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
C
D
第1题:
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恐惧程度与态度改变的关系是()
A倒U关系
BU型关系
C线性关系
D反比关系
第2题:
态度改变的协调理论指出:原先的态度离中性态度越(),态度越容易变化;态度越极端,变化越()。
第3题:
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恐惧程度与态度改变的关系是()
第4题:
在听众与沟通者的观点差距与态度改变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第5题:
一则消息中或高或低程度的恐惧都将导致少量的态度改变;而()程度恐惧的消息将导致最大量的态度改变。这种()曲线是诉诸恐惧与态度改变之间关系的主导观点。
第6题:
社会态度和态度的改变主要涉及到()和社会态度改变的过程。
第7题:
第8题:
认知失调论
态度改变的学习理论
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
态度改变的劝说情景模式
挫折—侵犯说
第9题:
第10题:
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程度也越大
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程度越小
中等程度的差距可以产生最大的态度改变
听众与沟通者的观点差距对态度改变没有影响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态度改变的协调理论指出,原先的态度离中性态度越近,态度越容易变化;态度越极端,变化越难。
第14题:
下列关于态度特点与态度改变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第15题:
诱导服从实验的结论认为,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种()的关系。
第16题:
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
第17题:
诱导服从实验的结论认为,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的关系。
第18题: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有哪些?简述态度改变的过程。
第19题:
相反
一致
正向增长
无关
第20题:
倒U关系
U型关系
线性关系
反比关系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社会态度的成分
社会态度的主体
社会态度改变的动机
社会态度改变的结果
第23题:
预先的警告无助于态度改变
预先的警告有助于态度改变
预先的警告不影响态度改变
两者关系不确定
第24题: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