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崔浩,生年不详,卒于北朝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四五○年)。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人。字伯渊,小名桃简,崔宏的大儿子。因北魏道武帝看中了他的书法,就让他跟随左右,后进爵东郡公拜太常卿,累官抚军大将、左光禄大夫等。崔浩小时就喜爱文学,博览经史,并通晓天文历学,曾制定五寅元历。相传后魏《孝文皇帝吊比干墓文》是崔浩所书,其字体篆隶相杂,瘦硬峻峭。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认为书法“瘦硬莫如崔浩”,并认为唐朝以后,褚遂良、柳公权、沈传师等人的书法即来自崔浩。《北史·崔宏传》载:“崔浩,工书,人多托写《急就章》。”当时,民间经常可以见到他的隶书,人们把他的书迹看得很珍贵,并把收集到他的字,剪裁装钉起来,当作临习的范本。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问答题崔浩的书法如何?”相关问题
  • 第1题:

    问答题
    唐代女皇武则天也是一位女书法家,她的书法活动如何?

    正确答案: 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不仅有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对于书法一道,也极重视,在我国妇女书法实践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宣和书谱》说她“喜作字”。她初得晋王导十世孙方庆家藏其祖父等二十八人书迹,摹拓把玩,自此笔力益进。她所写的行书还能显示出丈夫气概。后来武则天不欲夺人之好,于是就在王方庆所献的原贴上“加宝饰锦,归还王氏”,此事深得后人称道。其书迹除《历代名画记》所载“荐福寺天后飞白题额,崇福寺武后题额”,及《宣和书谱》所载“今御府所藏《一夜诗》”外,当首推传世的行草书碑刻《周昇仙太子碑》为最负盛名。这块碑书撰于圣历二年(六九九),碑上字体笔意清婉,气势宽展,具有章草遗意,是著名唐碑之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题:

    问答题
    南宋末以工书闻名天下的书法家是谁?其书法特点如何?

    正确答案: 是张即之。他生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卒于宋理宗景定四年,(公元一一八六年——公元一二六三年)享年七十八岁。和州(今安徽和县)人。字温夫,又字樗寮。南宋末,即之以能书闻名天下。他喜欢作擘窠大字,丰碑巨刻,常见于江南。其写匾额如写小楷一样,清劲精到,行笔转折准确,骨格强硬但笔意雍容。传世书迹有《金刚经》、《杜诗断简》、《汪氏报本奄记》、《李伯嘉墓志》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3题:

    问答题
    《西厢记》中如何看待崔张故事的发展演变?

    正确答案: (1)唐代传奇元稹的《莺莺传》《会真记》)写张生和莺莺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
    (2)宋代莺莺故事广泛流传,故事的倾向性有了转变。
    (3)金代董解元《诸宫调西厢记》把崔张作为正面人物,写到他们团圆为止,倾向性彻底改变,为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奠定了基础。
    (4)王实甫《西厢记》继承《董西厢》,用杂居形式写崔张“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4题:

    问答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它在书法史上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回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书法与“美育”有什么关系?如何进行书法美育?

    正确答案: 对于书法来讲,“美育”是书法的落脚点,我们研究书法与人的审美关系,研究书法本身,最终是使书法对人们起到美育作用,为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和高尚的人类,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由于书法本身的艺术特征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其艺术形式及健康的文字内容都将在不知不觉中对人们的情思进行陶冶,从而塑造更为美好的心灵,由美而至善。美育的特点,是直接诉诸情感,是诱发而非强制、非说教。从接受者来讲,是一种创造,而非消极的接受,它是在极为浓厚、强烈的兴趣中,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接受的。书法美育要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家庭、学校、社会。家庭中,要从小给幼儿一个充满艺术气氛的环境,从家庭成员到家庭陈设,要尽量使幼儿能感到书法线条的美。在学校,则应受到正确的书法指导,目前全国小学大都开书法课,这是书法美育普及的广泛基础。从中学到大学也应提倡书法美育,并逐步引向深入。要培养书法教师,组织各种各样的书法活动。至于社会的书法美育则更为宽广,可通过展览、组织书法学习班、书法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社会美育。组织者要为人们提供高水平的作品,而不必迁就一般水准。书法艺术家有义务为提高民族的审美情操做出自己的贡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钟繇的书法成绩及其正在书法史上的职位地方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着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正在点画的奇妙改变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味高古,意态茂盛,后代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正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职位地方,他正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究,差别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正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代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闻说书法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的徐浩也有书论留下,很想知道他谈了些什么?

    正确答案: 徐浩的书法论著名为《论书》,《宣和书谱》说徐浩曾经写过《法书论》一篇,为时楷模,指的就是这篇。
    《论书》的核心谈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书法的骨、气、肉、力,他说:“夫鹰隼乏彩,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翚翟备色,而翱翔百步,肉丰而力沉也。若藻耀而高翔,书之凤凰矣。”通过形象比喻,从而对书法提出了骨劲、气猛、肉丰、力沉的形象要求,并认为如果再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加上“藻耀”和“高翔”的话,那就可以称之为书法中的“凤凰”了。二是书法中一些有关骨肉、疏密、大小的问题,原文说:“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字不欲疏,亦不欲密,亦不欲大,亦不欲小。小长令大,大蹙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斯其天经矣。笔不欲捷,亦不欲徐,亦不欲平,亦不欲侧。侧竖令平,平峻使侧,捷则须安,徐则须利,如此则其大较矣。”认为初学应当先立筋骨和用笔藏锋,这自然是对的,但对书法结体的疏密、大小、用笔的捷徐、平侧提出了绝对平均的原则,则不能不说是谬种流传,对书法艺术的一种屈解。但如果从另一方面来看,把字写得四平八稳,有利于干禄,则又为馆阁体书法的理论开了先河,然而无论如何,从艺术角度来说,这种理论的提出,是不能不使人感到茫然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柳公权的书法渊源如何?后人对他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柳公权书法,当以楷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和行书《兰亭诗》、《蒙诏帖》等为最著名。从这些字迹及有关记载看,可知他的书法以王羲之为入手起步,后又广泛涉猎隋唐诸名家的作品,然后融会贯通,酝酿变化,最后自出新意,卓然成一大家。宋范仲淹《诔石曼卿文》称“延年之笔,颜筋柳骨”,从此,“颜筋柳骨”的美誉,便不胫而走遍天下。不过后来对于柳书的评价,也和其他诸家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明代的董其昌把他捧得很高,认为:“柳尚书极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画目相似,所以神奇化腐朽,故离之耳,凡人学书,以姿态取媚,鲜能解此。余于虞世南、褚、颜、欧、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米芾《海岳名言》却说:“柳公权师欧阳洵,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扎之祖”,笔法“澌灭尽矣”,将其贬得一无是处,则未免立论偏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郑文焯的书法艺术如何?

    正确答案: 郑文焯(公元一八五六——一九一八年)。山东高密人。字叔问,又字俊臣,号小坡,别号瘦碧,晚年自称大鹤山人。其族为书香世家。本人又聪颖卓立,通医道,晓音律,尤精文字学,并酷爱金石书画成癖。他收藏了大量金石碑版和名家字画。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大鹤山人词章、画笔、医学绝艺冠时,惟寡知其书法,今观其自钞诗稿,遒逸深古,妙美冲和,奄有北碑之长,取其高浑而去其犷野,盖自《张猛龙碑阴》入,而兼取《李仲璇》、《敬使君》、《贾思伯》、《龙藏寺》,以及《瘗鹤铭》,凡圆笔者,皆采撷其精华。故得碑意之厚,而无凝滞之迹。”他还认为:郑文焯写北碑是以汉隶和魏碑为体势,以帖学、墨迹求气韵,这种南北融合的写法是近来少有能达到的。并赞赏他的书法是“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马宗霍《霎岳楼笔谈》也评论说:“大鹤山人书,结体纯取南帖,而波磔骏发,复兼有北碑之妙,翩翩奕奕,气味直列六朝。简札诗稿,脱手弹丸,对之殊有俊风。余尝藏山人金石拓片题跋墨迹,笔法细如游丝。清丽芊眠,尤为绝品。”
    郑在书法理论上亦有丰著传世,如《汉魏六朝书体考》、《书隶辩》、《大鹤山房谈碑记》、《寰宇访碑录续补遗》等,都是颇有见地的研究书法的论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德州有成就的史学家很多,其中不包括()。
    A

    华峤

    B

    崔浩

    C

    崔鸿

    D

    杨雄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北魏太武帝在道士____和司徒崔浩的鼓动下,制造了史无前例的灭佛惨案,结果崔浩和太武帝均遭惨杀。

    正确答案: 寇谦之
    解析: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438)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他还听信司徒崔浩和道士寇谦之,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史称“太武法难”。

  • 第13题:

    问答题
    徐浩的书法生涯怎样,人们为什么称赞他的书法为“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他有何书论书作传世?

    正确答案: 徐浩(公元七○三——七八二年)。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年青时以精通经义考取明经。擅长书法,辞章典雅,八十岁时去世,赠官太子少师。
    徐浩的父亲洛州刺史徐峤当时是很有名望的书法家。徐浩两儿子徐璹、徐岘,也都善于书法。徐浩一家书法三代相承,他书法学自父亲而超过父亲,曾经写过一架四十二幅的屏风,八种书体都具备,题词大半是《文选》中的五言诗,其中“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十字,有的用草体,有的作隶书,尤其精妙。唐代擅长正、行两体的书家比比皆是,但兼精隶书的却寥若晨星,除了欧阳询、褚遂良之外,就可算是徐浩了。他的书法笔画两端用力,结构结实稳当,转笔驻笔之处竭尽全力,倔强执拗地将笔力收紧,丝毫也不放松,在整体上呈现出蓄势怒张的意态,所以当时人描绘他的书法像“怒猊抉石,渴骥奔泉”。
    在书论上,他著有《论书》一篇,文中用飞禽来比喻书法,说老鹰没有彩色的羽毛而飞得高远,因为骨劲气猛;野鸡羽毛美艳而只能飞行百步,因为肉肥力沉;如能羽毛漂亮而又飞得高远,那就是书法中的风凰了。作品有《大证禅师碑》、《张庭珪墓志》、《高阳观圣德感应碑》、《金刚经》等,以《不空和尚碑》最著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4题:

    问答题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笔法?

    正确答案: 1.看运笔的速度:运笔的速度有缓有急
    2.看运笔的力度:运笔的力度有起有伏
    3.看运笔的形态:运笔的形态主要指运笔的藏锋,露锋和方笑,圆笔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问答题
    邯郸淳的书法如何?

    正确答案: 邯郸淳,三国时期魏国颍川(今河南禹县一带)人,一名竺,字子叔或子淑。博学多才,精于古文,韦诞曾从其学书。晋卫恒《四体书势》说:“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后魏江式《论书表》记载:邯郸淳曾建《三字石经》于汉碑之西,并认为《三字石经》的字“三体复宣”,意思是三种字体都很好。他的字应规入矩,方圆兼备,故大篆、小篆、八分、隶书都很精到。被张怀灌列入妙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沈荃的书法活动如何?

    正确答案: 沈荃是清初颇为康熙皇帝赏识的书法家。他在做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时,清圣祖康熙帝曾专门召他进殿,并赐坐,与其谈论古今书法。因此凡是御制碑版或殿庭的屏障、御座、箴,多命沈荃书写。有时康熙自己写了大字,则命沈荃在其后做题记。
    有一次,他在康熙皇帝面前临写米芾字帖时,康熙见他的笔秃了。就专门取凤管好笔一支,并在嘴里吮好笔毫,递给沈荃。每逢沈荃侍奉康熙写字时,他常常当场指明其用笔、结体的缺点,并分析产生这些毛病的原因。因此康熙曾常常赐给他名贵的笔、墨、衣物、食品等,对其敬重之意,可见一斑。当时,无论市井平民、王公贵胄、或僧或道,无不以争得他的一帧书法为荣。
    有人说他是“继董其昌之后最得朝廷敬重的一个人”。也有人将其与明朝的沈度、沈粲并称为三沈。《江南通志》说:“荃学行淳洁,书法尤推独步!”沈荃,江苏华亭(今上海华亭县)人。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生于明熹宗天启四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二四——一六八四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日本书法概况如何?

    正确答案: 日本书法,亦称“书道”,是在中国汉字传入日本之后产生的。经过一千多年的演进变化,渐渐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日本书道。在醍醐天皇时代(公元八九八——九三○年),书法家小野道风根据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草书的读音和形态的基本特点,加以简省整理,创立了假名书法,突出了日本书道的独特风貌。但至今仍有二千三百个汉字和假名并用于日本文字和书法。日本书道自假名书法创立后,始终与汉字书法并行于世,流传至今。
    中国汉字何时传入日本,至今尚未定论。但据已见到的出土文物和历史记载,公元前就有日本使者到达中国。西汉末,中日交往频繁。建武中元二年(公元五十七年),汉光武帝刘秀曾“赐以印绶”。在日本亦发现刻着“汉倭奴国王”的汉印相证。据日本史书《古事记》中卷和《日本书记》第十卷记载,西晋太康年间(公元二五八年),百济(朝鲜古国)博士王仁使日,带去了用汉字书写的《论语》和《千字文》。由日本出土的“江田船山古坟大刁铭”和“隅田八蟠人物画像镜铭”可证,日本人在公元四百年左右,已开始广泛使用汉字。公元五三八年前后,佛教传入日本,为寺院装饰和抄写经文,书法也相应盛行。
    日本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盛德太子,四十一岁时写的佛教教义《法华义疏》,功力极好。恰似中国当时的北魏书风,字形扁平,楷书中略带隶意,疏朗跌宕,劲秀而富于变化。由于当时中日使者往返频仍,使日本的书道同当时日本的其他文化一样,出现了一个飞跃发展时期。公元七五四年唐高僧鉴真东渡,带去了王右军真迹行书一帖及小王真迹行书三帖。书圣王羲之之名遂遍东瀛,至今其风郁郁,盛传不衰。日本平安时代,由于受唐朝书风影响,出现了号称“三笔”的三位大书法家,即最澄、空海、橘逸势。其中空海篆、隶、楷、行,无所不能,是嵯峨天皇的老师,人称其为“五笔和尚”。也有把嵯峨天皇列为“三笔”之一。平安中期,可与空海齐名的大书法家,创造了日本式的书法,即假名书法。不管汉字或假名,大部分书法都呈现出一种柔软、丰润、蕴籍的和美之风,即“和式”书风。当时还流行汉字和假名混合使用的书法,既容易表达思想感情,又容易看得懂,加之其柔美之姿,尤为女性所喜爱。平安后期,著名书法家滕原伊房,开始把假名和一些复杂的汉字混合书写,并注入一种阳刚之美。后来我国宋、元、明、清的许多名家书法作品传入日本,使日本的书风也进入了丰富多彩的变化时期,并产生了“有力、美观、豪爽”的“桃山样式”书风。
    在现代日本,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原因,促进了日本书道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建立了广泛的书道组织。当前居于日本诸书派主导位置的是汉字书法家。这一批书家中,总体都是以写汉字各种书体为主,追求或诡奥古拙、或简远静谧、或风挈狂涛、或连绵变化的意趣风神,其代表书家有西川宁、青山杉雨、小坂奇石、村上三岛、今井凌雪等。在竞相趋新的日本书坛中,还有纯守汉唐古法的古典派,其代表人物是学书院院长柳田泰云。另外一派是假名书法,实际是日本的真正国书。它广泛的流行于日本各阶层。其特点是
    全用假名书写,用纸考究,装饰精美,空白处很大,形成了日本书法民族化的一大特色。因为这种书体高雅优美,尤为日本的妇女所喜爱。日本女书家大石隆子的假名书法,行笔节奏自然,如涓涓清流,观之沁人心肺。男子假名书家比野五凤,用笔沉静爽朗。另一假名书家安东圣空用笔连绵呼应,注重简洁幽淡。
    现代日本,还兴起了“现代诗文派”、“前卫派’、“少字派”等书法流派。“现代诗文派”书法,在提倡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也能读懂其文字,因此,颇受日本广大群众的喜爱。其倡导和力行者是饭岛春敬和金子欧亭。“少字派”书法的倡导者是手岛右卿。这类书法,多则三两个字,少则一字,或浓或淡,或清静透骨,或气势宏逸,独具一格,拥有很多观众。
    日本书法中的“前卫派”,始于明治维新以后。一八八○年,中国著名学者、大书法家杨守敬东渡日本,将中国的碑学观点传入日本,在日本开崇尚碑学之风,其弟子比田井天耒,在多变的碑学和明治维新以后西欧新学的影响下,开始追求现代派书风。而后,经比田井天耒的儿子比田井南谷和宇野雪村的倡导推动,形成了前卫派书法。前卫派的主张,是抛弃书法的原有字形结构和点画组合,提倡非文字性的书法,追求书法的某些图画性,与欧洲的抽象派有相通之处,故亦可称之谓抽象派书法。这一派,一方面苦心研究中国的金石碑帖,另一方面,又从西欧的近代艺术中寻求刺激、扩大视野,从而出现了新奇怪谲,独树一帜的书体。对这些书体亦有称之谓“墨象派”的。但就目前来看,这种书体的书写者和欣赏者的影响,仍不及传统的汉字派影响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