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地形图修测
1)工程概况
位于华北平原的××新城为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需要对规划范围内老城区1:2000地形图进行修测,并测绘新城区和开发区的1:2000地形图,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测区范围西至龙凤河道左堤;北至龙风新河右堤;东至京津塘高速公路;南至京山铁路,总面积约为7 0km2,测区地势平坦,海拔高程4~7m。
项目工期为1年,在××××年××月××日之前完成测区1:2000地形图测绘,××××年××月完成数据更新工作。
2)测区已有资料
(1)测区周围有二等三角点4个,分别为“罗锅判”、“南马房”、“渔霸口”、“农资仓库”;坐标成果为1 9 80西安坐标系。
(2)测区内有一等水准点1个,为“兴武34-1甲上”;二等水准点1 5个;高程成果为1 98 5国家高程基准。
(3)经实地踏勘,以上这些点标石保存完好,可作为本项目首级控制测量的起算成果。
3)作业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T 13-2010)。
(3)《国家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 1-2007)。
(4)《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GB/T 20258.1-2007)。
(5)《1:500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 14912-2005)。
(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7)《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
4)测图比例尺与图形分幅及编号
地形图比例尺为1:2000,图幅采用50cm*50cm正规分幅;图幅号采用图幅西南角坐标χ、y的千米数表示,χ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以短线相连;图号由东往西、由南往北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采用3位数字编号,即001,002,003,……
5)测图方法
拟采用GPS-RTK方法测图。
6)问题
(1)简述修测地形图的有关规定。
(2)本工程采用GPS-RTK方法测图,简述流动站的作业规定。
(3)数字地形图的编辑检查内容有哪些?
地形图修测
(1)简述修测地形图的有关规定。
①新测地物与原有地物的间距中误差,不得超过图上0. 6mm。
②地形图的修测方法,可采用全站仪测图法和支距法等。
③当原有地形图图式与现行图式不符时,应以现行图式为准。
④地物修测的连接都分,应从未变化点开始施测;地貌修测的衔接部分应施测一定数量的重合点。
⑤除对已变化的地形、地物修测外,还应对原有地形图上已有地物、地貌的明显错误或粗差进行修正。
⑥修测完成后,应按图幅将修测情况作记录,并绘制略图。
(2)本工程采用GPS-RTK方法测图,简述流动站的作业规定。
①流动站作业的有效卫星数不宜少于5个,PDOP值应小于6,并应采用固定解成果。
②正确的设置和选择测量模式、基准参数、转换参数和数据链的通信频率等,其设置应与参考站相一致。
③流动站的初始化,应在比较开阔的地点进行。
④作业前,宜检测2个以上不低于图根精度的已知点;检测结果与已知成果的平面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 2m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5 。
⑤数字地形图的测绘,按有关规定执行。例如,当采用草图法作业时,应按测站绘制草图,并对测点进行编号;当采用编码法作业时,宜采用通用编码格式等。
⑥作业中,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初始化,并经重合点测量检查合格后,方能继续作业。
⑦结束前,应进行已知点检查。
⑧每日观测结束,应及时转存测量数据至计算机并做好数据备份。
(3)数字地形图的编辑检查内容有哪些?
①图形的连接关系是否正确,是否与草图一致、有无错漏等;
②各种注记的位置是否适当,是否避开地物、符号等;
③各种线段的连接、相交或重叠是否恰当、准确;
④等高线的绘制是否与地性线协调、注记是否适宜、断开部分是否合理;
⑤对图上间距小于0. 2mm的不同属性线段,处理是否恰当;
⑥地形、地物的相关属性信息赋值是否正确。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某测绘单位承担了某机械厂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项目,厂区面积1.5km2。项目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主要包括《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范》HGB/T 14912—2005),《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 7.1—2007),地形图图幅按地形分幅,规格为50cm*50cm。根据厂区的情况,布设了一附和导线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如下图所示:
【问题】
1.附和导线有哪几个检核条件?
2.完成以上附和导线的内业计算。
1.附和导线检核条件包括:一个坐标方位角条件,两个坐标增量条件。
2.完成以上附和导线的内业计算,见下表。
第5题:
某化工厂全部建设完成后,某测绘单位承担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项目,厂区面积1. 5km2。
项目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主要包括《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 14912—2005),《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 0 0 1:1 00 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 1—2007)。
地形图图幅按矩形分幅,规格为50cm*50cm。
在测区首级控制完成后,按三个作业组测图进行了测区划分,作业组按野外全要素进行了外业数据采集、编辑处理、测区接边等工作,最终提交的成果资料包括:(1)测图控制点展点图、水准路线图、埋石点点之记;(2)地形图数据文件、元数据文件等各种数据文件;(3)输出的地形图;(4)产品检查报告等内容。
【问题】
1.计算该厂区面积折合满幅1:500地形图图幅数量。
2.简述测区划分的原则。
3.补充完善提交的成果资料中所缺少的内容。
1.根据题意,地形图图幅按矩形分幅,规格为50cm*50cm,则每幅图的实际面积为0.0625km2,厂区面积1.5km2,所以该厂区面积折合满幅1:500地形图图幅数量为:地形图折合整幅数=1. 5/0. 0625=24(幅)。
2.测区划分原则:分界线两侧相互联系的地物最少(如厂区道路),三个组工作量基本相同(兼顾面积大小、难易程度和交通耗时),同一组的范围尽量相邻或相近。
3.提交资料还应包括如下内容:
(1)测量技术设计书(含项目设计书);
(2)测量技术总结;
(3)控制测量平差计算成果表;
(4)仪器检验报告(复印件);
(5)测绘资质证书(复印件);
(6)产品验收报告;
(7)委托方要求而国家法律法规又允许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6题:
根据某市数字城市建设的需要,计划对本市建成区测绘1 :500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根据前期已完成的航空摄影、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测设和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空三加密)等工作。拟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立体测图。
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某市建成区南北方向长20km,东西方向长25km,面积约为500km2。主要分布在平坦地区,建成区内以多层建筑楼房为主,房屋密集;其农村居民地以一、二层为主。平均海拔20m。
2.主要技术依据
(1)《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6962—2005);
(2)《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3)《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7930—2008);
(4)《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T 15967—2008);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1—2008);
(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7)平面系统采用1 980西安坐标系;
(8)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航空摄影资料
航空摄影采用传统的航空摄影方式一,航摄比例尺为1:300,航摄仪器型号为RC-30,像幅为23cm-23cm,航摄焦距为15 2mm,影像扫描分辨率为0.02mm,相片类型为真彩色。航摄总面积为500km2,测区共布设4 5条航线,每条航线104张航片,东西方向飞行。测区航片总数为4 6 80张。
航空摄影成果已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其飞行质量和影响质量均应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所有航空摄影成果资料已完成提交。
4.其他资料
整个测区的区域网外出控制点的布设和测量工作已全部完成,按平坦地区和丘陵地区两个布设方案实施,其基本情况如下:
(1)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6个平高点;
(2)接边处的外业控制点已互相转刺,保证所有同名公共点均得到共用;
(3)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的精度和成果质量均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的要求,质监部门已经同意将该成果交给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和立体测图工序使用。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成果基本情况:整个测区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工作已全部完成,其成果质量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要求,并已全部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同意移交下一工序使用。
【问题】
1.试述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进行立体测图的工作流程。
2.像对定向包括哪些内容?试述其技术要求。
3.采用“先内业测图,后外业调绘”的技术路线,其外业调绘与补测的内容有哪些?
1.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作业准备、像对定向、外业调绘与补测、数据采集、图形编辑、质量检查、数据整理与提交等技术环节。
2.像对定向包括:像片内定向、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三项内容。像片内定向像片框标坐标量测误差不应大于0. 02mm。相对定向的定向点残余上下视差不应大于0. 008mm。绝对定向的定向点平面坐标误差,平地、丘陵地一般为0. 0002M图m(M图为成图比例尺分母),最大不应大于0.0003M图m;山地和高山地一般为0.0003M图m,最大不应大于0.0004M图m;绝对定向的定向点高程坐标误差,平地、丘陵地全野外布点不应大于0. 2m,其余不应超过加密点高程中误差的0. 75倍。
3.采用“先内业测图,后外业调绘”的技术路线,其外业调绘内容如下:
(1)水系应调绘名称,水涯线位置;
(2)居民地及设施应调绘房屋建筑材料、位置等;
(3)交通道路应调绘道路等级、道路名称;
(4)地理名称应对居民地、城镇街巷、工矿企业、机关学校、医院、农(林)场、大型文化体育建筑、名胜古迹、山岭、沟谷、河流、湖泊、海港等名称,调查核实;
(5)境界应实地调绘。
补测的内容:
(1)对航测内业无法量测到的地物进行实地补测;
(2)对航空摄影后出现的新增地物进行实地补测;
(3)对于平坦地区进行全野外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测绘;
(4)对于个别影像模糊的地物、被影像或阴影遮盖的地物、航摄时的水淹、云影地段、新增地物应补测。
第7题:
第8题:
某测绘单位承担了某机械厂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项目,厂区面积1.5km2。项目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主要包括《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范》HGB/T 14912—2005),《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 7.1—2007),地形图图幅按地形分幅,规格为50cm*50cm。根据厂区的情况,布设了一附和导线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如下图所示:
【问题】
1.附和导线有哪几个检核条件?
2.完成以上附和导线的内业计算。
1.附和导线检核条件包括:一个坐标方位角条件,两个坐标增量条件。
2.完成以上附和导线的内业计算,见下表。
第9题:
测绘单位承接了某城市1:5 00地形图测绘任务,测区范围为3km*4km,测量控制资料
齐全,测图按50cm*50cm分幅。
依据的技术标准有《城市测量规范》( CJJ/T 8—2011),《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 14912—200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7T 24356—2009)等。
外业测图采用全野外数字测图,其中某条图根导线边长测量时采用单向观测、一次读数,图根导线测量完成后发现边长测量方法不符合规范要求,及时进行了重测,碎部点采集了房屋、道路、河流、桥梁、铁路、树木、池塘、高压线、绿地等要素,经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编辑后成图。
作业中队检查员对成果进行了100%的检查;再送交所在单位质检部门进行检查;然后交甲方委托的省级质监站进行验收,抽样检查了1 5幅图.
【问题】
1.上述图根导线边长测量方法为什么不符合规范要求?
2.按照地形图要素分类,说明外业采集的碎部点分别属于哪些大类要素。
3.测量成果检查验收的流程和验收抽样比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说明理由。
1.根据<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范》(GB/T 14912—2005)要求可知,图根导线测量的边长采用测距仪单向施测一测回。一测回进行两次读数,由此可知上述图根导线边长测量方法不符合规范要求。
2.由《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地形图要素主要包括八大类:(1)定位基础;(2)水系;(3)居民地及设施;(4)交通;(5)管线;(6)境界与政区;(7)地貌;(8)植被与土质。按照地形要素分类,上述外业采集的碎部点所属地类要素如下:房屋属于居民地及设施类;道路、铁路、桥梁属于交通类;高压线属于管线类;河流、池塘属于水系类;树木和绿地属于植被与土质类。
3.测量成果检查验收的流程和验收抽样比例符合规范要求。测绘成果通过二级检查一级验收的方式进行控制,即测绘成果应依次通过测绘单位作业部门的过程检查、测绘单位质量管理部门的最终检查和项目管理单位组织的验收或委托具有资质的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验收。过程检查和最终检查采用全数检查,验收一般采用抽样检查。抽样检查样本量按照下表执行。
批量与样本量对照表
由题知,该项目图幅总共有1 92幅,按照表格可知,抽样检查样本量应为1 5幅。
第10题:
立体测图
1)工程概况
为满足××市数字城市建设的需要,计划生产该地区的1: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DLG)。项目前期分别完成了全部测区的航空摄影工作、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与测量主作和测区的空三加密任务。现阶段的任务是完成测区1:2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DLG)的测绘工作。
2)测区概况
测区为华中地区的一个地级市,总面积约3200km 2 。测区内以丘陵为主,最低海拔高度为40m,最高海拔高度为120m。
3)主要技术依据
(1)《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2)《1:5 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7930—2008);
(3)《1:5 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CB/T 15967—2008);
(4)《数字地形图产品基本要求》(GB/T 17278—2009);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1—2008);
(6)《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GB/T 18315—2001);
(7)《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和代码》(GB/T 13923—2006);
(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9)《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
4)航摄资料
采用传统的胶片航空摄影方式,摄影比例尺尺为1:8000,航摄仪型号为RC-30,像幅为23cm*23cm,航摄焦距为152mm,影像扫描分辨率为0.02mm,相片类型为真彩色。
航摄总面积为3200km 2 ,设计航高为1216m,设计航向重叠度为6 5%,设计旁向重叠度为35%。摄影基线B=644m,航线间隔D=1196m。测区共布设3 4条航线,每条航线1 2 5张航片,东西方向飞行。测区航片总数为42 5 0张。
5)控制点资料
在外业控制点的布设与测量工作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利用数字空中三角测量进行了全测区的空三加密工作,空三成果已通过质量检查和验收。
6)问题
(1)立体测图内业包括哪几个主要步骤?
(2)画出立体测图的生产流程图。
(3)立体测图应提交的资料有哪些?
立体测图
(1)立体测图内业包括哪几个主要步骤?
立体测图内业包括内定向、相对定向、绝对定向和地物地貌的测绘四个主要步骤。
(2)画出立体测图的生产流程图。
立体测图的生产流程图见图8-2。
(3)立体测图应提交的资料有哪些?
立体测图应提交的资料包括地形图接合表,地形图数据文件,回放地形图,元数据文件、图历簿,检查验收报告和技术总结。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数字地面模型
1)工程概况
为满足××市数字城市建设的需要,计划生产该地区的1:2000比例尺数字地面模型(DEM)。项目前期分别完成了全部测区的航空摄影工作、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与测量主作和测区的空三加密任务。现阶段的任务是完成测区1:2000比例尺数字地面模型(DEM)的生产工作。
2)测区概况
测区为华中地区的一个地级市,总面积约3200km 2 。测区内以丘陵为主,最低海拔高度为40m,最高海拔高度为120m。
3)主要技术依据
(1)《1:5 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2)《1:5 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7930—2008);
(3)《1:5 00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CB/T 15967—2008);
(4)《数字地形图产品基本要求》(GB/T 17278—2009);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1—2008);
(6)《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GB/T 18315—2001);
(7)《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和代码》(GB/T 13923—2006);
(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9)《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
4)航摄资料
采用传统的胶片航空摄影方式,摄影比例尺为1:8000,航摄仪型号为RC-3 0,像幅为23cm*23cm,航摄焦距为152mm,影像扫描分辨率为0.02mm,相片类型为真彩色。
航摄总面积为3200km 2 ,设计航高为1216m,设计航向重叠度为6 5%,设计旁向重叠度为35%。摄影基线B=644m,航线间隔D=1196m。测区共布设34条航线,每条航线1 2 5张航片,东西方向飞行。测区航片总数为42 5 0张。
5)控制点资料
在外业控制点的布设与测量工作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利用数字空中三角测量进行了全测区的空三加密工作,空三成果已通过质量检查和验收。
6)例题
(1)画出数字地面模型(DEM)的生产流程图。
(2)数字地面模型(DEM)质量检查的内容有哪些?
(3)数字地面模型生产应提交的资料有哪些?
数字地面模型
(1)画出数字地面模型( DEM)的生产流程图。
数字地面模型(DEM)的生产流程图见图8-3。
(2)数字地面模型(DEM)质量检查的内容有哪些?
包括空间参考系检查、高程精度检查、逻辑一致性检查、附件质量检查。
(3)数字地面模型生产应提交的资料有哪些?
包括DEM数据文件、原始特征点、线数据文件、元数据文件、DEM数据文件接合表、质量检查记录、质量检查报告、技术总结报告。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为了加快××市基础测绘建设,保障××市基础测绘事业为××市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促进××市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各部门重复投入测绘经费,实现地理信息共享及可持续利用,进一步实现××建立“数字城市”的目标。为此根据××市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开展××市1:2 000比例尺地形图工作。
××市建成区南北方向长20 km,东西方向长25 km,面积约为500 km2,主要分布在乎坦地区,建成区内以多层建筑楼房为主,房屋密集,其农村居民地以一、二层为主,平均海拔20 m。
主要技术依据如下:
1.《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6962—2005);
2.《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3.《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7930—2008);
4.《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T 15967—2008)
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 GB/T 17941—2008);
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 18316—2008);
7.平面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8.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航空摄影采用传统的航空摄影方式,航摄比例尺为1:3 000,航摄仪器型号为RC—30,像幅为23 cm*23 cm,航摄焦距为152 mm,影像扫描分辨率为0.02 mm,相片类型为真彩色。
航摄总面积为500 km2,测区共布设45条航线,每条航线104张航片,东西方向飞行。测区航片总数为4 680张。
航空摄影成果已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其飞行质量和影响质量均应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所有航空摄影成果资料已完成提交。
整个测区的区域网外业控制点的布设和测量工作已全部完成,按平坦地区和丘陵地区两个布设方案实施,航线按每4条基线在其周边布设6个平高点;接边处的外业控制点已互相转刺,保证所有同名公共点均得到共用;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的精度和成果质量均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的要求,质监部门已经同意将该成果交给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和立体测图工序使用。
整个测区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工作已全部完成,其成果质量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要求,并已全部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验收,并同意移交下一工序使用。
问题
(1)简述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的工作流程。
(2)试述数字化测图的编辑步骤。
(3)立体测图完成后应提交哪些成果?
(1)(参见8.3考点1)
①作业准备。
②像片定向。它包括内定向、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
③数据采集。应保持原始记录的完整性、正确性,不应有断缺、遗漏、移位,并对每一要素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分类和编码。在采集、接边、收尾等项工作中的技术处理原则、各项限差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④生成图形文件和绘图文件。联机数据采集后应对所贮存的数据进行检查,并输出图形文件和绘图文件。
⑤图形编辑。
⑥质量检查。
⑦编写技术总结,提交成果。
(2)(参见8.3考点3)
数字化测图的编辑,可在专用图形编辑系统上通过显示屏幕边审视边进行,也可先将图形回放在图纸上拟定好编辑内容后再通过显示屏幕进行。根据技术设计书以及外业调绘片和调绘结果,按照相关规定确定编辑原则,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修改、增删和编排。完成后回放出编辑检查图,找出存在的问题,继续上机进行编辑直至符合质量要求;也可将编辑检查图拿到野外去进行实地施测和修改,再上机进行数据插入后进行编辑。
(3)(参见8.3考点5)
①图历簿。
②原始数据文件、编辑图形文件和绘图文件。
③地形图。
④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
⑤外业控制点及内业加密点布点图。
⑥加密成果。
⑦图幅接合表。
⑧检查验收报告。
第18题:
第19题:
位于华北平原的××新城为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需要测绘新城规划范围内老城区、新城区以及开发区的1:2000地形图,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测区范围西至龙凤河故道左堤;北至龙凤新河右堤;东至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南至京山铁路、杨北公路,总面积约为80km2,测区地势平坦,海拔3~5m。
项目工期从××年××月到××年××月,××年××月××日前完成测区1:2000地形图测绘,××年底完成数据更新工作。
1.测区已有资料
经调查测区周围有二等三角点4个,分别为“罗锅判”、“南马房”、“渔霸口”、“农资仓库”。测区内有一等水准点1个,为“兴武34—1甲上”,二等水准点1 5个,分别“WQ009”、“WQ011”、“WQ012”、“WQ013”、“WQ015”、“WQ016”、“WQ022”、“WQ023”、“WQ024”、“WQ025”、“WQ026”、“WQ028”、“WQ029”、“WQ033”、“WQ035”。经实地踏勘,标石保存完好,可作为本项目首级控制测量的起算成果。
2.作业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3)《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 7929—1995);
(4)《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一部分: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GB/T 20258. 1—2007);
(5)《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 14912—2005);
(6)《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7T 18316—2001);
(7)《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91)。
3.平面坐标及高程系统、测图比例尺、图形分幅及编号本项目采用全站仪测图。地形图比例尺为1:2000,图幅采用50cm*50cm正规分幅;图幅号采用图幅西南角坐标X、Y的千米数表示,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以短线相连;图号由东往西、由南往北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编号,即1,2,3,…图幅内有明显地形、地物名的应标注图名。
【问题】
1.如果按每幅图最少需要4个图根控制点的要求,计算案例需要布设图根控制点的最少
个数。
2.试述地形图内业检查的内容。
3.项目完成后应提交哪些成果?
1.一幅50cm*50cm的1:2 000图的面积是1km2,测区面积为80km2,共有80幅图。需要控制点80*4=320(个)。
2.内业检查内容如下:
(1)图根控制点密度符合要求,位置与分布恰当;各项较差、闭合差在规定范围内;原始记录和计算成果正确,项目填写齐全。
(2)地形图图廓、方格网、控制点展绘精度符合要求;测站点密度和精度符合规定;地物、地貌各要素测绘正确、齐全,取舍恰当,图式符号运用正确;接边精度符合要求;图历表填写应完整清楚,各项资料齐全。
3.提交成果资料如下:
(1)技术设计书;
(2)仪器检验校正资料;
(3)控制网图;
(4)控制测量外业资料;
(5)控制测量计算及成果资料;
(6)所有测量成果及图件电子文件。
第20题:
地形图测绘
1)工程概况
××省××县总面积1985km2,辖××街道办事处1个,乡(镇)1 1个,散落的村庄1 1 8个,以前的村镇规划所用的地形图都是指北针加小平板测绘,精度差,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
新一轮的村镇规划就是要按照上级的部署,要高起点、高要求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测区位于××省中部偏北。测区内大部分为村镇密集居民区。测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年平均气温18.5℃,年均降水量在1700mm左右。测区内有铁路、国道和省道,交通尚属方便。
2)测量项目目标
(1)利用C级GPS控制网点0014、0036、077P、078P,在所测量的村镇建立D级GPS控制网。
(2)按先乡(镇),后村庄,急用先测的原则完成地形测量。
(3)采用全站仪测图方法,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
(4)争取“十二五”前期完成各乡、镇所在地及部分村庄地形图。
(5)力争“十二五”后期全面完成新农村地形测量工作,做到“一县一图,一乡一图,村村有图”。
3)已有资料的利用
(1)总参测绘局测制的1:5万地形图;
(2)××省测绘局测制的1:1万地形图;
(3)××测绘院测绘的1:1000地形图(指北针加小平板测绘方法);
(4)C级GPS控制网点0014、0036、077P、078P平面坐标成果(成果属1 9 80西安坐标系,高斯一克吕格投影3°带坐标,中央子午线为1 1 7°);
(5)C级GPS控制网点0037、077P高程成果(成果属1 9 85国家高程基准)。
4)A业依据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3)《国家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 1-2007);
(4)《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 14912-2005)。
5)问题
(1)简述地形图的基本内容。
(2)简述大比例尺地形图的作业流程。
(3)全站仪测图的仪器安置及测站检核要求。
地形图测绘
(1)简述地形图的基本内容。
①数学要素。包括坐标格网、成图比例尺、控制点坐标等。
②地形要素。包括地物(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半比例符号、地物注记)和地貌(等高线)。
③图内注记要素。包括地形图内的各种注记、说明。
④图内整饰要素。包括图名、图号、比例尺、外图廓、坐标系统、高程系统、测图方法、测图日期、测绘单位、三北关系图、图幅接合表等。
(2)简述大比例尺地形图的作业流程。
①接收任务。明确任务的来源、性质,开工及完成期限,测区位置及范围,成果坐标系和高程系统,比例尺及等高距等。
②资料收集。收集已有的控制成果和地形图。
③技术设计。确定作业方案、人员安排和主要技术依据。
④基本控制测量。一般平面控制采用导线测量或GPS网测量,高程控制采用水准测量或
三角高程测量。
⑤图根控制测量。一般采用导线测量或GPS-RTK测量。
⑥碎部点采集。可采用测绘法或测记法。
⑦地形图编绘。
⑧资料的检查与验收。遵循“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的要求,包括作业组100%的过程检查;项目部检查或单位质检人员检查;验收由用户或其委托单位组织,包括概查和详查(5%~1 0%)。
⑨技术总结。应包括控制布点图、精度统计表和工作量统计表等。
⑩提交成果。
(3)全站仪测图的仪器安置及测站检核要求。
①仪器的对中偏差不应大于5mm,仪器高和反光镜高的量取应精确至1mm 。
②应选择较远的图根点作为测站定向点,并施测另一图根点的坐标和高程,作为测站检核;检核点的平面位置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 2m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5 。
③作业过程中和作业结束前,应对定向方位进行检查。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曲线测设,纵横断面测设,局部地形图测绘,1:2000带状地形图测绘
曲线测设,纵横断面测设,局部地形图测绘,导线测量
纵横断面测设,局部地形图测绘,1:2000带状地形图测绘
纵横断面测设,局部地形图测绘,导线测量,1:2000带状地形图测绘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