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原理、报告方式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原理:在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含TF)和适量的钙离子,即可满足外源凝血的全部条件,使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观察从加钙离子到血浆凝固开始所需的时间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①凝血酶原时间(PT),应报告正常对照结果;②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③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病人/PT正常人)WHO规定对口服抗凝剂患者必须使用INR作为PT报告形式,并用作抗凝治疗监护的指标。

  • 第2题:

    试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见于下列情况:①肝实质损伤,如肝炎及肝硬化。②维生素K缺乏及阻塞性黄疸。③DIC。④Ⅱ、Ⅴ、Ⅶ、Ⅹ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缺乏。⑤用华法林及香豆素类药物后。

  • 第3题: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正确答案:参考值PT正常为11~13s,患者测定值超过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临床意义
    1.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V、Ⅶ、X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等。
    2.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

  • 第4题: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中,“皮肤微血管经人工刺破后,血液流出到自行停止的时间”此试验为()

    • A、束臂试验
    • B、出血时间(BT)测定
    • C、凝血时间(CT)测定
    • 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 E、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APTT)测定

    正确答案:B

  • 第5题: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中,“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查项目中较为灵敏和常用的筛选试验”此试验为()

    • A、束臂试验
    • B、出血时间(BT)测定
    • C、凝血时间(CT)测定
    • 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 E、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APTT)测定

    正确答案:D

  • 第6题:

    单选题
    凝血酶原时间(PT)是(  )。
    A

    观察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即凝血酶原时间

    B

    观察血清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即凝血酶原时间

    C

    观察血细胞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即凝血酶原时间

    D

    观察血小板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即凝血酶原时间

    E

    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即凝血酶原时间。


    正确答案: C
    解析: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是Quick于1935年创立的。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人脑、兔脑、胎盘及肺组织等制品的浸出液)和钙离子,使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即凝血酶原时间。其凝固时间取决于凝血因子Ⅱ、Ⅶ、Ⅴ、Ⅹ、Ⅰ的水平。该试验是反映外源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正确选项是E。

  • 第7题:

    问答题
    什么是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正确答案: 在抗凝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含组织因子,TF.和适量的Ca2+,即可满足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从加入Ca2+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可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凝血因子是否异常的筛选试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中,"指血液离开血管,在体外发生凝固的时间"此试验为()
    A

    束臂试验

    B

    出血时间(BT)测定

    C

    凝血时间(CT)测定

    D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E

    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APTT)测定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参考值如何确定?有何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凝血酶原时间:男性11~13.7秒,女性11~14.3秒,男、女平均为12±1秒。应测正常对照值,待测标本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rothrombinrate,PTR):即被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参考值为0.82~1.15(1.00±0.05)。
    (3)国际正常化比值(intermtionalnormalized|ratio,INR):依ISI不同而异。
    临床意义:
    (1)PT延长:见于
    ①先天性凝血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减低。
    ②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
    (2)PT缩短:见于先天性FV增多、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多发性骨髓瘤等。
    (3)INR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中国人以INR为2.0~3.0为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见于下列情况:①肝实质损伤,如肝炎及肝硬化。②维生素K缺乏及阻塞性黄疸。③DIC。④Ⅱ、Ⅴ、Ⅶ、Ⅹ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缺乏。⑤用华法林及香豆素类药物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参考值如何确定?有何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凝血酶原时间:男性11~13.7秒,女性11~14.3秒,男、女平均为12±1秒。应测正常对照值,待测标本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rothrombinrate,PTR):即被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参考值为0.82~1.15(1.00±0.05)。
    (3)国际正常化比值(intermtionalnormalized|ratio,INR):依ISI不同而异。
    临床意义:
    (1)PT延长:见于
    ①先天性凝血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减低。
    ②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
    (2)PT缩短:见于先天性FV增多、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多发性骨髓瘤等。
    (3)INR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中国人以INR为2.0~3.0为宜。

  • 第12题:

    试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在抗凝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浸出液和适量的钙离子后,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称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T测定是外源凝血系统常用的筛选试验。
    (1)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或PTR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延长。主要见于:①先天性因子Ⅱ、Ⅴ、Ⅶ、X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肝病的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缺乏;③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
    (2)P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DIC早期)及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及MM等。
    (3)PT及INR是监测抗凝剂用量的首选指标,国人的INR值以2.0~3.0为宜。

  • 第13题: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中,“指血液离开血管,在体外发生凝固的时间”此试验为()

    • A、束臂试验
    • B、出血时间(BT)测定
    • C、凝血时间(CT)测定
    • 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 E、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APTT)测定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确答案: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Ca2+,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即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的长短反映了血浆中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Ⅴ、Ⅶ、Ⅹ的水平,是外源性凝血系统常用的筛选试验。

  • 第15题:

    名词解释题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确答案: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Ca2+,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即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的长短反映了血浆中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Ⅴ、Ⅶ、Ⅹ的水平,是外源性凝血系统常用的筛选试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试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在抗凝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浸出液和适量的钙离子后,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称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T测定是外源凝血系统常用的筛选试验。
    (1)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或PTR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延长。主要见于:①先天性因子Ⅱ、Ⅴ、Ⅶ、X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肝病的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缺乏;③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
    (2)P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DIC早期)及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及MM等。
    (3)PT及INR是监测抗凝剂用量的首选指标,国人的INR值以2.0~3.0为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单选题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中,“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查项目中较为灵敏和常用的筛选试验”此试验为()
    A

    束臂试验

    B

    出血时间(BT)测定

    C

    凝血时间(CT)测定

    D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E

    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APTT)测定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正确答案: 参考值PT正常为11~13s,患者测定值超过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临床意义
    1.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V、Ⅶ、X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等。
    2.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原理、报告方式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原理:在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含TF)和适量的钙离子,即可满足外源凝血的全部条件,使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观察从加钙离子到血浆凝固开始所需的时间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①凝血酶原时间(PT),应报告正常对照结果;②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③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病人/PT正常人)WHO规定对口服抗凝剂患者必须使用INR作为PT报告形式,并用作抗凝治疗监护的指标。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