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题目

试述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相似考题
更多“试述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正确答案: 形态: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无细胞器、细胞质中含大量血红蛋白
    功能:具有携带O2和CO2的功能

  • 第2题:

    试述膜迷路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功能。


    正确答案:膜迷路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器。各部互相交通。
    (1)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内。椭圆囊较大,在后上方;球囊较小,在前下方,两囊借小管相通。椭圆囊后壁与三个膜半规管相通。球囊有小管与蜗管通连。两囊的壁内分别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均为位觉感受器,能接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
    (2)膜半规管在骨半规管内,两者形状相似,但膜管管径较小。每管在骨壶腹的膨大部称为膜壶腹,壁内有突起称壶腹嵴,也是位觉感受器,能接受旋转运动开始和终止时的刺激。椭圆囊斑、球囊斑和三个壶腹嵴合称为前庭器,与前庭神经相通。
    (3)蜗管在耳蜗(骨蜗管)内,也旋转两圈半。其顶端为盲端,下端借小管与球囊相通。在耳蜗的切面上,蜗管呈三角形,有上、下和外侧三壁。下壁由骨螺旋板和蜗管鼓壁(螺旋膜)组成,并与鼓阶相邻。蜗管鼓壁又称基底膜,膜上有螺旋器(Corti器),为听觉感受器。

  • 第3题:

    试述膈肌的形态、裂孔、作用及通过的结构。


    正确答案:膈肌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向上凸隆呈弓窿形;外周是肌性部,中央部分使腱膜称中心腱。膈上有三个裂孔:
    (1)主动裂孔:位于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2)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裂孔的左前方,约平第10胸椎,有食管及迷走神经通过;
    (3)腔静裂孔:位于食道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约平第8胸椎,有下腔静脉通过。
    作用:膈是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圆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舒张时,圆顶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引起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可协助排便呕吐及分娩等活动。

  • 第4题:

    试述单核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功能?


    正确答案: 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是血液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细胞核形态多样,呈圆形、卵圆形、肾形、不规则形或马蹄形。核染色质颗粒细小,呈细网状,染色较浅。细胞质丰富,呈弱嗜碱性,染为浅灰蓝色,内含紫红色的嗜天青颗粒。单核细胞在血液内具有一定的吞噬作用,穿出血管后分化为巨噬细胞。

  • 第5题:

    试述膈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作用。


    正确答案:膈位于胸、腹腔之间,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膈的周缘为肌性部,中央移行于中心腱,为腱性部。膈上有3 个裂孔:主动脉裂孔(胸导管)、食管裂孔(迷走神经)和腔静脉孔。其作用主要是参与呼吸,增加腹内压,协助排便、呕吐和分娩等。

  • 第6题:

    试述平滑肌的组成、形态结构、分布及功能特点?


    正确答案:平滑是由平滑肌细胞及其细胞间质组成的,平滑肌细胞呈梭形,直径约6微米,长约20-300微米,肌细胞成层状或束状排列,主要构成内脏器官及血管壁的肌层,肌纤维间有少量的基质和结缔组织纤维,电镜下观察无横纹,该种肌组织的主要功能特点是:收缩缓慢、持久,受内脏神经控制,对各种化学递质敏感。

  • 第7题:

    试述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8.5μm,中央薄,边缘厚,因此在血涂片中,中央染成浅红色,周围染成深红色。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任何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正常成人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因性别不同而有差别,男性为120~150g/L,女性为110~140g/L,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供给全身细胞所需的O2,并携带细胞代谢产生的CO2。红细胞的数量有性别差异,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在临床上当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发生改变,以及血红蛋白量的改变超过正常范围时,表现为病理现象,常常提示各种类型的贫血。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次级卵泡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正确答案: 次级卵泡中央有卵泡腔(含卵泡液),卵丘(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突向卵泡腔。卵泡腔周围的卵泡细胞为颗粒层,是颗粒细胞,其外面的结缔组织构成卵泡膜,内层富含细胞(膜细胞)和血管,外层纤维较多。次级卵泡的颗粒细胞和膜细胞协同合成和分泌雌激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正确答案: 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运输O2和CO2。哺乳动物红细胞为双面凹陷的圆盘状,无核,。电镜下,红细胞膜光滑,胞质内均质无构造,电子密度较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膜迷路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功能。

    正确答案: 膜迷路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器。各部互相交通。
    (1)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内。椭圆囊较大,在后上方;球囊较小,在前下方,两囊借小管相通。椭圆囊后壁与三个膜半规管相通。球囊有小管与蜗管通连。两囊的壁内分别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均为位觉感受器,能接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
    (2)膜半规管在骨半规管内,两者形状相似,但膜管管径较小。每管在骨壶腹的膨大部称为膜壶腹,壁内有突起称壶腹嵴,也是位觉感受器,能接受旋转运动开始和终止时的刺激。椭圆囊斑、球囊斑和三个壶腹嵴合称为前庭器,与前庭神经相通。
    (3)蜗管在耳蜗(骨蜗管)内,也旋转两圈半。其顶端为盲端,下端借小管与球囊相通。在耳蜗的切面上,蜗管呈三角形,有上、下和外侧三壁。下壁由骨螺旋板和蜗管鼓壁(螺旋膜)组成,并与鼓阶相邻。蜗管鼓壁又称基底膜,膜上有螺旋器(Corti器),为听觉感受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特点。

    正确答案: 红细胞:
    双凹圆盘状,无核、无细胞器,细胞内充满血红蛋白,具有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8.5μm,中央薄,边缘厚,因此在血涂片中,中央染成浅红色,周围染成深红色。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任何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正常成人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因性别不同而有差别,男性为120~150g/L,女性为110~140g/L,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供给全身细胞所需的O2,并携带细胞代谢产生的CO2。红细胞的数量有性别差异,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在临床上当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发生改变,以及血红蛋白量的改变超过正常范围时,表现为病理现象,常常提示各种类型的贫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疏松结缔组织的特点、形态结构和功能?


    正确答案: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细胞种类较多,纤维较少、排列疏松,基质丰富。
    ①细胞有5种,1)成纤维细胞:核椭圆形染色浅;可合成基质与纤维
    2)脂肪细胞:可储存脂肪
    3)巨噬细胞:核圆形、较小、染色深;吞噬异物,参与免疫反应;
    4)浆细胞:胞质嗜碱性,核车轮状;能分泌抗体;
    5)肥大细胞:胞质颗粒中含肝素、组胺等。
    ②纤维有3种,即胶原纤维:白纤维,韧性大,抗拉力强;
    弹性纤维:黄纤维,有弹性;
    网状纤维:纤维分支多,且彼此连接成网,含量较少
    ③基质:粘稠性为均质物质,主要为蛋白多糖和水;可限制细菌扩散。

  • 第14题:

    试述植物病原细菌的形态、结构及染色反应。


    正确答案: 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是杆状菌,少数为球状。绝大多数的有鞭毛,无芽胞,细胞外有粘质层,但很少有荚膜。革兰氏染色分为阴性和阳性。

  • 第15题:

    试述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正确答案:神经元的形态多种多样,但都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元胞体是细胞的营养和代谢中心。胞体细胞膜是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胞体中央有一个大而圆的胞核,异染色质少,染色浅,核仁大而明显。胞质内具有两种特征性结构为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尼氏体在HE染色切片中呈块状或颗粒状嗜碱性物质;在电镜下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具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神经原纤维在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成网;在电镜下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具有支持、运输的作用。树突短而粗,分支多,表面有许多树突棘,是形成突触的主要部位。树突内也有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树突的功能主要是接受刺激,将冲动传向胞体。轴突细而长,末端分支较多,表面光滑为轴膜,内含轴质。轴质内无尼氏体,但有大量神经元纤维。轴突的主要功能是将冲动传离胞体。

  • 第16题:

    试述次级卵泡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正确答案:次级卵泡中央有卵泡腔(含卵泡液),卵丘(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突向卵泡腔。卵泡腔周围的卵泡细胞为颗粒层,是颗粒细胞,其外面的结缔组织构成卵泡膜,内层富含细胞(膜细胞)和血管,外层纤维较多。次级卵泡的颗粒细胞和膜细胞协同合成和分泌雌激素。

  • 第17题:

    试述肝的形态、位置及功能如何?


    正确答案:肝呈楔形,由右向左逐渐变薄。可分为上、下两面及前后两缘。上面隆突光滑,并与隔相接触,借镰状韧带分成大的肝右叶和小的肝左叶。肝下面凹凸不平,在中部有左、右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相互连成“H”形。横沟呈肝门,是肝固有动脉、门静脉、肝管以及神经和淋巴管出入的门户。左纵沟前面有肝圆韧带;右纵沟的前部为胆囊窝;后部有腔静脉窝,下腔静脉由此经过。肝前缘锐利,后缘钝圆。后缘在下腔静脉窝处有2-3条,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肝位于右季肋部和腹上部,小部分延伸至左季肋部。肝有一定的活动性,其位置可随呼吸和体位的改变而有所变动。
    肝的主要功能有分泌胆汁;代谢作用,从消化管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均经门静脉输入肝内,在肝细胞内进行处理,加工,合成多种重要物质;解毒作用,可将代谢中的氨基酸所产生的大量有毒的氨转化为无毒的尿素,排出体外;防御作用:在肝血窦内有些细胞具有的吞噬能力,可清除细菌、有害物质及衰老的血细胞等;造血作用:肝在胚胎时期是造血器官。出生后,肝的造血作用虽然停止,但仍有这方面的潜在能力。

  • 第18题:

    红细胞(形态、结构特点、功能)


    正确答案: 红细胞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功能为携带氧和二氧化碳。

  • 第19题:

    试述膈(位置、形态、裂孔及通过的结构)。


    正确答案:膈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膈呈穹隆状,周围是肌性部,中央是中央腱。有三个裂孔,主动脉裂孔通过主动脉和胸导管;食管裂孔通过食管和迷走神经;腔静脉孔通过下腔静脉。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肝窦周隙的形态结构及相关的功能。

    正确答案: 肝窦周隙:
    是指肝细胞与肝血窦内皮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
    内含血浆:
    肝细胞的微绒毛浸在其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平滑肌的组成、形态结构、分布及功能特点?

    正确答案: 平滑是由平滑肌细胞及其细胞间质组成的,平滑肌细胞呈梭形,直径约6微米,长约20-300微米,肌细胞成层状或束状排列,主要构成内脏器官及血管壁的肌层,肌纤维间有少量的基质和结缔组织纤维,电镜下观察无横纹,该种肌组织的主要功能特点是:收缩缓慢、持久,受内脏神经控制,对各种化学递质敏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正确答案: 神经元的形态多种多样,但都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元胞体是细胞的营养和代谢中心。胞体细胞膜是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胞体中央有一个大而圆的胞核,异染色质少,染色浅,核仁大而明显。胞质内具有两种特征性结构为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尼氏体在HE染色切片中呈块状或颗粒状嗜碱性物质;在电镜下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具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神经原纤维在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成网;在电镜下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具有支持、运输的作用。树突短而粗,分支多,表面有许多树突棘,是形成突触的主要部位。树突内也有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树突的功能主要是接受刺激,将冲动传向胞体。轴突细而长,末端分支较多,表面光滑为轴膜,内含轴质。轴质内无尼氏体,但有大量神经元纤维。轴突的主要功能是将冲动传离胞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正确答案: 红细胞直径约7.5m,呈双面凹的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细胞质内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能结合O2和CO2。红细胞有一定弹性和形态可变性。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左右,衰老的红细胞在肝、脾、骨髓中被巨噬细胞吞噬。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