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腹股沟三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题目

简述腹股沟三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腹股沟三角又称海氏三角,它是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该区缺乏肌纤维,是腹壁的另一薄弱区。腹腔桩器由此三角突出,形成腹股沟直疝,临床上鉴别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的标志是腹壁下动脉。
更多“简述腹股沟三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内囊的位置与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内囊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豆状核尖端的内侧为内囊膝部;介乎尾状核头部和豆状核之间向前外侧伸展的白质为内囊前肢;豆状核与丘脑之间并向后外侧伸展的白质为内囊后肢。从水平断面上看,内囊呈尖端向内的V字形状。内囊是传入和传出大脑皮质投射纤维最集中的部位,皮层传入纤维离开内囊后呈辐射状分散投射到大脑半球各皮质区,皮质传出纤维呈辐射状会聚进入内囊并穿过投射到下级神经结构。

  • 第2题:

    简述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腹股沟管是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存在的由外上斜向内下的潜在性裂隙,长4~5cm,内有精索或子宫网韧带通过。腹股沟管有两口、四壁: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腹和腹内斜肌下部肌束起始部,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的内侧半,内口称为腹股沟管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是腹横筋膜形成的一个卵圆形出口结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又称皮下环,是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的环行结构。腹股沟管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脏器可经深环突入腹股沟管,形成腹股沟斜疝。严重时疝内容物可经皮下环突出降入阴囊或大阴唇。

  • 第3题:

    腹股沟管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如何?


    正确答案:位置: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约1.5cm处
    组成:由肌与筋膜间形成的潜在性裂隙,长约4~5cm,与腹股沟韧带平行。有两口四壁。
    内口:又称深环或腹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是腹横筋膜斜向外下呈漏斗状的突出包裹在精索表面,其起始部分形成的卵圆形孔,称为腹股沟管内口或深环;
    外口:又称浅环或皮下环,为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的一个三角形裂隙,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由此穿出;
    前壁:由腹外斜肌腱膜构成,但腹内斜肌下部的肌纤维覆盖于精索外侧部前面,因此腹股沟管前壁的外侧部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共同组成;
    后壁:为腹横筋膜,在管的内侧1/3处有发育程度不一的联合腱或联合肌加强。在接近外口处,尚有反转韧带参与构成腹股沟管的后壁;
    上壁: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游离下缘;
    下壁:是腹股沟韧带。
    内容: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临床意义:腹股沟管是腹前外侧壁的重要薄弱部位,易形成腹股沟斜疝

  • 第4题:

    说明膀胱三角的位置、构成、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膀胱三角位于膀胱底内面,由双侧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的连线围成。上界是输尿管间襞,两下界是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间的连线,下角是尿道内口。结构特点:在双侧输尿管口之间有输尿管间襞,为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无粘膜下组织及粘膜皱襞,粘膜表面光滑。临床意义:该三角是结核、肿瘤(膀胱癌等)的好发部位。

  • 第5题:

    简述脑脊液细胞计数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脑脊液中的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是恒定的在病理情况下因疾病种类不同,细胞数量变化很大,所以细胞计数和分类在疾病的辅助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常人:脑脊液中白细胞为<10个/μL。儿童较成人稍高。多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11~30个/μL时为轻度增高,31~100个/μL时,为中度增高;200~500个/μL为高度增高;500~1000/μL为剧烈增高,最高可达>10000/μL。白细胞10个/μL以上应进行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数剧烈增加见于化脓性脑膜炎,少或中度增加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以淋巴细胞为主,细胞数量的变化在治疗中可作为病情变化的参考指标。细胞数减少是临床好转的标志。正常脑脊液中可偶见白细胞,一般为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偶见软脑膜、蛛网膜细胞、室管膜细胞和脉络膜细胞。病理情况下有:(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化脓性脑膜炎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结核性脑膜炎以淋巴细胞、粒细胞和浆细胞并存。病毒性脑膜炎以淋巴细胞为主,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可检出隐球菌。(2)脑血管病:脑出血可见大量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第3天可出现吞噬细胞,第5天后可见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3)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以淋巴细胞多见,可找到白血病细胞或肿瘤细胞。(4)脑寄生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增多,可见寄生虫卵、原虫多形体、旋毛虫幼虫等。(5)红斑狼疮:有时在脑脊液中可检出红斑狼疮细胞。

  • 第6题:

    简述食管上三角的围成、内容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围成:左锁骨下动脉、脊柱和主动脉弓
    内容:胸导管和食管上份
    临床意义:食管癌切除术在此三角切开纵隔胸膜时应避免损伤胸导管,以免引起乳糜胸

  • 第7题:

    简述腰上三角境界和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腰上三角在背阔肌深面,第12肋的下方,其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上界为第12肋。
    三角底为腹横肌起始部腱膜,深面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通过。
    该三角为腹后壁薄弱区之一,腹腔器官可经三角向后突出形成腰疝;为腹膜外肾手术的入路选取部位。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腹股沟三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腹股沟三角又称海氏三角,它是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该区缺乏肌纤维,是腹壁的另一薄弱区。腹腔桩器由此三角突出,形成腹股沟直疝,临床上鉴别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的标志是腹壁下动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腰下三角的位置、境界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腰下三角位于腰部前方,下界为髂嵴,外上界为腹外斜肌后缘,内上界为背阔肌前下缘,底为腹内斜肌,此三角是腹后壁的一薄弱区,易形成腰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胸骨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胸骨角又称Louis角。位于胸骨上切迹下约5cm,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成,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
    临床意义:
    ①为计数前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
    ②标志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
    ③相当于第5胸椎的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简述翼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翼点是由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四骨交界处,呈H形的区域。翼点为颅盖骨最薄弱处,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通过,如骨折极易造成脑膜中动脉损伤而致硬膜外血肿。

  • 第12题:

    试述壁胸膜的分部及其位置,肋膈隐窝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壁胸膜按其覆盖的部位可分为4部分,即膈胸膜、肋胸膜、纵隔胸膜和胸膜顶。膈胸膜覆盖于膈的上面;肋胸膜紧贴于胸壁内表面;纵隔胸膜被覆于纵隔的两侧;
    胸膜顶是包围肺尖的部分,向上突出胸廓上口达颈根部,最高点高出锁骨内侧段上方2~3cm。肋膈隐窝是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而成,呈半环状,是胸膜腔最低部位,胸膜炎的渗出液常积聚于此。

  • 第13题:

    简述腰下三角的境界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腰下三角位于腰区下部,由髂嵴、腹外斜肌后缘和背阔肌前下缘围成。三角的深面为腹内斜肌,浅面仅覆以皮肤和浅筋膜。
    腰下三角为腹后外侧壁的一薄弱区,可形成腰疝。在右侧,三角前方与盲肠和阑尾相对应,故盲肠后位阑尾炎时,此三角会有明显压痛。腰区深部脓肿也可经腰下三角突于皮下。

  • 第14题:

    简述腰上三角的边界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腰上三角位于背阔肌深面,第12肋的下方。三角的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上界为第12肋。有时,由于下后锯肌在12肋的附着处与腹内斜肌后缘相距较近,则下后锯肌亦参与构成一个边,共同围成一个不等四边形的间隙。三角的底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腱膜深面有3条与第12肋平行排列的神经。自上而下为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腱膜的前方有肾和腰方肌。
    由于该区较薄弱,不仅是腰疝的好发区,也是腹膜后间隙脓肿穿破的部位。肾手术的腹膜外入路必经此三角。当切开腱膜时,应注意保护上述3条神经。第12肋前方与胸膜腔相邻,为扩大手术视野,常需切断腰肋韧带,将第12肋上提,此时,应注意保护好胸膜,以免损伤造成气胸。肾周围脓肿时,可在此处切开引流。

  • 第15题:

    试述听诊三角的位置、境界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听诊三角位于肩胛骨的内侧,下界为背阔肌,内上界为斜方肌,外侧界为肩胛骨,底为第6肋间隙、脂肪组织、筋膜、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的部位。

  • 第16题:

    试述腰上三角的位置、境界、内容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腰上三角位于第12肋下方。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下界为腹内斜肌,上界为下后锯肌,底为腹横肌腱膜,三角内自上而下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通过。肾脏手术腹膜外入路必经此三角,也是腰疝好发的部位。

  • 第17题:

    问答题
    简述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腹股沟管是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存在的由外上斜向内下的潜在性裂隙,长4~5cm,内有精索或子宫网韧带通过。腹股沟管有两口、四壁: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腹和腹内斜肌下部肌束起始部,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的内侧半,内口称为腹股沟管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是腹横筋膜形成的一个卵圆形出口结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又称皮下环,是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的环行结构。腹股沟管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脏器可经深环突入腹股沟管,形成腹股沟斜疝。严重时疝内容物可经皮下环突出降入阴囊或大阴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腰上三角的边界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腰上三角位于背阔肌深面,第12肋的下方。三角的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上界为第12肋。有时,由于下后锯肌在12肋的附着处与腹内斜肌后缘相距较近,则下后锯肌亦参与构成一个边,共同围成一个不等四边形的间隙。三角的底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腱膜深面有3条与第12肋平行排列的神经。自上而下为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腱膜的前方有肾和腰方肌。
    由于该区较薄弱,不仅是腰疝的好发区,也是腹膜后间隙脓肿穿破的部位。肾手术的腹膜外入路必经此三角。当切开腱膜时,应注意保护上述3条神经。第12肋前方与胸膜腔相邻,为扩大手术视野,常需切断腰肋韧带,将第12肋上提,此时,应注意保护好胸膜,以免损伤造成气胸。肾周围脓肿时,可在此处切开引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听诊三角的位置、境界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听诊三角位于肩胛骨的内侧,下界为背阔肌,内上界为斜方肌,外侧界为肩胛骨,底为第6肋间隙、脂肪组织、筋膜、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的部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配伍题
    腹股沟斜疝的疝环位置在( )|腹股沟直疝的疝环位置在( )
    A

    内环

    B

    脐环

    C

    股环

    D

    腹股沟三角

    E

    外环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