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中写道:“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请问词中的“星星”是指什么?
第2题: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在喊谁。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这段文字中隐括了一首南宋词人蒋捷的词《虞美人·听雨》,请分析这首词与本文所抒写的情感有何联系。本文的第一句“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流露出作者作为诗人的独特表达方式,请分析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段来描述“听雨”。
第3题:
秦观的《鹊桥仙》中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请问词中的“飞星”是指什么星?
第4题:
杜甫的《贫交行》中写道“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请问诗中是引用了哪个成语?
第5题:
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中写道:“雨歇梧桐泪乍放,”请问这句词是借用了哪位词人哪首词的哪一句?
第6题:
余光中《()》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但它在表层结构上存在着模仿南宋词人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一词的痕迹。
第7题:
一剪梅
浣溪纱
虞美人
清平乐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拙政园”取自西晋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
“兰雪堂”出自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见山楼”出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听雨轩”出自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第13题:
刘禹锡《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请问是作者从巴渝一带的什么改编而来的?
第14题:
“夜阑卧听风吹雨”的下一句是什么?
第15题:
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中有一句词:“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化用了哪首词?
第16题:
写出《虞美人·听雨》(宋·蒋捷)原文及其释义。
第17题:
宋代的蒋捷,有一首《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第18题:
下面关于拙政园中建筑名称出处解读错误的是()
第19题:
观察雨景、倾听雨声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写作能力,为后续抒写雨的情怀做铺垫
“说说雨的功过”环节设计讲述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显得较为突兀,不利于学生后续体会雨情雨趣
学生通过听雨这一实践,加强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真正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讲述雨的“过”,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现象中“雨”的认识,明白自然界的“雨”所具备的审美价值
第20题: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