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瓜藤缠的临床特点是散在性皮下结节,鲜红至紫红色,大小不等,疼痛或压痛,好发于小腿伸侧。本病辨证分两型:
(1)湿热瘀阻型:治宜清热利湿,祛瘀通络。代表方萆薢渗湿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2)寒湿入络证型:治宜散寒祛湿,化瘀通络。代表方当归四逆汤加减。
更多“瓜藤缠的临床特点、辨证分型、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痢疾中的暴痢分几型?其主证及治法和代表方剂是什么?


    正确答案:痢疾分急性慢性两类。急性者,称之为暴痢,包括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
    ⑴湿热痢的主证是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治法是清热解毒,调气行血。方剂用芍药汤。
    ⑵疫毒痢的主证是发病急骤,壮热,痢下鲜紫脓血。治法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方剂用白头翁汤。
    ⑶寒湿痢的主证是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治法是温化寒湿,调气和血。方剂用胃苓汤。

  • 第2题:

    简述蛇串疮的临床特点、辨证分型、治法及代表方。


    正确答案: 临床特点: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淋巴结肿大。好发于春秋季节。多数患者愈后很少复发。本病辨证分3型:
    ①肝经郁热证,治拟清泄肝火,解毒止痛,代表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脾虚湿蕴证,治拟健脾利湿,解毒止痛,代表方除湿胃苓汤加减。
    ③气滞血瘀证,治拟理气活血、通窍止痛,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 第3题:

    白庀的临床特点、辨证分型、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正确答案: 白庀的临床特点是红斑基础上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有点状出血点,病程长,易复发。患病男性多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大多呈冬重夏轻趋势,约有30%的患者有家族史。因其形状如癣,脱屑如松皮,又名"松皮癣",亦称"干癣"。本病辨证分6型:
    ①血热内蕴型,治宜凉血清热,代表方消风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②血虚风燥型,治宜养血滋阴,润肤熄风,代表方当归饮子加减。
    ③气血瘀滞型,治宜活血化瘀,解毒通络,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加减。
    ④湿毒蕴积型,治宜清利湿热,解毒通络。方用萆薢渗湿汤加减。
    ⑤风寒湿痹型,治宜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代表方独活寄生汤加减。
    ⑥火毒炽盛型,治宜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代表方清瘟败毒饮加减。

  • 第4题:

    试述春温热与血结证的临床表现及其治法,代表方及药物组成。


    正确答案:少腹坚满,按之疼痛,小便自利,便结或大便色黑,神志如狂,或清或乱,口干漱水不欲饮,舌绛紫色暗或有瘀斑,脉沉实而涩。
    治法:凉血逐瘀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大黄、芒硝、桃仁、芍药、丹皮、当归)

  • 第5题:

    《伤寒论》为什么把咽痛证归于少阴篇?少阴咽痛有哪些证型?各自的病机、辨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正确答案:由于手少阴心经的支脉挟咽,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凡邪袭少阴,客于咽喉;或少阴水火不济,失于濡养,皆可致咽喉疼痛。故《伤寒论》以经脉巡行为依据,将咽痛证皆归于少阴篇而名之曰“少阴病”。根据病机,将少阴咽痛分为虚热、客热、痰热火毒郁结、客寒以及少阴虚阳浮越五种证型论治。
    ①虚热咽痛:见于原文310条。此由少阴水亏火旺,虚火循经上炎所致。临床以经常咽喉干涩疼痛,心烦胸满,下利;或伴见咽痒、呛咳、声嘶,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猪肤汤滋阴降火,润肺利咽。
    ②客热咽痛:见于原文311条。此由风温热毒客于少阴经脉,郁于咽喉所致。临床以咽喉红肿而稍有疼痛不适,且病程较短为特征。一般用甘草汤清热解毒治之,即可痊愈。若服甘草汤后咽痛不减,甚至声音嘶哑,或伴咳嗽有痰者,则提示毒热较重,肺气失宣,故于上方中再加桔梗,而名桔梗汤,以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③痰热火毒郁结咽痛:见于原文312条。此由痰热火毒郁结咽喉所致。临床以咽喉红肿疼痛,溃烂生疮,声音嘶哑,甚则不能语言、水谷亦难以下咽等为辨证要点。治用苦酒汤清热涤痰,敛疮消肿。
    ④客寒咽痛:见于原文313条。此由风寒客于少阴咽喉,寒束阳郁不宣所致。临床以咽痛、但不红不肿,声音嘶哑,痰涎缠喉,口淡不渴,或伴恶寒,头痛,气逆欲吐,舌淡苔白滑,脉浮紧等为主要表现。治用半夏散或半夏汤祛风散寒通阳,涤痰开结利咽。
    ⑤虚阳浮越咽痛:见于原文283、317条。由阳衰阴盛,虚阳上浮,郁于咽喉所致。临床以咽喉疼痛不红不肿,伴呕吐,下利清谷,汗出,四肢肢厥,舌淡苔白,脉微欲绝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通脉四逆汤破阴散寒,回阳救逆,加桔梗利咽止痛。

  • 第6题:

    痰浊阻肺型喘证的主证、治法及代表方药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主证: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 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
    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半夏 陈皮 茯苓 炙甘草 苏子 白芥子 莱菔子。

  • 第7题:

    痿病的临床证型及表现、治法和方剂是什么?


    正确答案:痿病的临床证型及表现、治法和方剂是:
    (1)肺热津伤病起发热,或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咽干呛咳,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治宜清热润肺,濡养筋脉。方用清燥救肺汤加减。
    (2)湿热浸淫四肢痿软,肢体困重,足胫热蒸,尿短赤涩,发热,胸闷脘痞,肢体麻木,微肿,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通利筋脉。方用加味二妙散化裁。
    (3)脾胃亏虚肢体痿软无力,食少,便溏,腹胀,面浮,面色不华,气短,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治宜补脾益气,健运升清。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4)肝肾亏损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下肢痿软,甚则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目眩发落,耳鸣咽干,遗精或遗尿,或见妇女月经不调,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宜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方用虎潜丸加减。
    (5)脉络瘀阻久病体虚,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可伴有肌肉活动时隐痛不适,舌不能伸缩,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治宜益气养营,活血通络。方用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 第8题:

    问答题
    肝气犯胃型胃痛的主症及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瓜藤缠怎样进行辨证论治?

    正确答案: ①内治:湿热瘀阻证,治宜清热利湿、祛瘀通络,方用萆薢渗湿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寒湿入络证,治宜散寒祛湿、化瘀通络,方用阳和汤加减。
    ②外治:以消炎、散结、止痛为原则。皮下结节较大,红肿疼痛者,外敷如意散、四黄膏、玉露膏;皮下结节色暗红,红肿不明显者,外敷冲和膏;蒲公英、丹参、紫草各30g,荆芥、丹皮、当归各20g,煎水外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痢疾中的暴痢分几型?其主证及治法和代表方剂是什么?

    正确答案: 痢疾分急性慢性两类。急性者,称之为暴痢,包括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
    ⑴湿热痢的主证是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治法是清热解毒,调气行血。方剂用芍药汤。
    ⑵疫毒痢的主证是发病急骤,壮热,痢下鲜紫脓血。治法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方剂用白头翁汤。
    ⑶寒湿痢的主证是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治法是温化寒湿,调气和血。方剂用胃苓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瓜藤缠的临床特点、辨证分型、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正确答案: 瓜藤缠的临床特点是散在性皮下结节,鲜红至紫红色,大小不等,疼痛或压痛,好发于小腿伸侧。本病辨证分两型:
    (1)湿热瘀阻型:治宜清热利湿,祛瘀通络。代表方萆薢渗湿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2)寒湿入络证型:治宜散寒祛湿,化瘀通络。代表方当归四逆汤加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少阴病的基本病机和脉证特点是什么?本证分哪些类型?分述其辨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及治禁。

    正确答案: 少阴病是六经病证发展过程中后期的危重阶段。其病位在里,以心肾虚衰,水火不交为基本病机;以脉微细,但欲寐为脉证特点。
    少阴为水火之脏,故少阴病本证,随患者的体质差异和病邪性质的不同,则有寒化证和热化证之异。若少阴火衰(素体少阴阳气亏虚),而感受邪气,则火衰不能制水,病从寒化,而成为少阴心肾阳虚,阴寒内盛的寒化证。临床以无热畏寒,精神萎靡,身蜷而卧,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小便清长,甚则四肢厥逆,舌淡苔白,脉沉微等为辨证要点。寒化证以扶阳抑阴,回阳救逆为治疗大法,四逆汤是代表方剂,也可配合使用温灸疗法,而禁用发汗、攻下等其他治法。
    若少阴水亏(素体心肾阴血亏虚,)而感受邪气,则水亏不能制火,病从热化,而成为少阴水亏火旺,虚火内炽,心肾不交的热化证。临床以心中烦,不得眠,口燥咽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辨证要点。
    热化证以滋阴清热降火为治疗大法,以黄连阿胶汤为代表方剂。总之,少阴热化证只宜清补,禁用发汗、攻下等其他治法。
    少阴病的本证虽有寒化、热化之异,但以阳衰阴盛的寒化证为主。故一般说少阴病的性质多属虚、属寒、属阴,以全身性虚寒证为主要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温病卫分证的证候及辨证要点、治则及代表方剂。


    正确答案: (1)证候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全身不适,舌边尖红,脉浮数,常伴有头痛、口干微渴、咳嗽及咽红肿痛。
    (2)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舌边尖红。
    (3)治则:辛凉解表。
    (4)方剂:银翘散。

  • 第14题:

    瓜藤缠


    正确答案: 瓜藤缠是一种发生于下肢的结节红斑性、皮肤血管炎性皮肤病。

  • 第15题:

    热甚动血证的治法与代表方是什么?


    正确答案:治法为清热解毒,凉血散血。代表方为犀角地黄汤。

  • 第16题:

    少阴病的基本病机和脉证特点是什么?本证分哪些类型?分述其辨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及治禁。


    正确答案:少阴病是六经病证发展过程中后期的危重阶段。其病位在里,以心肾虚衰,水火不交为基本病机;以脉微细,但欲寐为脉证特点。
    少阴为水火之脏,故少阴病本证,随患者的体质差异和病邪性质的不同,则有寒化证和热化证之异。若少阴火衰(素体少阴阳气亏虚),而感受邪气,则火衰不能制水,病从寒化,而成为少阴心肾阳虚,阴寒内盛的寒化证。临床以无热畏寒,精神萎靡,身蜷而卧,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小便清长,甚则四肢厥逆,舌淡苔白,脉沉微等为辨证要点。寒化证以扶阳抑阴,回阳救逆为治疗大法,四逆汤是代表方剂,也可配合使用温灸疗法,而禁用发汗、攻下等其他治法。
    若少阴水亏(素体心肾阴血亏虚,)而感受邪气,则水亏不能制火,病从热化,而成为少阴水亏火旺,虚火内炽,心肾不交的热化证。临床以心中烦,不得眠,口燥咽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辨证要点。
    热化证以滋阴清热降火为治疗大法,以黄连阿胶汤为代表方剂。总之,少阴热化证只宜清补,禁用发汗、攻下等其他治法。
    少阴病的本证虽有寒化、热化之异,但以阳衰阴盛的寒化证为主。故一般说少阴病的性质多属虚、属寒、属阴,以全身性虚寒证为主要特征。

  • 第17题:

    《伤寒论》中的厥证有哪些?分述其病机、辨证要点、治法、代表方?


    正确答案: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伤寒论》凡以手足逆冷为主症的疾患,即为厥证;阴阳气不相顺接是一切厥证产生的基本病机。厥阴病篇和少阴病篇论述了多种厥证,按照病因病机,可将厥证归纳为阳郁热厥、阴盛寒厥、痰食厥、水饮厥、蛔厥五种类型。
    (1)阳郁热厥:由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末梢所致者。随病机又分为以下几种:
    ①邪热伏遏阳郁厥:见于原文335、339、350条。因热邪炽盛,深伏于里,阻遏气机,而阳气内郁,不得外达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之同时,伴发热,心烦,口渴,胸腹灼热,尿黄或便闭,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有力等为辨证要点。治宜清下,无形之热盛者用白虎汤辛
    寒清热,有形之燥热内结者可予承气汤类方苦寒攻下泻热。
    ②气滞阳郁厥:见于原文318条。由肝胃气滞,阳郁不达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伴胸胁满闷,嗳气太息,或腹痛泄利,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四逆散,疏肝和胃,透达郁阳。
    ③正虚邪陷阳郁厥:见于原文357条。由正虚邪陷,阳郁不伸,上热下寒所致。临床以手足厥逆,喉咽不利、咯唾脓血,泄利不止,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麻黄升麻汤发越郁阳,清上温下,补泻兼施。
    (2)阴盛寒厥证:由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失于温煦所致者。随病机又分为以下几种:
    ①阳衰阴盛厥:见于原文317、353、354、388等条。由少阴心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失于温养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程度较重,且病急势危,伴呕吐、下利不止或下利清谷,身蜷无热畏寒,或汗出,或身热,或烦躁,舌淡苔白,脉沉微细或欲绝等为辨证要点。治宜回
    阳救逆、破阴散寒,方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类方。
    ②脏厥:见于原文338条。由五脏真阳衰竭,脏气垂绝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的程度重,且进行性加剧、至七八日周身肌肤皆冷,其人躁扰无片刻安宁,脉沉微欲绝等为辨证要点。此证病势危、病情重,预后凶险。虽论中未出治方,可用四逆汤类方急救回阳,并外用灸法,
    以希效于万一。
    ③冷结下焦厥:见于原文340条。由沉寒痼冷,凝结下焦,阳气不达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冷,小腹冷痛硬满,恶寒,或便闭,舌苔白滑,脉沉迟而紧或沉弦等为辨证要点。原文未出治法方药,根据病机,当以温阳驱寒为法。可外灸关元、气海;内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若有寒实内结者,则宜温下寒实,仲景《金匮》大黄附子汤、三
    物备急丸等方亦可随证选用。
    ④中寒逆乱厥:见于原文309条。由阳明中寒,升降逆乱,胃阳不布所致。临床以手足逆冷,呕吐下利并见,以呕吐为主,烦躁欲死,
    脉沉弦紧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吴茱萸汤温中散寒,泄浊降逆。
    ⑤血虚寒凝厥:见于原文351、352条。由厥阴肝血亏虚,寒凝经脉所致。临床以长期手足厥寒欠温,伴青紫、麻木或疼痛,脉沉细欲绝为辨证要点。治用当归四逆汤养血散寒,温通经脉;若内有久寒者,宜加吴茱萸、生姜、清酒等,以增强其温经散寒之效。
    (3)痰食厥:见于原文355条。由痰浊宿食壅遏胸脘,阻塞气机,阳气不得外达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冷,伴胸膈心下满闷,不能进食,温温欲吐,舌苔白滑或厚腻,脉时见紧象为辨证要点。治用瓜蒂散涌吐痰食。
    (4)水饮厥:见于原文356条。由水饮停蓄心下胃脘,阻遏胃阳不得通达于四肢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冷,伴心下胃脘动悸不宁,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弦等为辨证要点。治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利水通阳。
    (5)蛔厥:见于原文338条。由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气机逆乱,阴阳气不能顺接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呈阵发性发作,发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呕吐,脉沉伏不显等为辨证要点。多因进食诱发,有呕吐蛔虫史。治疗用乌梅丸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 第18题:

    气虚便秘的主证、治法及代表方各是什么?


    正确答案:主症是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而大便并不干硬,而面色喤白,神疲气怯,舌淡嫩,苔薄,脉虚。治法为益气润肠。选方为黄芪汤。

  • 第19题:

    瓜藤缠怎样进行辨证论治?


    正确答案: ①内治:湿热瘀阻证,治宜清热利湿、祛瘀通络,方用萆薢渗湿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寒湿入络证,治宜散寒祛湿、化瘀通络,方用阳和汤加减。
    ②外治:以消炎、散结、止痛为原则。皮下结节较大,红肿疼痛者,外敷如意散、四黄膏、玉露膏;皮下结节色暗红,红肿不明显者,外敷冲和膏;蒲公英、丹参、紫草各30g,荆芥、丹皮、当归各20g,煎水外洗。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蛇串疮的临床特点、辨证分型、治法及代表方。

    正确答案: 临床特点: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淋巴结肿大。好发于春秋季节。多数患者愈后很少复发。本病辨证分3型:
    ①肝经郁热证,治拟清泄肝火,解毒止痛,代表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脾虚湿蕴证,治拟健脾利湿,解毒止痛,代表方除湿胃苓汤加减。
    ③气滞血瘀证,治拟理气活血、通窍止痛,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伤寒论》中的厥证有哪些?分述其病机、辨证要点、治法、代表方?

    正确答案: “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伤寒论》凡以手足逆冷为主症的疾患,即为厥证;阴阳气不相顺接是一切厥证产生的基本病机。厥阴病篇和少阴病篇论述了多种厥证,按照病因病机,可将厥证归纳为阳郁热厥、阴盛寒厥、痰食厥、水饮厥、蛔厥五种类型。
    (1)阳郁热厥:由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末梢所致者。随病机又分为以下几种:
    ①邪热伏遏阳郁厥:见于原文335、339、350条。因热邪炽盛,深伏于里,阻遏气机,而阳气内郁,不得外达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之同时,伴发热,心烦,口渴,胸腹灼热,尿黄或便闭,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有力等为辨证要点。治宜清下,无形之热盛者用白虎汤辛
    寒清热,有形之燥热内结者可予承气汤类方苦寒攻下泻热。
    ②气滞阳郁厥:见于原文318条。由肝胃气滞,阳郁不达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伴胸胁满闷,嗳气太息,或腹痛泄利,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四逆散,疏肝和胃,透达郁阳。
    ③正虚邪陷阳郁厥:见于原文357条。由正虚邪陷,阳郁不伸,上热下寒所致。临床以手足厥逆,喉咽不利、咯唾脓血,泄利不止,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麻黄升麻汤发越郁阳,清上温下,补泻兼施。
    (2)阴盛寒厥证:由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失于温煦所致者。随病机又分为以下几种:
    ①阳衰阴盛厥:见于原文317、353、354、388等条。由少阴心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失于温养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程度较重,且病急势危,伴呕吐、下利不止或下利清谷,身蜷无热畏寒,或汗出,或身热,或烦躁,舌淡苔白,脉沉微细或欲绝等为辨证要点。治宜回
    阳救逆、破阴散寒,方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类方。
    ②脏厥:见于原文338条。由五脏真阳衰竭,脏气垂绝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的程度重,且进行性加剧、至七八日周身肌肤皆冷,其人躁扰无片刻安宁,脉沉微欲绝等为辨证要点。此证病势危、病情重,预后凶险。虽论中未出治方,可用四逆汤类方急救回阳,并外用灸法,
    以希效于万一。
    ③冷结下焦厥:见于原文340条。由沉寒痼冷,凝结下焦,阳气不达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冷,小腹冷痛硬满,恶寒,或便闭,舌苔白滑,脉沉迟而紧或沉弦等为辨证要点。原文未出治法方药,根据病机,当以温阳驱寒为法。可外灸关元、气海;内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若有寒实内结者,则宜温下寒实,仲景《金匮》大黄附子汤、三
    物备急丸等方亦可随证选用。
    ④中寒逆乱厥:见于原文309条。由阳明中寒,升降逆乱,胃阳不布所致。临床以手足逆冷,呕吐下利并见,以呕吐为主,烦躁欲死,
    脉沉弦紧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吴茱萸汤温中散寒,泄浊降逆。
    ⑤血虚寒凝厥:见于原文351、352条。由厥阴肝血亏虚,寒凝经脉所致。临床以长期手足厥寒欠温,伴青紫、麻木或疼痛,脉沉细欲绝为辨证要点。治用当归四逆汤养血散寒,温通经脉;若内有久寒者,宜加吴茱萸、生姜、清酒等,以增强其温经散寒之效。
    (3)痰食厥:见于原文355条。由痰浊宿食壅遏胸脘,阻塞气机,阳气不得外达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冷,伴胸膈心下满闷,不能进食,温温欲吐,舌苔白滑或厚腻,脉时见紧象为辨证要点。治用瓜蒂散涌吐痰食。
    (4)水饮厥:见于原文356条。由水饮停蓄心下胃脘,阻遏胃阳不得通达于四肢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冷,伴心下胃脘动悸不宁,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弦等为辨证要点。治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利水通阳。
    (5)蛔厥:见于原文338条。由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气机逆乱,阴阳气不能顺接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呈阵发性发作,发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呕吐,脉沉伏不显等为辨证要点。多因进食诱发,有呕吐蛔虫史。治疗用乌梅丸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白庀的临床特点、辨证分型、治法及代表方是什么?

    正确答案: 白庀的临床特点是红斑基础上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有点状出血点,病程长,易复发。患病男性多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大多呈冬重夏轻趋势,约有30%的患者有家族史。因其形状如癣,脱屑如松皮,又名"松皮癣",亦称"干癣"。本病辨证分6型:
    ①血热内蕴型,治宜凉血清热,代表方消风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②血虚风燥型,治宜养血滋阴,润肤熄风,代表方当归饮子加减。
    ③气血瘀滞型,治宜活血化瘀,解毒通络,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加减。
    ④湿毒蕴积型,治宜清利湿热,解毒通络。方用萆薢渗湿汤加减。
    ⑤风寒湿痹型,治宜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代表方独活寄生汤加减。
    ⑥火毒炽盛型,治宜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代表方清瘟败毒饮加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气虚便秘的主证、治法及代表方各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主症是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而大便并不干硬,而面色喤白,神疲气怯,舌淡嫩,苔薄,脉虚。治法为益气润肠。选方为黄芪汤。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