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采用等效侧力法计算内隔墙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时,若非结构构件功能系数γ取1.0、非结构构件类别系数η取1.0。试问,每延米内隔墙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作答。A 1.2B 0.8C 0.6D 0.3

题目
单选题
采用等效侧力法计算内隔墙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时,若非结构构件功能系数γ取1.0、非结构构件类别系数η取1.0。试问,每延米内隔墙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作答。
A

1.2

B

0.8

C

0.6

D

0.3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13.2.3条规定,采用等效侧力法时,内隔墙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的计算公式为:F=γηζ1ζ2αmaxG。其中,状态系数取ζ1=1.0;位置系数,隔墙位于建筑物的顶层时取ζ2=2.0;7度抗震设防,取αmax=0.08。
G=12×0.09×3.5×1.0=3.78kN/m。
所以,每延米内隔墙水平地震标准值:F=1×1×1×2×0.08×3.78=0.605kN/m。
由此可知,C项数值最为接近。
更多“单选题采用等效侧力法计算内隔墙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时,若非结构构件功能系数γ取1.0、非结构构件类别系数η取1.0。试问,每延米内隔墙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作答。A 1.2B 0.8C 0.6D 0.3”相关问题
  • 第1题:

    采用等效侧力法计算内隔墙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时,若非结构构件功能系数γ取1.0、非结构构件类别系数η取1.0。试问,每延米内隔墙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作答。

    A.1.2
    B.0.8
    C.0.6
    D.0.3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13.2.3条规定,采用等效侧力法时,内隔墙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的计算公式为:F=γηζ1ζ2αmaxG。其中,状态系数取ζ1=1.0;位置系数,隔墙位于建筑物的顶层时取ζ2=2.0;7度抗震设防,取αmax=0.08。G=12×0.09×3.5×1.0=3.78kN/m。所以,每延米内隔墙水平地震标准值:F=1×1×1×2×0.08×3.78=0.605kN/m。由此可知,C项数值最为接近。

  • 第2题:

    假定,内隔墙采用MU10级单排孔混凝土空心砌块、Mb10级砂浆砌筑。内隔墙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ζN取1.0。试问,每延米内隔墙抗震抗剪承载力设计值(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提示: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作答。

    A.8
    B.9
    C.10
    D.11

    答案:A
    解析:

  • 第3题: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规定,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按下式确定:FEK=α1Geq,下列哪个选项对式中α1的解释是正确的(  )

    A.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B.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C. 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D.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乘以阻尼调整系数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5.2.1条规定,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计算公式为FEK=α1Geq。式中,α1为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Geq为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 第4题: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场地类别III类,拟建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为137062kN,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9s(已考虑周期折减系数),阻尼比为0.05。试问当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基础顶面处的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 5875kN B. 6375kN C. 6910kN D. 7500kN


    答案:A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第5.1.4条和第5.1.5条,查表5. 1.4-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08,查表5.1.4-2得特征周期值Tg=0.45s,则地震影响系数α=(Tg/T)yη2αmax=(0.45/0. 9)0.9×1×0.08 = 0.043;
    根据第5.2.1条,计算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Ek=α1Geq =0.043×137062=5876kN。

  • 第5题:

    题1~4:某四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各层结构计算高度均为6m,平面布置如图3-1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

    假定,柱B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剪跨比大于2,恒荷载作用下的轴力标准值N1=7400kN,活荷载作用下的轴力标准值N2=2000kN(组合值系数为0.5),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轴力标准值NEhk=500kN。试问,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 当未采用有利于提高轴压比限值的构造措施时,柱B满足轴压比要求的最小正方形截面 边长h(mm)应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风荷载不起控制作用。
    (A)750 (B)800 (C)850 (D)900


    答案:C
    解析:

  • 第6题:

    题1~4:某四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各层结构计算高度均为6m,平面布置如图3-1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


    假定,考虑非承重墙影响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08s,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均为12.5kN/m2(按建筑面积37.5mx37.5m计算)。试问,按底部剪力法确定的多遇地震下的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作答。
    (A)2000 (B)2700 (C)2900 (D)3400


    答案:C
    解析:

  • 第7题:

    题1~4:某四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各层结构计算高度均为6m,平面布置如图3-1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

    假定,多遇地震作用下按底部剪力法确定的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3600kN,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0.118。试问,当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均相同时,多遇地震下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标准值M(kN * 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64000 (B)67000 (C)75000 (D)85000


    答案:B
    解析:

  • 第8题:


    假定,该建筑物位于7度抗震设防区,调整构件截面后,经抗震计算,底层框架总侧移刚度∑D=5.2×105 N/mm,柱轴压比大于0.4,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0.4,不小于相邻层该系数平均值的0.8。试问,在罕遇水平地震作用下,按弹性分析时作用于底层框架的总水平组合剪力标准值VEK(kN),最大不能超过下列何值才能满足规范对位移的限值要求?(  )
    提示:①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作答。
    ②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弹塑性变形计算可采用简化计算法;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③不考虑柱配箍影响。

    A.5.6×103
    B.1.1×104
    C.3.1×104
    D.6.2×104

    答案:C
    解析:

  • 第9题:

    有关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的下列说法中,()是正确的。

    • A、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等于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与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之比
    • B、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就是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 C、地震影响系数与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有关
    • D、当结构自振周期小于特征周期时,地震影响系数与建筑结构的阻尼比无关

    正确答案:A,C

  • 第10题:

    单选题
    试问,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时,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

    2400

    B

    2040

    C

    1360

    D

    1150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2.1条规定,多质点时,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为:Geq=0.85∑Gi=0.85×2000×5=8500kN;
    根据第5.1.4条规定,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应按表5.1.4-1采用。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g,则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α1max=0.24;
    根据式(5.2.1-1)计算,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时,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
    FEk1Geq=0.24×8500kN=2040kN。由此可知,B项数值最为接近。

  • 第11题:

    单选题
    计算地震作用和进行结构抗震验算时,下列哪个选项的说法是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规定的?(  )[2010年真题]
    A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和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都是将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分别乘以相应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B

    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小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C

    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以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D

    对于有可能导致地震时产生严重破坏的建筑结构等部位,应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AB两项,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5.2.1条、第5.3.1条规定的计算公式,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和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均等于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相应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乘以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C项,根据第3.6.1条规定,除本规范特别规定者外,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内力和变形分析可采用线性静力方法或线性动力方法;D项,根据第3.6.2条规定,不规则且具有明显薄弱部位可能导致重大地震破坏的建筑结构,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此时,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当本规范有具体规定时,尚可采用简化方法计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 第12题:

    单选题
    计算地震作用和进行结构抗震验算时,下列哪个选项的说法是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的()
    A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和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都是将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分别乘以相应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B

    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小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C

    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以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D

    对于有可能导致地震时产生严重破坏的建筑结构等部位,应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某11层住宅,采用钢框架结构,其结构质量及刚度沿高度分布基本均匀,各层层高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1.假定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1=0.22;屋面恒荷载标准值为4300kN,等效活荷载标准值为480kN,雪荷载标准值为160kN;各层楼盖处恒荷载标准值为4100kN,等效活荷载标准值为550kN。试问,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kN),与下列(  )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按《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98)底部剪力法计算。

    A. 8317
    B. 8398
    C. 8471
    D. 8499

    答案:C
    解析: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98)第4.3.4条式(4.3.4-1)计算,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FEk=α1Geq=0.22×0.8×(4300+4100×10+160×0.5+550×10×0.5)=8471kN。由此可知,C项数值最为接近。

  • 第14题:

    计算地震作用和进行结构抗震验算时,下列哪个选项的说法是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规定的?
    (A)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和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都是将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分别乘以相应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B)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小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C)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以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D)对于有可能导致地震时产生严重破坏的建筑结构等部位,应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


    答案:A
    解析:

  • 第15题:

    计算地震作用和进行结构抗震验算时,下列哪个选项的说法是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 )
    A.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和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都是将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分别乘以相应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B.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小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C.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以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D.对于有可能导致地震时产生严重破坏的建筑结构等部位,应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第5. 5. 1条,应对表5. 5. 1所列各类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

  • 第16题:

    某五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柱网尺寸9mx9m,各层层高均为4.5m,位于8度(0.3g)抗震设防地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已知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均为18000kN。
    假设,用CQC法计算,作用在各楼层的最大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和水平地震作用的各楼层剪力标准值如下表所示。试问,计算结构扭转位移比对其平面规则性进行判断时,采用的二层顶楼面的“给定水平力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300 (B)780 (C)1140 (D)1220


    答案:B
    解析:
    (B)解答:根据《抗规》第3.4.3条的条文说明,在进行结构规则性判断时,计算扭转位移比 所用的“给定水平力”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因此, 作用在二层顶的“给定水平力为:为:

  • 第17题:

    试问,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方案比较时,结构顶层附加地震作用标准值(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提示: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叫=0.144。
    (A)2430
    (B)2460
    (C)2550
    (D)2570


    答案:A
    解析:
    (A)解答: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第5.1.3条)G1=(12500+2500x0.5)kN=13750kN
    G1=(12000+2500x0.5)kN=13250kN(i=2~10)G11=10500kN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由提示知a1=0.144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2002)附录B式(B.0.1-1)得:
    FEk =a1xO.85GE=0.144xO.85x143500kN=17564.4kN 由=0.85s>1.4x0.35s=0.49s,
    由附录B表B.0.1查得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Sn=0.08T1+0.07=0.08x0.85+0.07=0.138则由附录B式(B.0.1-4)结构顶部的附加地震作用标准值为△Fn-?nFEK=0.138x17564.4kN=2424kN故选(A)。

  • 第18题:

    某四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各层结构计算高度均为6m,平面布置如图2-18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

    假定,考虑非承重墙影响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08s,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均为12.5kN/m2(按建筑面积37.5m×37.5m计算)。试问,按底部剪力法确定的多遇地震下的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作答。

    A.2000
    B.2700
    C.2900
    D.3400

    答案:C
    解析:

  • 第19题:

    某五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柱网尺寸9m×9m,各层层高均为4.5m,位于8度(0.3g)抗震设防地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已知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均为18000kN。
    1.假设,用CQC法计算,作用在各楼层的最大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i(kN)和水平地震作用的各楼层剪力标准值Vi(kN)如下表所示。试问,计算结构扭转位移比对其平面规则性进行判断时,采用的二层顶楼面的“给定水平力F2(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作用在各楼层的最大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i和水平地震作用的各楼层剪力标准值Vi

    A.300
    B.780
    C.1140
    D.1220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条文说明第3.4.3条规定,在进行结构规则性判断时,计算扭转位移比所用的“给定水平力”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因此,作用在二层顶的“给定水平力F2”为:F2=6150-5370=780kN。

  • 第20题:

    关于结构截面抗震验算以及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中分项系数的取值,下列何项所述正确?()[2008年真题]

    • A、进行截面抗震验算时,重力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2
    • B、进行截面抗震验算时,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取0.5
    • C、进行结构位移计算时,各作用分项系数均应采用1.0
    • D、进行结构位移计算时,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取1.3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计算地震作用和进行结构抗震验算时,下列哪个选项的说法是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的()

    • A、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和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都是将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分别乘以相应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 B、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小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 C、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以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 D、对于有可能导致地震时产生严重破坏的建筑结构等部位,应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

    正确答案:A

  • 第22题:

    单选题
    关于结构截面抗震验算以及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中分项系数的取值,下列何项所述正确?()[2008年真题]
    A

    进行截面抗震验算时,重力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2

    B

    进行截面抗震验算时,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取0.5

    C

    进行结构位移计算时,各作用分项系数均应采用1.0

    D

    进行结构位移计算时,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取1.3


    正确答案: B
    解析: A项,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5.4.1条,当重力荷载效应对构件承载力有利时,不应大于1.0;B项,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按表5.4.1取用;C项,根据第5.5.1条,当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时,地震作用应采用标准值,各作用分项系数均应采用1.0;D项,同C项。

  • 第23题:

    单选题
    假定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1=0.22;屋面恒荷载标准值为4300kN,等效活荷载标准值为480kN,雪荷载标准值为160kN;各层楼盖处恒荷载标准值为4100kN,等效活荷载标准值为550kN。试问,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kN)与下列(  )项数值最为接近。提示:按《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2015)底部剪力法计算。
    A

    8317

    B

    8398

    C

    8471

    D

    8499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2015)第5.4.3条式(5.4.3-1)高度,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FEk=α1Geq=0.22×0.8×(4300+4100×10+160×0.5+550×10×0.5)=8470.88kN。
    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8471,因此答案选C项。

  • 第24题:

    单选题
    采用等效侧力法计算内隔墙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时,若非结构构件功能系数γ取1.0、非结构构件类别系数η取1.0。试问,每延米内隔墙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作答。
    A

    1.2

    B

    0.8

    C

    0.6

    D

    0.3


    正确答案: 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13.2.3条规定,采用等效侧力法时,内隔墙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的计算公式为:F=γηζ1ζ2αmaxG。其中,状态系数取ζ1=1.0;位置系数,隔墙位于建筑物的顶层时取ζ2=2.0;7度抗震设防,取αmax=0.08。
    G=12×0.09×3.5×1.0=3.78kN/m。
    所以,每延米内隔墙水平地震标准值:F=1×1×1×2×0.08×3.78=0.605kN/m。
    由此可知,C项数值最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