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简述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题目
问答题
简述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相似考题
更多“问答题简述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论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解析: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两级水平,即他律和自律,他认为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具有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趋势。判断儿童道德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儿童对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的认识水平。儿童道德发展趋势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A、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B、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公道的公正D、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 第2题:

    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他律期和自律期两个阶段:
    1)他律期(4-8岁):道德判断主要是依据外在的规则作出的,他们的道德标准只取决于是否服从这些成年人给予的外在规则,道德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而不关注内在的动机。
    2)自律期(8-12岁):道德判断已经从外在的客体性转向内在的主体性,不再简单地服从外部的道德规则,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是用公正、平等、责任去进行判断,认识到规则是共同约定的,要反映共同的利益,而不是成人的权威或霸权。
    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3个阶段6个水平:
    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
    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为了服从权威,逃避惩罚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以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来判断行为的好坏或者说是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个体往往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守法是对的。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
    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原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

  • 第3题: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8-11、12岁儿童的品德发展处于()

    • A、前道德阶段
    • B、他律道德阶段
    • C、合作道德阶段
    • D、公正道德阶段

    正确答案:C

  • 第4题: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利他观念产生于()

    • A、前道德阶段
    • B、他律道德阶段
    • C、合作道德阶段
    • D、公正道德阶段

    正确答案:D

  • 第5题: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品德发展真正到了自律阶段的年龄是()

    • A、1-2岁
    • B、2-5岁
    • C、8-11、12岁
    • D、11、12岁以后

    正确答案:D

  • 第6题: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11、12岁以后的儿童品德发展处于()

    • A、前道德阶段
    • B、他律道德阶段
    • C、合作道德阶段
    • D、公正道德阶段

    正确答案:D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分析评价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试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参考价值)

    正确答案: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期)
    主要靠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与手的动作探索周围世界;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个体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
    2.前运算阶段(2--7岁,学前期)
    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由于言语的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现外部活动,出现了“表象性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小学)
    守恒概念的形成;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出现;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别人的所思所想的去自我中心,以及具体逻辑推理并使其序列化的能力形成。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初中)
    个体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能够进行抽象思维或命题推理。
    评价:
    大量研究表明,皮亚杰揭示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发展阶段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在具体个体身上,或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存在阶段过渡的特殊性。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确认儿童心智成长的内发性与主动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与普遍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成长速度不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受到的批评:独重知识认知而忽视社会行为发展;发展先于学习的论点较少教育价值;各年龄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符 对教育的参考价值: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同化才有可能实现,而主动的同化则须以适当的运算结构的存在为前提。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皮亚杰的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性大于实用性 教学活动应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和特点按儿童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 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尽量与学生面对面沟通,让他用自己的话说出他对问题的看法及解题思路;第二,对于答错的学生,应让他在毫无恐惧的情景下,说明对问题性质的了解及思维过程。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教育训练可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他律期和自律期两个阶段:
    1)他律期(4-8岁):道德判断主要是依据外在的规则作出的,他们的道德标准只取决于是否服从这些成年人给予的外在规则,道德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而不关注内在的动机。
    2)自律期(8-12岁):道德判断已经从外在的客体性转向内在的主体性,不再简单地服从外部的道德规则,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是用公正、平等、责任去进行判断,认识到规则是共同约定的,要反映共同的利益,而不是成人的权威或霸权。
    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3个阶段6个水平:
    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
    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为了服从权威,逃避惩罚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以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来判断行为的好坏或者说是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个体往往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守法是对的。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
    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原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正确答案: 1、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支约,表现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须从的愿望。2、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已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为到规则不是绝对不变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已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对个体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品德发展与认识发展,该理论认为:
    第一,品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
    第二,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
    第三,社会环境对品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
    2.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研究品德的发展
    3.品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评价。

    正确答案: 贡献:
    (1)皮亚杰通过一些经典概念描述儿童认知发展的整个过程,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证实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发性;
    (2)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按照个体的实际年龄,而是按照其认知发展的差异,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具有一般性;
    (3)他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4)他提出"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等建构主义发展观,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开创者。
    局限:
    (1)针对皮亚杰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年龄阶段的划分所进行的验证性研究发现,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估计不足,对各阶段的年龄划分也有绝对化倾向。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只重视认知发展而忽视社会行为发展。他认为发展先于学习,不主张通过学习加速儿童的认知发展,忽视了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能动作用。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还发现,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综合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儿童按照想象去执行规则,把外在环境看作是自我的延伸,不能将自身与周围环境区分。
    (2)权威阶段(6-8岁),即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服从和遵守成人的或规则的要求就是正确的行为,否则就是错误的行为。
    (3)可逆阶段(9-10岁),即自律阶段,儿童不简单地服从权威,也不机械遵守规则,
    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协商而制订的,可按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
    (4)公正阶段(11-12岁),儿童不再只是判断是非、单纯的准则关系,而是一种处于关心人、同情人的真正的道德关系,公正观念开始形成。

  • 第14题: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他律道德阶段又称为()

    • A、客观化阶段
    • B、主观化阶段
    • C、自主的阶段
    • D、服从的阶段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自律也称作()

    • A、客观化阶段
    • B、主观化阶段
    • C、合作道德阶段
    • D、公正道德阶段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的年龄是()

    • A、1-2岁
    • B、2-5岁
    • C、5-8岁
    • D、8-11、12岁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简述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评价。


    正确答案:贡献:
    (1)皮亚杰通过一些经典概念描述儿童认知发展的整个过程,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证实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发性;
    (2)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按照个体的实际年龄,而是按照其认知发展的差异,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具有一般性;
    (3)他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4)他提出"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等建构主义发展观,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开创者。
    局限:
    (1)针对皮亚杰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年龄阶段的划分所进行的验证性研究发现,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估计不足,对各阶段的年龄划分也有绝对化倾向。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只重视认知发展而忽视社会行为发展。他认为发展先于学习,不主张通过学习加速儿童的认知发展,忽视了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能动作用。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还发现,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综合能力。

  • 第18题: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以自我中心的儿童的品德发展处于()

    • A、前道德阶段
    • B、他律道德阶段
    • C、合作道德阶段
    • D、公正道德阶段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论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两级水平,即他律和自律,他认为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具有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趋势。判断儿童道德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儿童对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的认识水平。
    儿童道德发展趋势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3、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公道的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6~8岁),此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3)可逆性阶段(8~10岁),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在该阶段,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可以修改的。
    (4)公正阶段(10~12岁),此时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儿童按照想象去执行规则,把外在环境看作是自我的延伸,不能将自身与周围环境区分。
    (2)权威阶段(6-8岁),即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服从和遵守成人的或规则的要求就是正确的行为,否则就是错误的行为。
    (3)可逆阶段(9-10岁),即自律阶段,儿童不简单地服从权威,也不机械遵守规则,
    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协商而制订的,可按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
    (4)公正阶段(11-12岁),儿童不再只是判断是非、单纯的准则关系,而是一种处于关心人、同情人的真正的道德关系,公正观念开始形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划分理论。

    正确答案:
    皮亚杰以“运算”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这一阶段后期,儿童由最初的尝试错误式的解决问题,发展到更有计划性的解决问题,此时我们称之为“思维”开始萌芽,这意味着儿童能够思考和规划其行为了。
    (2)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的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表象或形象图式。由于语言的发展,使得儿童的表象日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再局限于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此阶段的思维主要特点有:①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②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③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④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大约青春前期左右,儿童的思维开始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他们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他们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婴幼儿认知发展主要在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初步发生与发展的时期,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初步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认知的发生与发展有以下六个阶段。
    (一)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也称本能阶段,新生儿天生具有无条件反射。
    (二)动作习惯和知觉形成阶段(1~5个月):婴儿早期由于某些条件反射,形成了一些行为习惯,如吸吮手指、头转向声源、目光追踪移动的物体等。
    (三)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5~9个月):此时婴儿的视觉和动作开始协调,出现伸手够物、敲打、传递玩具等,且这种够抓、摆弄物品的能力越来越趋于成熟。
    (四)手段与目的之间协调阶段(9~12个月):这个阶段的婴儿动作从一开始就明显地表现出它是用来达到目的的方法。另外,这个阶段的婴儿还获得“物体永存”的概念。客体永久性概念获得是婴儿智力发展阶段的重要成就,是一切认知活动发展的基础。
    (五)感知运动阶段(12~18个月):婴幼儿能够通过偶然尝试而发现新的达到目的的手段,探索新的方法并且能够为了了解外在客观变化而进行的不断尝试。这是婴幼儿智力发展的又一大进步,它标志着婴幼儿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六)智力的综合阶段(18~24个月):这时婴幼儿具有了心理表征能力,他们可以对自己的行为以及外在事物进行内部表征,开始心理的内化进程。婴幼儿获得心理表征能力的明显标志是:
    1.不用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即通过头脑中组合动作来构成达到目的的新方法。
    2.产生延迟模仿能力。例如,看见小伙伴把果皮扔到垃圾,第二天自己也学着扔果皮到垃圾筒。另外,近24个月的婴儿不再是原始的混沌状态,能将自己的的愿望与现实区分开来。这个自我中心化和相应的去自我中心化过程,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和一般规律,并贯穿于儿童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整个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论述皮亚杰理论中认知发展阶段特征的性质。

    正确答案: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特征具有以下性质:
    (1)阶段的获得次序是连续的、恒定的。 这里所说的连续和恒定不是指时间(年龄),而是指相继的次序。年龄只是一个表示阶段的形式化指标,在某一特定的全域中,研究者可以利用年龄线索来表示这些阶段的特征,但年龄线索是极容易变化的,不仅表现在不同的全域间具有时间的差异,即使在同一全域中,个体的发展不仅有赖于他的成熟、他的经验,也有赖于社会环境。 阶段的连续性除了表现为次序的恒定外,还必须当作是稳定的。即行为的连续顺序应具有普遍性,否则,就不能确定阶段。
    (2)阶段的整合性。
    整合性指阶段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某一年龄所构造的结构将成为下一年龄结构的一个整合的部分。
    (3)阶段的双重性。
    每一个阶段,一方面包括一个准备水平,另一方面包括一个完成水平。这是由于每一个阶段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同化和顺化,需要连续地平衡,最后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的结构。所以,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形成的过程和最后平衡的形式。最后平衡的形式,意味着整体结构的形成,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