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数字地面模型
1)工程概况
为满足××市数字城市建设的需要,计划生产该地区的1:2000比例尺数字地面模型(DEM)。项目前期分别完成了全部测区的航空摄影工作、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与测量主作和测区的空三加密任务。现阶段的任务是完成测区1:2000比例尺数字地面模型(DEM)的生产工作。
2)测区概况
测区为华中地区的一个地级市,总面积约3200km 2 。测区内以丘陵为主,最低海拔高度为40m,最高海拔高度为120m。
3)主要技术依据
(1)《1:5 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2)《1:5 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7930—2008);
(3)《1:5 00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CB/T 15967—2008);
(4)《数字地形图产品基本要求》(GB/T 17278—2009);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1—2008);
(6)《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GB/T 18315—2001);
(7)《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和代码》(GB/T 13923—2006);
(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9)《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
4)航摄资料
采用传统的胶片航空摄影方式,摄影比例尺为1:8000,航摄仪型号为RC-3 0,像幅为23cm*23cm,航摄焦距为152mm,影像扫描分辨率为0.02mm,相片类型为真彩色。
航摄总面积为3200km 2 ,设计航高为1216m,设计航向重叠度为6 5%,设计旁向重叠度为35%。摄影基线B=644m,航线间隔D=1196m。测区共布设34条航线,每条航线1 2 5张航片,东西方向飞行。测区航片总数为42 5 0张。
5)控制点资料
在外业控制点的布设与测量工作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利用数字空中三角测量进行了全测区的空三加密工作,空三成果已通过质量检查和验收。
6)例题
(1)画出数字地面模型(DEM)的生产流程图。
(2)数字地面模型(DEM)质量检查的内容有哪些?
(3)数字地面模型生产应提交的资料有哪些?
数字地面模型
(1)画出数字地面模型( DEM)的生产流程图。
数字地面模型(DEM)的生产流程图见图8-3。
(2)数字地面模型(DEM)质量检查的内容有哪些?
包括空间参考系检查、高程精度检查、逻辑一致性检查、附件质量检查。
(3)数字地面模型生产应提交的资料有哪些?
包括DEM数据文件、原始特征点、线数据文件、元数据文件、DEM数据文件接合表、质量检查记录、质量检查报告、技术总结报告。
第2题:
某测绘项目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生产某测区1:2000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
测区面积约5000km2,东西长约100km,南北长约60km,测区内陆地最低点高程为20m,最高点高程为200m。
原始影像采用真彩色胶片航空摄影获取,摄影像机型号为RC—30,像幅为230mm*230mm,焦距为152mm,摄影比例尺为1:8 00 0,胶片的航向重叠度为6 5%,旁向重叠度为3 5%,影像扫描分辨率为20μm 。
航摄公司完成测区摄影后,向项目承担单位提交了下列资料:
(1)测区航摄底片、晒印的像片;
(2)成果质量检查记录;
(3)各种登记表和提交资料清单。
项目承担单位认为航摄公司提交的资料不全,要求航摄公司补齐有关资料。
项目承担单位在完成整个测区外业控制点布设,测量及验收工作后,进行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内业加密,平面坐标采用2 00 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采用1 9 8 5国家高程基准。
在野外调绘工作完成后,进行内业立体测量,然后对立体测图数据成果进行点位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和附件质量等方面的质量检查。
【问题】
1.航摄公司应补交哪些资料?
2.以框图形式表示本项目立体测图的工作流程。
3.简述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内业加密的主要工作流程。
4.该项目立体测图数据成果检查内容是否全面?若不全面,予以补全。
1.《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6962—2005)规定,航摄公司应补交的资料主要有:
(1)测区范围图(摄区略图);
(2)相片索引图.底片和相片;
(3)航摄仪技术参数(航摄仪检定表);
(4)航摄底片压平质量检测数据表;
(5)航摄底片密度抽样测定数据表;
(6)航摄飞行记录(或航摄飞行报告);
(7)附属仪器记录数据和相关资料;
(8)合同规定的其他资料等。
2.本项目是在野外调绘工作完成后,进行内业立体测图的,所以该项目立体测图的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3.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内业加密的主要工作流程包括资料准备,野外像控制点的转刺,内业加密点的选点观测,相对定向,平差计算,区域网接边,质量检查,成果整理与提交。其工作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4.该项目立体测图数据成果检查内容不全,根据《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 18316—2008)规范要求,应增加空间参考系、完整性、时间精度、影像/栅格质量、表征质量5个方面的内容。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数字空中三角测量
1)工程概况
为满足××市数字城市建设的需要,计划生产该地区的1: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DLG)、数字地面模型(DEM)和数字正射影像图(DOM)。项目前期已于××××年××月完成了全部测区的航空摄影工作和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与测量工作,现阶段的工作是完成测区的空三加密任务。
2)测区概况
测区为华中地区的一个地级市,总面积约3200km2 测区内以丘陵为主,最低海拔高度为40m,最高海拔高度为120m。
3)主要技术依据
(1)《1:5 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6962—2005);
(2)《1:5 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3)《1:5 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7930—2008);
(4)《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1—2008);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6)平面系统采用1 980西安坐标系;
(7)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航摄资料
采用传统的胶片航空摄影方式,摄影比例尺为1:8000,航摄仪型号为RC-30,像幅为23cm*23cm,航摄焦距为152mm,影像扫描分辨率为0.02mm,相片类型为真彩色。
航摄总面积为3200km 2,设计航高为1216m,设计航向重叠度为6 5%,设计旁向重叠度为35%。摄影基线B=644m,航线间隔D=1196m。测区共布设34条航线,每条航线1 2 5张航片,东西方向飞行。测区航片总数为42 5 0张。
航空摄影成果已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其飞行质量和影响质量均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所有航空摄影成果资料已完成提交。
5)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情况
整个测区的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与测量工作已全部完成,按丘陵地区布设方案实施,其基本情况如下:
(1)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8个平高点。
(2)接边处的外业控制点已互相转刺,保证所有同名公共点均得到共用。
(3)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的精度和成果质量均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的要求,质检部门已经同意将该成果交给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和立体测图工序使用。
6)问题
(1)数字空中三角测量(空三加密)需要哪些起算数据?
(2)画出数字空中三角测量的主要工作流程图。
(3)数字空中三角测量内业加密点的选刺点要求有哪些?
(4)数字空中三角测量的质量检查内容有哪些?
(5)数字空中三角测量提交的成果主要有哪些?
数字空中三角测量
(1)数字空中三角测量(空三加密)需要哪些起算数据?
起算数据包括航空像片原始扫描数据、航摄仪鉴定成果数据、区域网外业控制点成果表、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刺点片等。
(2)画出数字空中三角测量的主要工作流程图。
数字空中三角测量的工作流程见图8-1 。
(3)数字空中三角测量内业加密点的选刺点要求有哪些?
①每个像对不少于6个内业加密点;
②在像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确保标准点位1、2、3、4、5、6都要有加密点;
③加密点距离像片边缘不小于1. 5cm;
④相邻像对、相邻航带、相邻区域网间的同名公共点均要转刺,当航向重叠和旁向重叠过
大时,隔像对、隔航带的同名点也要转刺。
(4)数字空中三角测量的质量检查内容有哪些?
数字空中三角测量的质量检查内容包括:
①外业控制点和检查点成果使用正确性检查;
②航摄仪鉴定参数与航摄参数检查;
③各项平差计算的精度检查;
④提交成果的完整性检查。
(5)数字空中三角测量提交的成果主要有哪些?
数字空中三角测量提交的成果主要有:
①观测与平差计算成果数据文件:起算数据文件、像点坐标观测文件、整体平差后的像点大地坐标文件、区域内影像的外方位元素文件。
②精度评定文件:整体平差报告文件。
③辅助成果:视用户的要求而定,一般包含测区区域网分区图、区域网略图、技术总结报告。
第7题:
根据某市数字城市建设的需要,计划对本市建成区测绘1 :500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根据前期已完成的航空摄影、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测设和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空三加密)等工作。拟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立体测图。
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某市建成区南北方向长20km,东西方向长25km,面积约为500km2。主要分布在平坦地区,建成区内以多层建筑楼房为主,房屋密集;其农村居民地以一、二层为主。平均海拔20m。
2.主要技术依据
(1)《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6962—2005);
(2)《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3)《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7930—2008);
(4)《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T 15967—2008);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1—2008);
(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7)平面系统采用1 980西安坐标系;
(8)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航空摄影资料
航空摄影采用传统的航空摄影方式一,航摄比例尺为1:300,航摄仪器型号为RC-30,像幅为23cm-23cm,航摄焦距为15 2mm,影像扫描分辨率为0.02mm,相片类型为真彩色。航摄总面积为500km2,测区共布设4 5条航线,每条航线104张航片,东西方向飞行。测区航片总数为4 6 80张。
航空摄影成果已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其飞行质量和影响质量均应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所有航空摄影成果资料已完成提交。
4.其他资料
整个测区的区域网外出控制点的布设和测量工作已全部完成,按平坦地区和丘陵地区两个布设方案实施,其基本情况如下:
(1)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6个平高点;
(2)接边处的外业控制点已互相转刺,保证所有同名公共点均得到共用;
(3)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的精度和成果质量均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的要求,质监部门已经同意将该成果交给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和立体测图工序使用。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成果基本情况:整个测区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工作已全部完成,其成果质量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要求,并已全部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同意移交下一工序使用。
【问题】
1.试述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进行立体测图的工作流程。
2.像对定向包括哪些内容?试述其技术要求。
3.采用“先内业测图,后外业调绘”的技术路线,其外业调绘与补测的内容有哪些?
1.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作业准备、像对定向、外业调绘与补测、数据采集、图形编辑、质量检查、数据整理与提交等技术环节。
2.像对定向包括:像片内定向、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三项内容。像片内定向像片框标坐标量测误差不应大于0. 02mm。相对定向的定向点残余上下视差不应大于0. 008mm。绝对定向的定向点平面坐标误差,平地、丘陵地一般为0. 0002M图m(M图为成图比例尺分母),最大不应大于0.0003M图m;山地和高山地一般为0.0003M图m,最大不应大于0.0004M图m;绝对定向的定向点高程坐标误差,平地、丘陵地全野外布点不应大于0. 2m,其余不应超过加密点高程中误差的0. 75倍。
3.采用“先内业测图,后外业调绘”的技术路线,其外业调绘内容如下:
(1)水系应调绘名称,水涯线位置;
(2)居民地及设施应调绘房屋建筑材料、位置等;
(3)交通道路应调绘道路等级、道路名称;
(4)地理名称应对居民地、城镇街巷、工矿企业、机关学校、医院、农(林)场、大型文化体育建筑、名胜古迹、山岭、沟谷、河流、湖泊、海港等名称,调查核实;
(5)境界应实地调绘。
补测的内容:
(1)对航测内业无法量测到的地物进行实地补测;
(2)对航空摄影后出现的新增地物进行实地补测;
(3)对于平坦地区进行全野外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测绘;
(4)对于个别影像模糊的地物、被影像或阴影遮盖的地物、航摄时的水淹、云影地段、新增地物应补测。
第8题:
某市计划测制本地区的1:2000比例尺的地形图,前期工作是对本地区进行航空摄影。
1.摄区概况
摄区东西长132km,南北长112km,为一矩形区域,总面积为14784km2。全测区包含平地和丘陵地两种地形,其中,绝大多数是平地,约占整个测区80%的面积,主要位于测区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测区内有少量丘陵地区,主要集中在测区的北部,其面积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2 0%;海拔高度平地低点为52m,最高海拔为345m。测区内低点平均高程为7 5 m,高点平均高程为234m。
2.航空摄影基本技术要求
(1)航空摄影采用传统的航空摄影方式,航摄仪型号为RC-30,像幅为23cm*23cm。航摄仪焦距为152mm,影像扫描分辨率为0.02mm,像片类型为真彩色。
(2)航摄比例尺为1:200000
(3)航向重叠要求为6 5%,最小不得小于6 0%;旁向重叠要求为3 5%,最小不得小于2 5%。
(4)航线敷设按常规的东西向敷设;航向覆盖超出测区边界线不少于2条基线,旁向覆盖超出测区边界线不少于像幅的50%。
(5)采用GPS导航,按设计坐标曝光;不敷设构架航线。
【问题】
1.航空摄影项目包括哪些环节?
2.航空摄影技术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3.航摄分区的原则是什么?
4.根据案例计算以下摄影参数:摄影基准面;相对航高、绝对航高;摄区最高点和最低点重叠度;航摄分区数;摄区航线条数、每条航线像片数。
1.测绘航空摄影项目主要包括:航摄空域的申请、编写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书、摄区划分、航摄基本参数计算、航摄季节和航摄时间的选择、航摄仪的选择与检定、航空胶片的选择和测定、航空摄影、航空摄影影像处理、成果质量检查和成果整理与验收等。
2.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主要包括:任务来源、摄区概况、主要技术依据、技术设计、实施方案、质量控制与保障、成果整理和提交成果资料等内容。
3.航摄分区原则如下:
(1)分区的界线应与图廓线一致。
(2)当航摄比例尺小于1:7000时,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应大于相对航高的1/4(以分区的平均高度平面为摄影基准面的航高);当航摄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7000时,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应大于相对航高的1/6。分区内的地形高差ΔH=h高平均-h低平均。
(3)根据成图比例尺确定分区最小跨度,在地形高差许可的情况下,航摄分区的跨度应尽量划大,同时分区划分还应考虑用户提出的加密方法和布设方案要求。
(4)当地面高差突变,地形特征差别显著或有特殊要求时,在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破图幅划分航摄分区。
(5)分区内的地物景物反差、地貌类型应尽量一致。
(6)划分分区时,应考虑航摄飞机侧前方安全距离与安全高度。
(7)当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辅助空三航摄时,划分分区除应遵守以上各规定外,还应确保分区界线与加密分区界线相一致或一个摄影分区内可涵盖多个完整的加密分区。
4.根据案例计算以下摄影参数:
(1)摄影基准面。
h基=(h高平均+h低平均)/2=(234+72)/2=154.5(m)
(2)相对航高、绝对航高。
H相=m·f=20000*1 5 2*0.001= 3040(m)
H绝=H相+h基=3040+154. 5=3194.5(m)
(3)摄区最高点和最低点重叠度。
最高点:
最低点:
(4)航摄分区数。
该区的高差为:345-52=293(m),小于相对航高3040的1/4,该区只需一个摄区。
(5)摄区航线条数、每条航线像片数。
基线长度:Bx=Lx(1- px)·m=230*(1-0.6 5)*20=1610 (m)。
航线间隔:Dy=Ly(1- qy)·m=230*(1-0. 35)*20=2990( m)。
分区航线条数=分区宽度/Dy=112000/2990=38(条)。
每条航线像片数=每条航线长度/Bx=132000/1610=82(张)。
分区像片数= ∑ 航线像片数=38*82=3116(张)。
第9题:
某市计划测制本地区的1:2 000比例尺的地形图,前期工作是对本地区进行航空摄影。
摄区东西长132 km,南北长112 km,为一矩形区域,总面积为14 784 km2。全测区包含平地和丘陵地两种地形,其中绝大多数是平地,约占整个测区80%的面积,主要位于测区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测区内有少量丘陵地区,主要集中在测区的北部,其面积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20%;海拔高度平地最低点为52 m,最高海拔为345 m。测区内低点平均高程为75 m,高点平均高程为234 m。
航空摄影基本技术要求如下。
1.航空摄影采用传统的航空摄影方式,航摄仪型号为RC—30,像幅为23 cm*23 cm,航摄仪焦距为152 mm,影像扫描分辨率为0.02 mm,像片类型为真彩色。
2.航摄比例尺为1:20 000。
3.航向重叠要求为65%,最小不得小于60%;旁向重叠要求为35%,最小不得小于25%。
4.航线敷设按常规的东西向敷设;航向覆盖超出测区边界线不少于2条基线,旁向覆盖超出测区边界线不少于像幅的50%。
5.采用CPS导航,按设计坐标曝光,不敷设构架航线。 问题
(1)航空摄影项目包括哪些内容?
(2)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书包括哪些内容?
(3)航摄分区的原则是什么?
(4)航摄项目应提交哪些资料?
(5)根据案例计算以下摄影参数:摄影基准面,相对航高、绝对航高,摄区最高点和最低点重叠度,航摄分区数,摄区航线条数、每条航线像片数。
(1)(参见7.2考点1)
测绘航空摄影项目主要包括航摄空域申请、编写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书、航摄比例尺的选择、航摄分区的划分、航摄基本参数计算(航摄因子计算)、航摄季节和航摄时间的选择、航摄仪的选择与检定、航空胶片的选择和测定、航空摄影、航空摄影影像处理、成果质量检查和成果整理与验收。
(2)(参见7.2考点3)
航空摄影技术设计书包括任务来源、摄区概况、主要技术依据、技术设计、实施方案、质量控制与保障、成果整理和提交成果资料等内容。
(3)航摄分区的原则如下(参见7.2考点6)。
①分区的界线应与测图的图廓线一致。
②当航摄比例尺小于1:7 000时,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应大于相对航高的1/4(以分区的平均高度平面为摄影基准面的航高);当航摄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7 000时,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应大于相对航高的1/6。分区内的地形高差(△H)=h高平均-h低平均。
③在地形高差符合相关规定时,且能够确保航线的直线性的前提下,分区的跨度应尽量划大。
④当地面高差突变,地形特征差别显著或有特殊要求时,可以破图廓线划分航摄分区。
(4)航摄项目需要移交的资料主要包括(参见7.2考点9):
①摄区范围图(摄区略图);
②摄区航线、像片结合图;
③航摄底片、晒印的像片、航片索引图和像片:
④航摄仪检定记录和数据;
⑤航摄底片压平质量检测数据表;
⑥航摄底片密度抽样测定数据表;
⑦附属仪器记录数据和相关资料;
⑧成果质量检查报告、航摄鉴定表;
⑨有关的登记表和移交清单;
⑩合同规定的其他资料等;
⑧验收报告。
(5)计算方法和结果如下。
①摄影基准面。
h基=(h高平均+h低平均)/2=(234+75)/2=154.5m
②相对航高、绝对航高。
H相=m *f =20 000*152.4 *0. 001 =3 048 m
H绝 =H相 + h基=3 048 +154.5 =3 202.5 m
③摄区最高点和最低点重叠度。
最高点
④航摄分区数。
该区的高差为345 -52 =293 m,小于相对航高3 048的1/4,该区只需一个摄区。
⑤摄区航线条数、每条航线像片数。
基线长度
Bx =Lx(1 -px )*m=230*(1-0. 65)*20 =1 610 m
航线间隔
Dy =Ly(1-qy) *m=230*(1-0. 35) *20 =2 990 m
分区航线条数=分区宽度/Dy =112000/2990=38条
每条航线像片数=INT(每条航线长度/ Bx +1)+1=INT(132000/1610+1)+1=83张
分区像片数=
第10题:
为了满足某市数字城市建设的需要,某市计划生产该地区的1:2000比例尺的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和1: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已于××年××月完成了全部测区的航空摄影工作;并完成了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和测量工作,现阶段的工作是完成全部测区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空三加密)的任务。
1.测区概况
测区为华北地区的一个地级市,总面积约3500km2。全测区包含平地和丘陵地两种地形,其中,绝大多数是平地,约占整个测区8 0%的面积,主要位于测区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测区内有少量丘陵地区,主要集中在测区的北部,其面积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2 0%;测区内海拔高度平地低点为24 m,丘陵地最高海拔352m。
测区内建成区面积约为350km2,主要分布在平坦地区,建成区内以多层建筑楼房为主,房屋密集;其农村居民地以一、二层建筑为主。
2.主要技术依据
(1)《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6962—2005);
(2)《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3)《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7930—2008);
(4)《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GB/T 23236—2009);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2 00 8);
(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7)平面系统采用1 9 80西安坐标系;
(8)高程系统采用1 9 8 5国家高程基准。
3.航空摄影资料
航空摄影采用传统的航空摄影方式,航摄比例尺为1:8000,航摄仪型号为RC-30,像幅为18cm*18cm,航摄仪焦距为152mm,影像扫描分辨率为0.02mm,像片类型为真彩色。航摄总面积为3500km2,测区共布设6 0条航线,每条航线8 4张航片,测区航片总数为5 0 4 0张,航片的航向重叠6 5%,旁向重叠3 5%,东西向飞行。航空摄影成果已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其飞行质量和影像质量均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4.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测量情况
整个测区的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和测量工作已全部完成,按平坦地区和丘陵地区两个布设方案实施,其基本情况如下:
(1)平坦地区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6个平高点;
(2)丘陵地区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8个平高点;
(3)平坦地区和丘陵地区接边处的外业控制点已互相转刺,保证所有同名公共控制点均得到共用;
(4)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的精度和成果质量均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的要求,质检部门已同意将该成果移交给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工序使用。
【问题】
1.解析空中三角测量需要哪些资料?
2.试述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相对定向的精度指标。
3.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平差计算包括哪些内容?其精度指标包括哪些内容?
1.空中三角测量需准备的资料包括:像片索引图、航空像片原始扫描数据、航摄仪检定表(航摄仪技术参考资料)、飞行记录资料、测区内现有小比例尺地形图、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点位略图、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成果表、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刺点片等。
2.空中三角测量的相对定向环节主要完成单模型的相对定向和单一航带模型连接等工作,同时也是检验选点和像点坐标量测的成果是否满足规定和精度要求的主要环节,其精度指标如下:
(1)定向点残余上下视差Δq。定向点残余上下视差Δq是衡量相对定向精度的主要指标之一,通常称之为相对定向残余上下视差△q。
(2)同一航带模型连接较差ΔS、ΔZ。平面位置较差限差ΔS、高程较差限差ΔZ.是衡量加密点选点和像点坐标量测精度的指标,也是衡量相对定向精度的指标之一。
3.空中三角测量的平差计算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内定向、连接点选取及编辑、控制点的转刺、光束法平差解算等内容。主要精度指标包括:定向误差、控制点残差、基本定向点残差、检查点残差、公共点较差。
第11题:
对于测区基本等高距为Im的1:2000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成图项目,其外业像控点高程中误差最大为()m。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为了满足某市数字城市建设的需要,某市计划生产该地区的1:2000比例尺的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和1: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已于××年××月完成了全部测区的航空摄影工作,并完成了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和测量工作,现阶段的工作是完成全部测区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空三加密)的任务。
1.测区概况
测区为华北地区的一个地级市,总面积约3500km2。全测区包含平地和丘陵地两种地形。其中,绝大多数是平地,约占整个测区80%的面积,主要位于测区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测区内有少量丘陵地区,主要集中在测区的北部,其面积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2 0%;测区内海拔高度平地低点为24m,丘陵地最高海拔352m。
2.航空摄影资料
航空摄影采用传统的航空摄影方式,航摄比例尺为1:8000,航摄仪型号为RC-30,像幅为18cm*18cm,航摄仪焦距为152mm,影像扫描分辨率为0.02mm,像片类型为真彩色。航摄总面积为3500km2,测区共布设6 0条航线,每条航线8 4张航片,测区航片总数为5 04 0张,航片的航向重叠6 5%,旁向重叠3 5%,东西向飞行。
航空摄影成果已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其飞行质量和影像质量均满足规范和设计
要求。
【问题】
1.空中三角测量内业加密点的选点有何要求?像点坐标量测包括哪些内容?
2.计算航带模型连接平面位置较差限差和高程较差限差。
3.空中三角测量的质量检查包括哪些内容?
1,内业加密点选点的要求:
(1)每个像对不应少于6个内业加密点。
(2)在像片允许的情况下,确保标准点位1、2、3、4、5、6都要有加密点。
(3)加密点距离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5cm。
(4)相邻像对、相邻航带和相邻区域网间的同名公共点均要转刺;当航向和旁向重叠过大时,隔像对、隔航带的同名公共点也要转刺。像点坐标量测主要包括:加密点像点坐标量测、野外像片控制点像点坐标量测、相邻航带间所有同名公共点转标量测、相邻区域网中相邻航带间所有同名公共点转标量测。
2.计算航带模型连接平面位置较差限差和高程
较差限差(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ΔS≤0. 06*M像*0.001;
ΔZ≤0.04*[(M像*f*0.001)/b]
其中:M像为像片比例尺分母;f为航摄仪焦距,
单位为毫米( mm);b为像片基线长度,公式为b=
L(1-p),单位为毫米(mm)。
ΔS≤0.06*8000*0.001≈0.48(m);
ΔZ≤0.04*[(8000*152*0.001)/(180*(1-65%))]≈0.772(m)
3.空中三角测量的质量检查内容有:
(1)外业控制点和检查点成果使用正确性检查’
(2)航摄仪检定参数与航摄参数检查;
(3)各项平差计算的精度检查;
(4)提交成果完整性检查。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为了满足××市数字城市建设的需要,××市计划生产该地区的1:2 000比例尺的数字正射影像图( DOM)和1:2 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已于××年××月完成了全部测区的航空摄影工作,并完成了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和测量工作,现阶段的工作是完成全部测区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空三加密)的任务。 测区为华北地区的一个地级市,总面积约3 500 km2。全测区包含平地和丘陵地两种地形,其中绝大多数是平地,约占整个测区80%的面积,主要位于测区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测区内有少量丘陵地区,主要集中在测区的北部,其面积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20%;测区内海拔高度平地低点为24 m,丘陵地最高海拔352 m。
测区内建成区面积约为350 km2,主要分布在平坦地区,建成区内以多层建筑楼房为主,房屋密集;其农村居民地以一、二层建筑为主。
主要技术依据如下:
1.《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6962—2005);
2.《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3.《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7930—2008);
4.《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 GB/T 23236—2009);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 GB/T 17941—2008);
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 18316—2008);
7.平面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8.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航空摄影采用传统的航空摄影方式,航摄比例尺为1:8 000,航摄仪型号为RC—30,像幅为18 cm*18 cm,航摄仪焦距为152 mm,影像扫描分辨率为0.02 mm,像片类型为真彩色。
航摄总面积为3 500 km2,测区共布设60条航线,每条航线84张航片,测区航片总数为5 040张,航片的航向重叠65%,旁向重叠35%,东西向飞行。
航空摄影成果已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其飞行质量和影像质量均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整个测区的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和测量工作已全部完成,按平坦地区和丘陵地区两个布设方案实施,其基本情况如下:平坦地区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6个平高点;丘陵地区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8个平高点;平坦地区和丘陵地区接边处的外业控制点已互相转刺,保证所有同名公共控制点均得到共用;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的精度和成果质量均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的要求,质检部门已同意将该成果移交给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工序使用。
问题
(1)空中三角测量内业加密点的选刺有何要求?像点坐标量测包括哪些内容?
(2)计算航带模型连接平面位置较差限差和高程较差限差。
(3)空中三角测量的质量检查包括哪些内容?
(1)(参见8.2考点2)
加密点选刺的要求如下:
①每个像对不应少于6个内业加密点;
②加密点应选刺在下图所示的标准点位1、3、5、2、4、6附近,1、2点选在距离像主点1 cm范围内的明显点上;
③像幅为18 cm *18 cm,加密点距离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5 cm;
④相邻像对、相邻航带和相邻区域网间的同名公共点均要转刺;当航向和旁向重叠过大时,隔像对、隔航带的同名公共点也要转刺;
⑤自由图边的加密点应选在图廓线以外;
⑥可根据质量检查的需要适当选取检查点。
像点坐标量测加密点像点坐标量测、野外像片控制点像点坐标量测、相邻航带间所有同名公共点转标量测、相邻区域网中相邻航带间所有同名公共点转标量测4项内容。
(2)同一航带模型连接较差△S、△Z,是衡量加密点选点和像点坐标量测精度的指标,也是衡量相对定向精度的指标之一。其中△S为平面位置较差限差,单位为m;△Z为高程较差限差,单位为m。
△S≤0. 006*M像*0. 001
△Z≤0.04 *(M像 *f*0.001)/b
式中:M像为像片比例尺分母;f为航摄仪焦距(mm);b为像片基线长度( mm)。
b=L(1 -P)
式中:L为像幅在航向方向的长度mm;P为像片航向重叠度。
△S≤0. 006 *8 000 *0. 001 =0. 048 m
△Z≤0.04*(8000*0.152*0.001)/[18*(1-65%)]≈0.008m
(3)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质量检查包括以下内容(参见考点4)。
①外业控制点和检查点成果使用正确性捡查。
检查区域网基本定向点的平面和高程坐标值是否正确,多余控制点的平面和高程坐标值是否正确,是否有被遗漏未用的外业像片控制点。
②航摄仪检定参数与航摄参数检查。
检查航摄仪参数使用的是否正确,如像片坐标系使用是否正确、框标坐标值输入是否正确、航摄仪焦距使用是否正确、航摄仪镜头自准轴主点坐标输入是否正确、航摄仪镜头对称畸变差测定值输入是否正确、各航带航空摄影飞行方向标志输入是否正确等。
③各项平差计算的精度检查。
各项平差计算的精度检查主要包括对内定向、相对定向、绝对定向和区域网接边等精度进行检查。
④提交成果完整性检查。
用户或下工序需要的成果是否齐全、完整。
第20题:
某测绘单位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生产某测区1:2000数字线划图(DLG)。
测区情况:测区总面积约300km2,为城乡结合地区,测区最低点高程为29m,最高点高程为61m,测区内分布有河流、湖泊、水库、公路、铁路、乡村道路、乡镇及农村居民地、工矿设施、水田、旱地、林地、草地、高压线等要素,南面有一块约2km2的林区。项目已于6个月前完成全测区范围彩色数码航空摄影,航摄仪焦距为120mm,摄影比例尺为1:8000。在航空摄影完成后,该测区新开工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和一些住宅小区。已完成测区内像控点布设与测量、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等工作,成果经检查合格,供DLG生产使用。DLG生产采用“先内后外”的成图方法,高程注记点采用全野外采集,其他要素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上进行采集,并进行外业调绘、补测、数据整理和成图等工作。
【问题】
1.计算本测区的摄影基准面、相对航高、绝对航高。
2.简述本项目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加密时在林区的选点要求。
3.列出DLG生产的作业流程。
4.简述本项目外业补测的工作内容。
1.本测区的摄影基准面=(最高点高程+最低点高程)/2=45(m);
相对航高H=航摄仪焦距*摄影比例尺分母=0.12*8000=960(m);
绝对航高=相对航高+摄影基准面高程=1005 (m)。
2.林区的点位应尽量选在林间空地的明显点上,如选不出时,可选在相邻航线和左右立体像对都清晰的树顶上。
3.数字线划图(DLG)的生产主要包括资料准备、数据采集与属性录入、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编辑与接边、质量检查、成果整理与提交五个环节。具体如下:
(1)资料准备。主要包括外业采集的数据、航空像片、地形图资料、技术设计书等及其他需要的专业技术资料。
(2)数据采集与属性录入。依据设计和相应的规范要求进行DLG数据采集与属性录入。
(3)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编辑与接边。图形编辑主要是针对地形地物要素进行的,图形编辑工作在相关规范中都有不同的规定,其中影像数据、外业调绘与补测的成果、最新交通数据、境界数据以及搜集的地名等资料是图形编辑的主要依据。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编辑主要是协调各要素间相互关系。图幅间的接边既要保证线状要素合理、完整、无缝连接,又要保证要素属性接边。
(4)质量检查。包括空间参考系、位置精度、属性精度、完整性、逻辑一致性、表征质量和附件质量七个方面。
(5)成果整理与提交。按照技术设计要求对数字线划图成果进行整理和提交。
4.由题意知,DLG生产采用“先内后外”的成图方法,除了高程注记点外其他要素全部内业采集,而航空摄影完成后,测区新开工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和一些住宅小区,它们的要素无法利用DOM影像内业获取,因此外业补测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采集线状要素高速公路和面状要素居民地——住宅小区,完善DLG数据。此外,对于内业中隐蔽地区地物和影像不清晰的地物需要补测。
第21题:
第22题:
立体测图
1)工程概况
为满足××市数字城市建设的需要,计划生产该地区的1: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DLG)。项目前期分别完成了全部测区的航空摄影工作、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与测量主作和测区的空三加密任务。现阶段的任务是完成测区1: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DLG)的测绘工作。
2)测区概况
测区为华中地区的一个地级市,总面积约3200km 2 。测区内以丘陵为主,最低海拔高度为40m,最高海拔高度为120m。
3)主要技术依据
(1)《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2)《1:5 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7930—2008);
(3)《1:5 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CB/T 15967—2008);
(4)《数字地形图产品基本要求》(GB/T 17278—2009);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1—2008);
(6)《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GB/T 18315—2001);
(7)《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和代码》(GB/T 13923—2006);
(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9)《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
4)航摄资料
采用传统的胶片航空摄影方式,摄影比例尺尺为1:8000,航摄仪型号为RC-30,像幅为23cm*23cm,航摄焦距为152mm,影像扫描分辨率为0.02mm,相片类型为真彩色。
航摄总面积为3200km 2 ,设计航高为1216m,设计航向重叠度为6 5%,设计旁向重叠度为35%。摄影基线B=644m,航线间隔D=1196m。测区共布设3 4条航线,每条航线1 2 5张航片,东西方向飞行。测区航片总数为42 5 0张。
5)控制点资料
在外业控制点的布设与测量工作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利用数字空中三角测量进行了全测区的空三加密工作,空三成果已通过质量检查和验收。
6)问题
(1)立体测图内业包括哪几个主要步骤?
(2)画出立体测图的生产流程图。
(3)立体测图应提交的资料有哪些?
立体测图
(1)立体测图内业包括哪几个主要步骤?
立体测图内业包括内定向、相对定向、绝对定向和地物地貌的测绘四个主要步骤。
(2)画出立体测图的生产流程图。
立体测图的生产流程图见图8-2。
(3)立体测图应提交的资料有哪些?
立体测图应提交的资料包括地形图接合表,地形图数据文件,回放地形图,元数据文件、图历簿,检查验收报告和技术总结。
第23题:
0.1
0.25
0.33
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