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有哪些生理特点、根据特点在育雏过程中应采取相应什么措施?

题目

雏鸡有哪些生理特点、根据特点在育雏过程中应采取相应什么措施?


相似考题
更多“雏鸡有哪些生理特点、根据特点在育雏过程中应采取相应什么措施?”相关问题
  • 第1题:

    提高育雏率的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1.育雏前的准备工作要作好。进雏前雏舍要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先把地面和墙壁冲洗干净,然后用0.3%的强力消毒灵溶液,0.5%百毒杀溶液或3%烧碱热溶液进行喷洒消毒,彻底杀灭各种病毒和细菌。密闭较好的育雏舍按每立方米空间用高锰酸钾20克,福尔马林40毫升的比例进行熏蒸消毒1小时,熏蒸时可将饲料槽、饮水器和其他用具放在育雏舍内同时消毒,消毒完毕后打开门窗让其空气对流1天。育雏舍经消毒后,严禁未经消毒的用具搬入舍内,以免重新污染。
    2.选择健康雏鸡来养。不论是自己孵化还是购买的雏鸡都要进行个体选择,选择的标准是:肛门干净,没有黄白色的稀粪粘着;脐带吸收良好,没有血痕存在;腹部收缩良好,不是大肚子鸡;喙、眼、腿、爪等不是畸形。凡是符合这四条标准的就是健康雏鸡;其中一条标准不符合就不能选用,因为弱雏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不宜饲养。
    3.确保合适的育雏温度和湿度。要提高雏鸡育雏成活率,就要为雏鸡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特别是要有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初生雏鸡需要较高的温度:第一周育雏的温度为33℃-35℃,以后每周下降2℃,约经过6周时间,雏鸡就可以适应自然环境了。温度是否合适,不能只是用温度计测量,重要的是看雏鸡的活动表现,做到看鸡施温。温度过高,雏鸡散开,张口喘气,食欲减少,饮水量增加;温度过低,雏鸡睡眠不安,发出“叽叽”叫声,常常拥挤在一起,甚至扎堆,时间稍长造成大批雏鸡压死现象。温度适当,则雏鸡活泼自如、饮食正常、精神良好。实践证明,保持适当的育雏温度,对控制雏鸡白痢病、球虫病的发生,对促进卵黄囊的吸收利用,提高雏鸡育雏成活率都有明显的效果。育雏舍的湿度要通过干湿度计来指示,过高过低均不适宜雏鸡的生长发育。比较理想的湿度是第一周保持在60%-70%,第二周以后湿度为55%-60%。如湿度过低,舍内灰尘、羽屑飞扬,雏鸡易患呼吸道病,羽毛发育不良;湿度过高时,有害气体增加,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和寄生虫卵的发育,雏鸡易患各种疾病。
    4.供给充足的饮水。农村传统的养鸡,往往不敢给雏鸡饮水,说是雏鸡饮水容易造成小鸡拉肚子。实际上,雏鸡出壳后,进入育雏舍应先给饮水,并在饮水中加入青霉素每羽1千单位,2小时后再饮3%的红糖水,以后换用温开水,在温开水中可加入适量的浓复合维生素B溶液。另外要防止缺水和间断给水,应该做到饮水不断,随时自由饮用,缺水、间断饮水使雏鸡干渴而造成抢水,容易引起雏鸡暴饮而导致死亡。抢水的另一后果,是许多雏鸡羽毛弄湿出现发冷扎堆压死的现象,如不及时发现,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5.认真抓好雏鸡的饲喂。当鸡群有1/3的雏鸡有寻食表现时就可开食。通常在出壳后24小时内开食。饲喂雏鸡要做到:饲喂全价配合饲料,定时定量,饲喂次数一般是前2周每天喂七次,三、四周龄时每天喂六次,五周龄时每天喂五次,六周龄后每天喂四次;由于雏鸡消化机能差,故不可过食。过食会引起消化不良,造成消化道疾病,所以喂八成饱就可以了。从第3周起可以在饲料中拌入适量的干净细沙喂雏鸡,以便逐步提高雏鸡的消化机能。
    6.保证合适的饲养密度。合理的饲养密度,是保证鸡群健康,生长发育良好的重要条件,因为密度与育雏舍内的空气、湿度、卫生以及恶癖的发生都有直接关系,雏鸡饲养密度大时,育雏舍内空气污浊,氨味大;湿度高,卫生环境差,吃食拥挤;抢水抢料,饥饱不均,残次雏鸡增多,恶癖严重,容易发病。雏鸡饲养密度小时,对雏鸡生长发育有利,但不利设备的充分利用和劳力的合理使用,所以雏鸡饲养密度也不是愈小愈好。一般情况是每平方米第一周30只,第二周25只,第三周20只,第四周15只,五、六周时10只左右。
    7.做好雏鸡防病驱虫。雏鸡进入育雏舍后,要先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作为雏鸡的饮水,进行胃肠道的消毒。育雏前期雏鸡较易发生沙门氏菌病,用菌敌(1千克清洁饮水加入菌敌2毫升)可预防沙门氏菌病的发生。雏鸡15天龄后易患球虫病,用灭球液(1千克清洁饮水加入灭球液5毫升),可预防球虫病的发生。当雏鸡受应激因素影响时,可在1千克饲料中添加60毫克的琥珀酸盐,连用10天,或在1千克饲料中添加5毫克的维生素K制剂,能有效地缓解应激。此外,每月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特别是驱除蛔虫,可用驱蛔灵、驱虫净或虫克星等药物。

  • 第2题:

    怎样利用沼气灯育雏鸡?


    正确答案: 沼气灯可以用于育雏鸡。沼气灯育雏方法简单,投资小,效果好。具体方法是:
    ①选择一些旧纸箱、木箱、竹筐作育雏箱,每箱最多放雏鸡30只.以防小鸡过多上堆被压死。
    ②将点燃的沼气灯置育雏箱上方70~80厘米处。
    ③经常检查箱温,1周龄小鸡的适宜温度是30~33℃,2周龄时温度降到28~30℃,3周龄及以后控制在28℃。
    ④光照时间:1~2日龄可光照23小时,3~4日龄光照22小时,4~7日龄光照20小时,以后逐渐减少。
    ⑤注意通风换气,以防因废气过多使小鸡中毒。

  • 第3题:

    如何通过雏鸡的动态表现判断育雏舍温度是否适宜?


    正确答案: 操作要点:
    1)雏鸡精神旺盛,饮水适度,羽毛平整光亮,夜间休息时均匀分布在温源附近,说明温度适宜。
    2)雏鸡密集成群,向热源靠近,夜间不安静,发出“唧唧”叫声,食欲下降,排稀便,说明育雏舍温度低。
    3)雏鸡远离热源,精神不振,张嘴喘息,且呼吸频率增加,两翅张开下垂,并大量饮水导致食欲减退,易感冒,说明育雏舍温度过高。

  • 第4题:

    简述雏鸡的生理特点。


    正确答案: 1.生长发育迅速     
    2.体温调节机能弱    
    3.消化机能尚未健全     
    4.抗病能力差 
    5.胆小,群居性强 
    6.羽毛生长快、更换勤

  • 第5题:

    雏鸡育雏温度最初几天为()、以后每周降低()。


    正确答案:34-35℃;2-3℃

  • 第6题:

    为什么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地点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正确答案: 冲击地压危害性较大,必须采取应对措施,防止造成冲击地压,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 第7题:

    试述雏鸡的生理特点。育成鸡的生理特点?


    正确答案: (1)、幼雏体温较低,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2)、雏鸡生长迅速,代谢旺盛,单位体重耗氧量比家畜高1倍以上。(3)、幼雏羽毛生长快、更换勤。(4)、幼雏胃肠容积小,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5)、敏感性强,抗病能力差。(6)、胆小易受惊吓,缺乏自卫能力。
    (1)育成鸡的体温与成年鸡相同。
    羽毛经过几次脱换已较丰满,御寒能力较强,具有健全的体温调节能力和较强的生活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若不暴发烈性传染病,育成鸡很少大批死亡。
    (2)育成鸡消化能力强,食欲旺盛,生长迅速,是肌肉、骨骼和羽毛生长最旺盛的时期。脂肪的沉积随日龄增加而逐渐累积。
    (3)10周龄后,母鸡卵巢上的滤泡就开始积累营养物质,滤泡也逐渐长大,到后期性器官的发育尤为迅速。在性腺开始活动后,若喂高水平的蛋白质饲料可加快鸡只的性腺生长,使鸡早熟,但鸡的骨骼不能充分发育而变得纤细,体形变小。开产时间虽然提前,但所产的蛋小,产蛋量也不多。因此,在育成鸡阶段,饲料蛋白质水平应适当降低。

  • 第8题:

    育雏鸡的条件有哪些?


    正确答案:(一)合适的温度;
    (二)良好的通风;
    (三)适宜的光照;
    (四)合理的密度。

  • 第9题:

    鱼种培育过程中水质调节和病害防治有什么关系?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正确答案: 调节水质,防好鱼病:
    1.放养前的清塘、鱼体消毒;
    2.放养后适时加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新;
    3.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调节水质,预防鱼病

  • 第10题:

    问答题
    提高育雏率的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1.育雏前的准备工作要作好。进雏前雏舍要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先把地面和墙壁冲洗干净,然后用0.3%的强力消毒灵溶液,0.5%百毒杀溶液或3%烧碱热溶液进行喷洒消毒,彻底杀灭各种病毒和细菌。密闭较好的育雏舍按每立方米空间用高锰酸钾20克,福尔马林40毫升的比例进行熏蒸消毒1小时,熏蒸时可将饲料槽、饮水器和其他用具放在育雏舍内同时消毒,消毒完毕后打开门窗让其空气对流1天。育雏舍经消毒后,严禁未经消毒的用具搬入舍内,以免重新污染。
    2.选择健康雏鸡来养。不论是自己孵化还是购买的雏鸡都要进行个体选择,选择的标准是:肛门干净,没有黄白色的稀粪粘着;脐带吸收良好,没有血痕存在;腹部收缩良好,不是大肚子鸡;喙、眼、腿、爪等不是畸形。凡是符合这四条标准的就是健康雏鸡;其中一条标准不符合就不能选用,因为弱雏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不宜饲养。
    3.确保合适的育雏温度和湿度。要提高雏鸡育雏成活率,就要为雏鸡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特别是要有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初生雏鸡需要较高的温度:第一周育雏的温度为33℃-35℃,以后每周下降2℃,约经过6周时间,雏鸡就可以适应自然环境了。温度是否合适,不能只是用温度计测量,重要的是看雏鸡的活动表现,做到看鸡施温。温度过高,雏鸡散开,张口喘气,食欲减少,饮水量增加;温度过低,雏鸡睡眠不安,发出“叽叽”叫声,常常拥挤在一起,甚至扎堆,时间稍长造成大批雏鸡压死现象。温度适当,则雏鸡活泼自如、饮食正常、精神良好。实践证明,保持适当的育雏温度,对控制雏鸡白痢病、球虫病的发生,对促进卵黄囊的吸收利用,提高雏鸡育雏成活率都有明显的效果。育雏舍的湿度要通过干湿度计来指示,过高过低均不适宜雏鸡的生长发育。比较理想的湿度是第一周保持在60%-70%,第二周以后湿度为55%-60%。如湿度过低,舍内灰尘、羽屑飞扬,雏鸡易患呼吸道病,羽毛发育不良;湿度过高时,有害气体增加,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和寄生虫卵的发育,雏鸡易患各种疾病。
    4.供给充足的饮水。农村传统的养鸡,往往不敢给雏鸡饮水,说是雏鸡饮水容易造成小鸡拉肚子。实际上,雏鸡出壳后,进入育雏舍应先给饮水,并在饮水中加入青霉素每羽1千单位,2小时后再饮3%的红糖水,以后换用温开水,在温开水中可加入适量的浓复合维生素B溶液。另外要防止缺水和间断给水,应该做到饮水不断,随时自由饮用,缺水、间断饮水使雏鸡干渴而造成抢水,容易引起雏鸡暴饮而导致死亡。抢水的另一后果,是许多雏鸡羽毛弄湿出现发冷扎堆压死的现象,如不及时发现,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5.认真抓好雏鸡的饲喂。当鸡群有1/3的雏鸡有寻食表现时就可开食。通常在出壳后24小时内开食。饲喂雏鸡要做到:饲喂全价配合饲料,定时定量,饲喂次数一般是前2周每天喂七次,三、四周龄时每天喂六次,五周龄时每天喂五次,六周龄后每天喂四次;由于雏鸡消化机能差,故不可过食。过食会引起消化不良,造成消化道疾病,所以喂八成饱就可以了。从第3周起可以在饲料中拌入适量的干净细沙喂雏鸡,以便逐步提高雏鸡的消化机能。
    6.保证合适的饲养密度。合理的饲养密度,是保证鸡群健康,生长发育良好的重要条件,因为密度与育雏舍内的空气、湿度、卫生以及恶癖的发生都有直接关系,雏鸡饲养密度大时,育雏舍内空气污浊,氨味大;湿度高,卫生环境差,吃食拥挤;抢水抢料,饥饱不均,残次雏鸡增多,恶癖严重,容易发病。雏鸡饲养密度小时,对雏鸡生长发育有利,但不利设备的充分利用和劳力的合理使用,所以雏鸡饲养密度也不是愈小愈好。一般情况是每平方米第一周30只,第二周25只,第三周20只,第四周15只,五、六周时10只左右。
    7.做好雏鸡防病驱虫。雏鸡进入育雏舍后,要先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作为雏鸡的饮水,进行胃肠道的消毒。育雏前期雏鸡较易发生沙门氏菌病,用菌敌(1千克清洁饮水加入菌敌2毫升)可预防沙门氏菌病的发生。雏鸡15天龄后易患球虫病,用灭球液(1千克清洁饮水加入灭球液5毫升),可预防球虫病的发生。当雏鸡受应激因素影响时,可在1千克饲料中添加60毫克的琥珀酸盐,连用10天,或在1千克饲料中添加5毫克的维生素K制剂,能有效地缓解应激。此外,每月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特别是驱除蛔虫,可用驱蛔灵、驱虫净或虫克星等药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雏鸡育雏的环境条件。

    正确答案: 育雏的环境条件:1,温度:开始32-35度,随周龄变化而降低,每周降3度,直到育雏器温度与室温18-24度相同,停止供温。育雏舍内分高、中、低三个温区,便于雏鸡自己选择。温度是否合适,可观察雏鸡的表现和听叫声。温度高时,雏鸡远离热源,翅嘴张开,发出吱吱的叫声;温度低时,靠近热源,扎堆,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温度合适,雏鸡活泼好动,分布均匀。
    2,湿度:10天内,湿度要求60-70%。湿度太低时,腹中剩余蛋黄吸收不良。饮水过多下痢,脚趾干瘪,羽毛生长慢。可用地面洒水或防水盆。10天之后相对湿度要求50-60%。此时湿度太大,易造成环境污染,引发球虫病。
    3,通风:由于雏鸡体温高,呼吸快,代谢旺盛,单位体重排出的CO2约比大家畜高2倍,且粪便和垫料在水、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氨气、硫化氢,有害健康。所以必须注意通风换气。
    4,密度。合理的密度使雏鸡有足够的饮食和活动空间,防止垫料过于潮湿。密度过大,鸡群拥挤,发育不整齐,易感染疾病和发生恶癖,密度因品种、饲养方式、日龄的不同而不同。
    5,光照。密封式育雏:0-3天(平面育雏)或1周(笼养),昼夜连续23小时光照,强度10-30勒克斯。1周龄-20周,8-9小时,强度5-10勒克斯。刚孵出的小鸡视力弱,为了活动、觅食、饮水方便,光照强度可大些。强度的控制有3种方法:一是改变灯泡瓦数;二是控制开灯数量;三是用调压变压器控制。
    6,卫生、防疫:定期消毒,做好预防免疫,搞好日常清洁卫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鱼种培育过程中水质调节和病害防治有什么关系?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正确答案: 调节水质,防好鱼病:
    1.放养前的清塘、鱼体消毒;
    2.放养后适时加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新;
    3.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调节水质,预防鱼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雏鸡育雏的环境条件。


    正确答案: 育雏的环境条件:1,温度:开始32-35度,随周龄变化而降低,每周降3度,直到育雏器温度与室温18-24度相同,停止供温。育雏舍内分高、中、低三个温区,便于雏鸡自己选择。温度是否合适,可观察雏鸡的表现和听叫声。温度高时,雏鸡远离热源,翅嘴张开,发出吱吱的叫声;温度低时,靠近热源,扎堆,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温度合适,雏鸡活泼好动,分布均匀。
    2,湿度:10天内,湿度要求60-70%。湿度太低时,腹中剩余蛋黄吸收不良。饮水过多下痢,脚趾干瘪,羽毛生长慢。可用地面洒水或防水盆。10天之后相对湿度要求50-60%。此时湿度太大,易造成环境污染,引发球虫病。
    3,通风:由于雏鸡体温高,呼吸快,代谢旺盛,单位体重排出的CO2约比大家畜高2倍,且粪便和垫料在水、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氨气、硫化氢,有害健康。所以必须注意通风换气。
    4,密度。合理的密度使雏鸡有足够的饮食和活动空间,防止垫料过于潮湿。密度过大,鸡群拥挤,发育不整齐,易感染疾病和发生恶癖,密度因品种、饲养方式、日龄的不同而不同。
    5,光照。密封式育雏:0-3天(平面育雏)或1周(笼养),昼夜连续23小时光照,强度10-30勒克斯。1周龄-20周,8-9小时,强度5-10勒克斯。刚孵出的小鸡视力弱,为了活动、觅食、饮水方便,光照强度可大些。强度的控制有3种方法:一是改变灯泡瓦数;二是控制开灯数量;三是用调压变压器控制。
    6,卫生、防疫:定期消毒,做好预防免疫,搞好日常清洁卫生。

  • 第14题:

    沼气灯育雏鸡的原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 早春气温低,空气湿度大,雏鸡体温调节机能不全,若此时补给一定的光照和温度,对满足雏鸡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 第15题:

    根据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仔猪育成率和断奶窝重?


    正确答案: 哺乳仔猪:
    ①调节体温机能不完善,体内能源贮备有限;
    ②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机能不完善;
    ③缺乏先天免疫力,抵抗疾病能力差;
    ④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
    措施:
    ①及早吃足母乳;
    ②仔猪保温防压;
    ③仔猪补铁;
    ④固定乳头;
    ⑤选择性寄养;
    ⑥防止腹泻;
    ⑦提早开食补料。

  • 第16题:

    结合雏鸡的生理特点与习性,提出提高雏鸡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正确答案:(1)、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日粮要求:严格按照雏鸡营养标准予以满足,蛋白质、氨基酸、能量、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应全价。
    (2)、体温调节机能弱。雏鸡绒毛稀、短,保温能力差;单位体重散热面积大于56.
    成年鸡;体温调节中枢机能不完善,3周龄后逐步完善。要求:创造温暖、干燥、卫生、安全的环境条件。措施:人工保暖是提高雏鸡成活率的关键技术措施。
    (3)、消化机能尚未健全、消化器官容积小,特别是对粗纤维的消化差。要求:给予含粗纤维低、易消化、营养全面而平衡的日粮;少喂勤添,适当增加饲喂次数。
    (4)、抗病力差。雏鸡体弱娇嫩,易感染疾病,如鸡白痢、鸡大肠杆菌病、鸡法氏囊病、鸡球虫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措施:严格控制环境卫生、做好保温、做好疾病预防。

  • 第17题:

    结合雏鸡生理特点,试述提高雏鸡育雏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正确答案: 雏鸡通常指出壳——6周龄的鸡。
    (1)体温调节能力差,怕冷怕热。温度是关键。必须严格作好雏鸡保温工作,防止温度变化过大。可采取温室育雏、保温伞育雏等。注意观察温度是否适宜,并及时调整。
    (2)消化系统不完善,但生长发育快。日粮配制应营养全面,容易消化,满足生长需要。少喂勤添,增加饲喂次数,防止饲料浪费。
    (3)胆小怕惊,抗病力差。保持环境安静,防止惊群。做好清洁卫生、环境消毒、免疫接种。

  • 第18题:

    轴电流有什么危害,应采取哪些防止措施?


    正确答案: 轴电流出现会导致轴瓦和轴密封严重的电腐蚀损伤。防止有害的轴电流措施:
    (1)发电机励端轴承座和轴承定位销、轴承顶块、内外档油盖等部件与端盖绝缘,且励端轴承座采用双重式绝缘垫,使得在运行时可监测轴承及油密封等的对地绝缘电阻值。
    (2)发电机汽轮机端用电刷良好接地。
    (3)采用静止励磁系统的发电机,在励端通过接地电刷对地接入RC电路,消除静止励磁所引起的脉冲轴电压。
    (4)所有磁化部件应当退磁,以避免磁通引起单极轴电压。
    (5)轴电压大于20V时,应查明原因。

  • 第19题:

    用沼气育雏鸡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正确答案: (1)选择一些旧报纸、木箱、竹筐做育雏箱,每箱最多放雏鸡30只(以防过多小鸡上堆压死)。
    (2)将点燃的沼气灯置育雏箱上方70~80厘米。
    (3)经常检查箱温。一周龄小鸡的适宜温度是30~33℃。二周龄时温度降到28~30℃。三周龄及以后控制在28℃。
    (4)光照时间。1~2日龄可照23小时,3~4日龄可照22小时,4~7日龄20小时,以后逐渐减少,至20周龄时,只保持9个小时光照就够了。
    (5)注意通风放气,以防废气过多,小鸡中毒。

  • 第20题:

    试分析粘土类土壤的水、肥、气热、耕性状况,针对其特点在耕作施肥管理上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


    正确答案: (1)粘土粒间多为较小的毛管孔和无效孔隙,因而通气性、透水性差。
    (2)由于粘土本身含有丰富的养分而且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且通气性差,有机质分解慢,所以肥效迟缓,肥劲稳长。
    (3)粘土保水力强,含水量多,热容量大,增降温慢。
    (4)粘土干时紧实,湿时烂泥,耕性较差。
    针对以上粘土水、肥、气、热的特点,在耕作和施肥管理上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在整地时要深沟、高畦、窄垄,以利于排水、通气、增温。
    (2)要注意掌握适宜含水量及时耕作,要精耕、细耙、勤锄,水田冬耕要多排水晒田。
    (3)施肥要求基肥足,前期注意施用适量种肥和追肥,促进幼苗生长:后期要控肥防贪青晚热。

  • 第21题:

    增加加工空气量对精馏工况有什么影响,需要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


    正确答案: 当加工空气量增加时,将使精馏塔内的上升蒸气增加,主冷内所需冷凝的液体量也相应增加,因此对塔内的回流比没有影响。增加的气量在一定范围内,氧、氮的纯度能基本保持不变,而产量将随空气量的增加而按比例增加。
    但是,随着主冷中冷凝液体量增加,主冷的热负荷加大。当传热面积不足时,主冷的温差必然扩大,下塔压力相应升高。同时,由于塔内气流速度增加,下流液体量增加,塔板上液层加厚,使塔板的阻力增加,上、下塔的压力也会相应地提高。这将对氧、氮的分离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使电耗增加。当气量过大时,塔板阻力及下流液流经溢流斗的阻力均会增大很多,造成溢流斗内液面升高,甚至发生液体无法流下的液泛现象,这时将破坏精馏塔的正常工况。
    此外,由于上升蒸气流速增加,容易将液滴带到上一块塔板,影响精馏效果,氮纯度下降,从而会降低氧的提取率。
    一般的空分塔,增加20%左右的空气量也能正常工作,不需要采取什么措施。当加工空气量过大时,需要加大塔板上筛孔的孔径,以降低蒸气速度。加大主冷的传热面积,以缩小主冷温差,保证精馏塔的正常工作。

  • 第22题:

    问答题
    为什么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地点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正确答案: 冲击地压危害性较大,必须采取应对措施,防止造成冲击地压,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雏鸡育雏有哪些基本条件要求?

    正确答案: 育雏时必须注意以下条件:
    (1)要有合适的温度:这是育雏成功的关键。初生雏的体温较低,且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因此必须对初生雏实行人工保温。具体育雏温度因家禽种类等因素而异。
    (2)提供全价的营养:雏鸡生长迅速,必须保证供给完善的营养,对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尤应特别注意供给。应按品种、品系的要求来配制饲粮。
    (3)合适的湿度:在育雏的头10天内,由于育雏温度稍高,垫料又较干燥,雏鸡个体小,室内湿度常偏低,此时要求相对湿度为65%左右。10日龄后,由于雏鸡的排粪量增大,呼出的水气增多,易致垫料潮湿,影响生长发育,也易诱发球虫病,故宜勤换垫料,加强通风,保持相对湿度为60%左右。
    (4)良好的通风换气:雏鸡新成代谢旺盛。若育雏室内通风不良,常致空气污浊,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也是降低雏鸡抗病力、诱发或并发其他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加强通风换气。
    (5)适宜的光照:对蛋用型和肉用型雏鸡应有不同的光照原则。对蛋用型雏鸡的光照原则是:每日光照的时间不得延长,光照的强度不得增加。应严格按品种、品系的要求和当地日照时间进行。
    (6)合理的密度:应根据禽的品种禽舍育雏设备室温及通风情况等因素确定。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