路轨顶高程计算)、平面交叉相交中心点控制高程、重要建筑物的地坪高程、满足重要管线最小覆土厚度的控制高程等。

  • 第10题:

    填空题
    转坡点是相邻纵坡设计线的(),两转坡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为()。

    正确答案: 交点,坡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若某路线纵断面上同一坡段两点间的高差为3m,水平距离为100m,则该坡段的纵坡为()。

    正确答案: 3%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在进行纵断面设计时,相邻两坡段的交点叫变坡点。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转坡点是相邻纵坡设计线的(),两坡转点之间的距离称为()。


    正确答案:交点;坡长

  • 第14题:

    路线中平测量的观测顺序是(),转点的高程读数读到毫米位,中桩点的高程读数读到厘米位。

    • A、沿路线前进方向按先后顺序观测
    • B、先观测中桩点,后观测转点
    • C、先观测转点高程后观测中桩点高程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计算题:某山岭区一般二级路,变坡点桩号为K5+030,高程为427.68m,i1=5%,i2=-4%,竖曲线半径为R=2000m,计算竖曲线诸要素及桩号为K5+000和K5+100处的设计高程。


    正确答案: i1=0.05i2=-0.04
    w=i2-i1=-0.09是凸曲线
    L=Rw=2000*0.09=180T=L/2=90E=T*T/(2R)=2.03
    竖曲线的起点里程桩号=K5+030-90=K4+940
    竖曲线的起点高程=427.68-90*0.05=423.18
    K5+000处
    x=60h=x*x/(2R)=0.9
    设计高程=426.18-0.9=425.28
    K5+100处
    x=160h=x*x/(2R)=6.40
    设计高程=431.18-6.4=424.78

  • 第16题:

    纵断面设计的试坡要点是“以点定线,以线交点”,其中以线交点的“点”是指()。

    • A、经济点
    • B、变坡点
    • C、高程控制点
    • D、竖曲线的起、终点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如图所示,某转坡点处相邻两纵坡为i1=-5%(下坡)和i2=3%(上坡),转坡点桩号为K3+700,转坡点设计标高为456.321m。设已知竖曲线外距E=1.5m,试据此计算: (1)竖曲线的半径R、长度L和切线长T; (2)竖曲线的起、终点桩号和设计标高; (3)桩号K3+660和K3+730处的设计标高。


    正确答案: (1)竖曲线要素
    ω=i2-i1=3%-(-5%)=8%该竖曲线为凹性
    由E=Rω2/8可得,R=8E/ω2=8*1.5/(0.08)2=1875m,则
    L=Rω=1875*0.08=150m
    T=L/2=75m
    (2)竖曲线起点桩号为:(K3+700)-T=K3+625
    竖曲线起点标高为:456.321+T*i1=456.321+75*5%=460.071m
    竖曲线终点桩号为:(K3+700)+T=K3+775
    竖曲线终点标高为:456.321+T*i2=456.321+75*3%=458.571m
    (3)K3+660处
    横距x1=(K3+660)-(K3+625)=35m
    竖距h1=x12/2R=352/(2*1875)=0.33m
    切线高程=460.071-35*5%=458.321m
    设计高程=458.321+0.33=458.651m
    K3+730处
    横距x2=(K3+730)-(K3+625)=105m
    竖距h1=x12/2R=1052/(2*1875)=2.94m
    切线高程=460.071-105*5%=454.821m
    设计高程=454.821+2.94=457.761m

  • 第18题:

    单选题
    路线中平测量的观测顺是(),转点的高程读数读到毫米位,中桩点的高程读数读到厘米位。
    A

    沿路线前进方向按先后顺序观测

    B

    先观测中桩点,后观测转点

    C

    先观测转点高程后观测中桩点高程

    D

    二者顺序没有要求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某级公路相邻两段纵坡i1=-5%,i2=-1%,变坡点里程桩号为K2+880,变坡点高程为500.00m,该竖曲线半径选定为2000m,K2+900的设计高程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  )
    A

    499.70m

    B

    499.80m

    C

    499.90m

    D

    500.00m


    正确答案: D
    解析:
    (1)坡度差:ω=i2-i1=-1%-(-5%)=0.04,因坡度差为“+”,故为凹形竖曲线。
    (2)曲线长:
    L=R·|ω|=2000×0.04=80m
    切线长度:
    T=L/2=80/2=40m
    (3)因变坡点里程为K2+880,桩号K2+900在变坡点之后20m,又因切线长为40m,故该桩号还在竖曲线范围内。
    竖曲线上任意点至竖曲线起点的距离:
    x=40-20=20m
    竖曲线上任意点至相应切线的距离:
    y=x2/(2R)=202/(2×2000)=0.10m
    K2+900在切线上的设计标高:
    H=500-20×1%=499.80m
    K2+900的设计高程:
    Hs=H+y=499.80+0.10=499.90m

  • 第20题:

    问答题
    设A点高程为15.023m,现欲测设设计高程为16.000m的B点,水准仪架在A、B之间,在A尺上读数为a=2.340m,则B尺读数b为多少时,才能使尺底高程为B点高程?怎样操作才能使B桩顶部高程为设计值?

    正确答案: B.HA+a-HB=15.023+2.340-16.000=1.363m才能使尺底高程为B点高程
    将水准尺放于B桩顶,当读数小于b时,逐渐将B桩打下,直到读数正好等于b为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在路线纵断面图中,两纵坡的交点(变坡点)设置圆形()。
    A

    竖曲线

    B

    平曲线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某Ⅰ级铁路凹形变坡点A的地面高程为476.50m,计算标高为472.36m,相邻坡段坡度为左坡—6‰,右坡为+2‰,求A点挖方高度。

    正确答案: A点挖方高度为:4.06m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某Ⅱ级铁路上一坡度差为14‰的凸型变坡点的设计高程为250.0m,此处的地面高程为255.0m,则该变坡点处的挖方高度为()
    A

    4.75m

    B

    5.00m

    C

    5.25m

    D

    4.50m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纵断面设计的试坡要点是“以点定线,以线交点”,其中以线交点的“点”是指以下哪个选项?(  )
    A

    经济点

    B

    变坡点

    C

    高程控制点

    D

    竖曲线的起、终点


    正确答案: A
    解析:
    试坡主要是在已标出“控制点”和“经济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标准、选线意图,结合地面起伏情况。本着以“控制点”为依据,照顾多数“经济点”的原则,在这些点位间进行穿插和截弯取直,试定出若干坡度线。经过对各种可能的坡度线方案进行反复比较,最后选出既符合技术标准,又能满足控制点要求。而且土石方数量较省的设计线作为初定坡度线;再将前后坡度线延长交会,即可定出各变坡点的初步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