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请介绍晚清以来的主要篆刻家。”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介绍现代和近代的主要篆刻家。


    正确答案: (1)王大炘
    王大炘(?——1924)字灌山,亦作冠山,号冰铁,别署巏山民、南齐石室、食苦斋、冰铁戡,江苏吴县人。二十多岁后移居上海,以行医为业。特别癖好金石之学,得吴昌硕指授,对古玺印、封泥、钟鼎、镜铭、砖瓦、汉魏石刻文字以及皖浙两派都有深湛的研究。其作品出入皖、浙两派间,变化甚多,尤其得吴让之、吴昌硕两家的精华。刻印速度较快,善对客奏刀,边闲谈边作印,一时名流都纷纷求刻。其作品深得艺坛赞许,与吴昌硕(苦铁)、钱瘦铁并称“江南三铁”。其著作有《斋吉金考释》五卷、《金石文字综》一百零五卷、《缪篆分韵补》五卷、《印话》二卷、《冰铁戡印印》五册、《王冰铁印存》二册及《石鼓文丛释》、《说玺》等。
    (2)齐璜
    齐璜(1863——1957)因出生在湖南湘潭的白石庄,所以取字白石,号濒生、阿芝,还有许多别号,如白石山人、杏子坞老民、三百石印富翁、寄萍堂主人、老萍、借山吟馆主者,又因年轻时当过木工,还有别号木人、木居士等。白石是劳动人民出身的艺术家,从小家贫,他当过牧童、木工、雕花匠,曾以画像为业,二十七岁时结识了当地的一些文人、画师,才开始研习诗文,正式学画。三十多岁时才正式研究刻印。“印见丁黄始入门”。他看到了浙派丁敬、黄易的印谱十分钦佩,通过十年的苦学,篆刻方面才获得了显著的成就,因此他有“姓名人识鬓如丝”的诗句。四十岁后,白石曾五次游历名山大川画了很多山水画稿。由于军阀混战,五十岁以后避难至北京,六十岁后定居北京,以书画篆刻为生。好友陈师曾、徐悲鸿在画理上给他的影响很大。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白石老人创作了大量的书画篆刻作品。白石的一生,是艺术创造的一生。他的画继承了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兼有民间艺术的纯朴和文人画洗练的笔墨,构图新颖,扩大了前人取材的范围,作画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书法上综合了《麓山寺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爨宝子碑》和金农、吴昌硕等家之长,无论篆书、楷书都有一种结体峻整、笔势刚健古拙的特点,行书也挥洒自如,奔放奇纵。白石的诗作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题材信手拈来,有时又充满了诙谐幽默的情趣。在白石擅长的各项艺术中,他自己的评价是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白石的刻印初以浙派入手,后师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等,又学《天发神谶碑》改变了他的刀法,学《三公山碑》改变了他的篆法,又把秦权量章法舒展、气势纵横的意趣融入印中,汉代将军印斜欹跌宕,乱头粗服,直往直来的作风也对他启发很大。他刻印最反对“摹、作、削、蚀”,而在章法上重视疏密的安排,整个作品具有一种气雄力厚、痛快淋漓的独特风格,开辟了篆刻艺术的新境界。他的作品国内外印行很多,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齐白石画集》、《白石印存》、《白石老人自述》等。
    (3)丁尚庚
    丁尚庚(1865——1935)字二仲,号潞河,后以字行,别署十七树梅花馆主人。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通州(今江苏南通)。少年时居北京,以画鼻烟壶谋生。后定居南京。曾在前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金石学,曾有他人为之编集的《宾园藏印》二册,《熙园集印》八册出版。
    丁二仲幼年即好篆刻,每日在砖上摹古印数方。中年起留意古铜器凿款,摹古玺时常参以《散氏盘》、《毛公鼎》法,篆刻取法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诸家。以切刀法仿汉印,也常结合大篆书体治印,破碎一任自然,不事修饰,印坛对其毁誉不一。所作印有秦汉遗韵,有时也不拘成法,朱文当白文刻,白文当朱文刻,以求印章上的创新。邓散木评丁二仲的印说:“近代篆刻家除吴缶老(昌硕)、泥道人(赵古泥)而外,我最佩服的有两人,一个是通州丁尚庚二仲,一个是湘潭齐璜白石”,并认为丁二仲与齐白石是“一时瑜亮,各有千秋”。
    (4)易憙
    易憙(1873——1941)字季复,号大厂(庵),原名廷熹、孺,别署孺斋、念翁、肿翁、外斋、屯老、大厂居士、大岸居士等。广东鹤山县人,早年肄业于广雅书院,又东渡日本留学,后居北京,辛亥革命后长期居住上海,曾在暨南大学、国立音专任教。在音乐、诗文、书画、篆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著有《双清池馆集》、《大厂词稿》、《大厂画集》、《玦亭印谱》、《孺斋印存》等。篆刻初学黄士陵,后专师古玺,以六朝造像法刻边款,别具情趣。
    (5)赵时棡
    赵时棡(1874——1945)初字献忱,号纫苌,后号叔孺,别署蠖斋、娱予室等。因珍藏有汉延熹、魏景耀二弩机而自号二弩老人。寓上海时滨河而居,早晚时闻舢船摇橹之声,因名书斋为“橹声室”,又因宝爱南朝佛像题名,又以“南碧龛”名其室。浙江鄞县人。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他书画篆刻无一不精,好收藏,有商周秦汉铜器数百件,其中以“叔氏宝林钟”、“师虎簋盖”、“虢叔簠,、“中王父敦盖”、“魏景初元年帐铜构”等为精品,所画花鸟草虫名重一时,尤擅画马,传说十岁就能当众挥毫画马,书法工四体书,受赵孟頫、赵之谦影响颇深。
    他的篆刻影响最大,初学浙派,后学邓石如、赵之谦,取法秦汉玺印又兼及宋元圆朱文,仿汉印之作秀雅中见雄劲朴茂,刻圆朱文章法匀整,刀法流畅,全无板滞疲软之病。当时的书画家和收藏家都以得到他的印章为乐事。现代著名篆刻家叶潞渊、陈巨来都为赵氏的高足。赵氏的著作有《汉印分韵补》、《二弩精舍印谱》、《赵叔孺画册》。
    (6)赵子云
    赵子云(1874——1956)名起,字云壑,号铁汉、老壑、壑道人、壑山樵子、云壑子,晚年号半秃壑,半秃樵人、泉梅老人。江苏苏州人,从小爱好书画,曾从秦子卿、李农如、任立凡诸家学艺,三十岁以后受教于吴昌硕,绘画以花卉、山水为长,取法青藤、石涛、石谿、八大以及吴昌硕,取其神髓而不袭其貌。吴昌硕评他的画说:“子云作画信笔疾书,如素师作草,如公孙大娘舞剑器,一本性情不有修饰。”工四体书,楷学颜柳;行学米芾、王铎;草学怀素、祝允明;隶学《张迁》、郑簠;篆书得力于《石鼓》、《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篆刻宗法吴昌硕,又力追秦汉,古朴渊雅。其书画篆刻之名于中年起即闻名于海内外。
    (7)赵石
    赵石(1874——1933)字石农,号古泥,自号泥道人,江苏常熟人,出身清寒,从小酷爱书法、篆刻。每天夜半即临池苦练。在一家药铺当学徒时,苦于无人指点不能深入研究,而正巧被吴昌硕所发现。昌硕先生
    由于自己也是穷苦人出身,对贫苦的青年人学艺最能同情又乐以掖助。当见到赵石的篆刻作品,觉得他颇有才气,不仅授以刻印要诀,还把他介绍到收藏金石书画十分丰富的老友沈石友家中去学艺。在沈家住了几年,见识既广,艺术上进步极大。经过长时期的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一位知名的篆刻家。他的篆刻变吴昌硕圆笔为方笔,以奔放苍浑见胜,作品数量也多。沈石友喜藏砚石,砚铭多请老友吴昌硕落笔,均由赵石精心镌刻,拓为《沈氏砚林》四卷,艺林视为珍品。书法以颜体见长,苍老朴厚,与同里翁同龢晚年所书,难分轩轻。著作有《赵古泥印存》、《泥道人印存》及《泥道人诗草》等。
    (8)童大年
    童大年(1875——1955)原名皓,字心安,又字醒盦,亦作心庵、恂谙,号性涵、惺堪、心龛。父字松君,因其排行第五,又号金鳌十二峰松下第五童子。崇明(今上海市崇明县)人。西泠印社社员。抗日战争后,移居上海沪西。书画篆刻均能。精研六书,能作四体书,画以花卉为主,秀逸有致。篆刻以汉为宗,兼及浙邓各派,喜用大篆入印。其作品有《依古庐篆痕》、《童子雕篆》等。
    (9)陈衡恪
    陈衡恪(1876——1923)原名衡,字师曾,号槐堂,别署朽道人、朽者、唐石簃、染仓室等。江西义宁(今江西修水)人。为近代著名诗人陈三立(散原)之长子。是吴昌硕的得意弟子,与齐白石的交谊很深,在艺术上互相影响,齐白石曾有“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的诗句。留学日本时,与鲁迅同在弘文学院学习。归国后,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编审,北京高级师范、北京美专教授。与鲁迅同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职时,由于对金石文物有共同的爱好,公余常一起到琉璃厂搜集各种碑刻拓片等,后来鲁迅将搜集到的两汉和六朝碑版、砖文、画像等拓本数百种,编成《侯堂专文杂集》。之后,他们也常互赠金石拓片。陈衡恪还为鲁迅刻印数方,鲁迅翻译《域外小说集》时,封面上的五个篆字书名即是陈衡恪手笔。
    陈衡恪在诗文、书画、篆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篆刻虽取法吴昌硕(因昌硕亦名仓石,故取书斋名为“染仓室”),但他只学其神而不袭其貌,他以冲刀刻印,生辣而含蓄,章法疏密有致而时有巧思。无论金石书画,都显示其非凡的才气。一九二二年因奔母丧,而得病,次年不治而殁。他中年夭逝,否则在艺术上定会有更大的成就。著有《槐堂集》、《不巧集》、《染仓室印存》六卷。
    (10)丁辅之
    丁辅之(1879——1949)原名丁仁,字辅之,号鹤庐,杭州“八千卷楼”丁氏之后人。精鉴别,富收藏,能书善画,亦工篆刻。对甲骨文极有研究,喜书写甲骨文集联。一九○四年与叶品三、王福厂、吴石潜四人联名发起组织以“保存金石、研究印术”为宗旨的“西泠印社”。公推金石书画家吴昌硕为社长。毕生以极大的精力、财力收集珍藏西泠八家的印章作品。尽管印章昂贵,每闻有出让者,必亲临该处,以家中珍藏的古董字画交换,甚至变卖家中财物去购取,然后编选成谱,有《西泠八家印存》行世。还参加了大型丛书《四部备要》的出版工作。他的篆刻用刀劲健,布局安详,得浙派之趣。

  • 第2题:

    五四知识分子之所以讨论“文明”问题,乃是与他们对于晚清以来富强梦的反思有着紧密联系。


    正确答案:正确

  • 第3题:

    陈独秀认为伦理的觉悟,乃是晚清以来中国继学习西方科学和制度后的“最后之觉悟”。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请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法制工作的发展历程。《新闻法》是否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所必需的?为什么?


    正确答案: 80年代初,我国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新闻法》,曾经起草过多种供立法部门参考的《新闻法》草稿。但立法机关非常谨慎,随经过多次讨论,但是目前尚未定稿。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新闻出版事业2000-2010年发展规划》,建立《新闻法》、《出版法》和《著作权法》为主题的新闻出版法律体系预计要到2010年才能实现。尽管《新闻法》经历二十多年的曲折尚未面世,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必然影响新闻传播活动,使新闻传播领域的法制建设逐步发展。新闻事业的管理最终应该走上法制化轨道。
    “新闻立法是现代法治观念的产物,新闻工作者利用新闻媒介,对政府的违法失职行为、国家公职人员的贪污腐败行为、社会上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公开的曝光,既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又维护了国家法律的尊严,置政府于阳光之下,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保障。新闻立法是完善新闻监督的基础。新闻立法的目的不仅仅限于保障新闻自由,它还有限制滥用新闻自由的功能,而且这一功能与其保障新闻自由的功能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新闻活动对社会无害,新闻自由才有价值。即使是极端崇尚新闻自由的美国新闻工作者,也非常强调自由与责任的相伴性。从我国的新闻工作实践来看,
    一方面,记者和人民群众利用新闻手段发表意见、开展批评的权利很多时候得不到保障;
    另一方面,新闻侵权现象也大量发生。保护新闻自由和限制滥用新闻自由都是现实对法律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新闻立法必须提速。新闻立法是新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对于推进政治文明意义重大。新闻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是对社会既定利益关系的调整,其难度不言而喻。对待新闻立法,我们也应该像对待其他部门立法一样,抱着慎重、积极而宽容的态度。不能奢望有了一部新闻法,新闻自由就有了彻底的保障。新闻自由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存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过程总是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密切联系着的,以保障新闻自由为宗旨的新闻立法也必然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条件下,新闻在法治之下比在人治之下总有较多的自由。”

  • 第5题:

    晚清书画篆刻家()“茶梦轩”一印,边款中寥寥三十字,却是一篇对“茶”字字源的考证美文。

    • A、吴昌硕
    • B、陆原
    • C、杨维桢
    • D、赵之谦

    正确答案:D

  • 第6题:

    康有为的书学思想对晚清以来的书法有何影响?并指出其负面效应。


    正确答案:康有为的书学思想中一些过于偏激的思想,如将阮元、包世臣的扬碑抑帖发展为尊碑贬帖,甚至卑唐。在政治变革思想的指导下,对帖学一派竭力贬斥也对唐碑加以批判,他的偏激思想存在着一些局限和失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他自己在晚年也感到碑派开通不足,并认为千百年来未有集碑帖大成者。

  • 第7题:

    请简述晚清小说艺术新变的原因。


    正确答案:译外小说影响和中国两类语体——文言和白话小说相互影响吸收。没有译外小说的新鲜启迪和刺激,白话小说就不可能从传统的说书模式中解脱出来,也就无法实现对文言小说技巧的吸收。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变革的动力固然来自社会和文学自身的需要,又必须以文化开放和交流作为前提和条件。

  • 第8题:

    请简要介绍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以及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1.格式塔心理学是在德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派别。其创始人有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柯勒(Wolfgang Kőhler,1887-1967)和科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格式塔心理学和行为主义都靠批判传统心理学(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起家,但在一系列问题上,两派又有截然不同之处。
    2.格式塔(Gestalt)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它代表了这个学派的基本主张和宗旨。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这是和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大相径庭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譬如,一首乐曲包含许多音符,但它不是各个音符的简单结合,因为一些相同的音符可以组成不同的乐曲,甚至可能成为噪音。因此,分析个别音符的性质,并不能了解整个乐曲的特点。格式塔心理学很重视心理学实验。他们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资料至今仍是心理学的重要财富。

  • 第9题:

    问答题
    请介绍几种主要印石的有关知识。

    正确答案: (1)青田石
    在矿物学上是一种含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铁等多种成分的硅酸盐矿物,属于叶腊石科。由于各种成分含量的不同,形成的石纹、色彩也不同,有青、红、黄、紫、黑、淡红、淡黄、淡紫、黑青等。产于浙江省青田县城南郊二十余里的山口至方山一带,方山一带所出石料较名贵,近年在邻近各县也发现新石源。青田石章之佳者,通体无杂质,在灯光映照下,晶莹透明,称为灯光冻石。还有一种色白如鱼脑的称鱼脑冻。其它名称很多,如五彩冻、夹板冻、红木冻、桃花红、石榴红、老虎花、墨青花等,最为名贵的是封门青。青田石质地细腻,便于雕凿,采作石雕、石章的历史悠久,在明代已有“价重于玉”的记载。一九一五年青田石雕、石章参加巴拿马赛会荣获金质奖,从此,青田石便名扬天下。目前青田县有好几个石雕厂,数千名工人从事石雕和石章生产,供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2)寿山石
    产于福建福州郊区下寮公社寿山大队一带。寿山石被采用作雕刻材料,据记载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也是属于叶腊石科的一种矿石,一般按生产地区而分为田坑、水坑、山坑,以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田坑石最为稀罕,简称“田石”,是藏于寿山山溪两旁水田底层,古砂层中的零散石块,一般是独块石,往往由石农翻田搜掘时偶而得之。这种石块长期在溪水中浸润洗刷,倍加莹澈,石质逐渐变色,呈黄色的叫田黄,呈白色的叫田白,田黄、田白合于一石名金银地。田黄的价值数倍于黄金,就是因为其产量极少之故。在寿山中坂溪管屋附近,因地势骤平,加之溪水转弯,故这一地区水底积石较丰富。水坑石简称“坑石”,产在寿山溪坑头支流的发源地矿洞中,其石质多呈透明或半透明状,富有光泽,这种凝腻透明如结冻的石质,就是所谓“冻”,这里多产各类“晶”、“冻”。如鱼脑冻,水晶冻、鳝草冻、牛角冻、天兰冻、桃花冻、玛瑙冻等。山坑一般指寿山乡四周的腊石矿,矿区主要分寿山和月洋两个,因产地不同,石质亦有不同,所以,山坑的名目也特别多。
    (3)昌化石
    产于浙江昌化,昌化石中分水坑和旱坑两大类,因水坑质地细腻故较名贵。优劣之别一看质地,二看含“血”。昌化中的鸡血石,与寿山中的田黄、青田之灯光,为我国印章中之三大名品。水坑中石质以白如玉又半透明的羊脂冻为最佳,顺次为乌冻、黄冻、灰冻、牛角冻等。石中含红色成分俗称“鸡血”,以鲜红为贵,含血多少,又分全红、四面红、对面红、单面红、顶脚红、局部红等。如果一方石章是羊脂冻地而又含全红或四面红,其价值要超过田黄,成为罕见的印石珍品。昌化石中凡旱坑所产,石质不但枯燥质硬,而且石中多砂钉,这种砂钉刀不能入,为篆刻家所不取。
    (4)莆田石
    产于福建莆田,质地中有一种类似碎瓷的冰裂,石质坚韧。
    (5)煤精石
    产于陕西,黑色有光泽,份量较轻,产量不多。
    (6)大松石
    产于浙江宁波之大松,真品大松石上面有自然的如洒墨之黑斑,质地坚硬,有些商人烧斑伪造的就不足取。
    (7)楚石
    产于湖南、广东一带。暗黑色,如退了光的黑漆,由于质地较松软,故作为初学篆刻练习还可以。当年齐白石挑了一担石头回去制成印材学刻,取的就是这种楚石。
    (8)莱石
    产于山东莱州,颜色也很好看,碧绿如玉,但由于质地松脆,也只能作习刻用。
    (9)其它
    其它还有宝花石、大田石、朝鲜石、阴洞石、辽石、延平石、古田石、绿松石、广石、房山石、丰润石、湖广石等,各地均有一些出产。近来各地新矿时有发展,内蒙一带矿源充沛,虽然不如青田、寿山、昌化等名贵,但作为学习篆刻,只要能受刀而不伤刃,何妨就地取材,节约办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请介绍现代和近代的主要篆刻家。

    正确答案: (1)王大炘
    王大炘(?——1924)字灌山,亦作冠山,号冰铁,别署巏山民、南齐石室、食苦斋、冰铁戡,江苏吴县人。二十多岁后移居上海,以行医为业。特别癖好金石之学,得吴昌硕指授,对古玺印、封泥、钟鼎、镜铭、砖瓦、汉魏石刻文字以及皖浙两派都有深湛的研究。其作品出入皖、浙两派间,变化甚多,尤其得吴让之、吴昌硕两家的精华。刻印速度较快,善对客奏刀,边闲谈边作印,一时名流都纷纷求刻。其作品深得艺坛赞许,与吴昌硕(苦铁)、钱瘦铁并称“江南三铁”。其著作有《斋吉金考释》五卷、《金石文字综》一百零五卷、《缪篆分韵补》五卷、《印话》二卷、《冰铁戡印印》五册、《王冰铁印存》二册及《石鼓文丛释》、《说玺》等。
    (2)齐璜
    齐璜(1863——1957)因出生在湖南湘潭的白石庄,所以取字白石,号濒生、阿芝,还有许多别号,如白石山人、杏子坞老民、三百石印富翁、寄萍堂主人、老萍、借山吟馆主者,又因年轻时当过木工,还有别号木人、木居士等。白石是劳动人民出身的艺术家,从小家贫,他当过牧童、木工、雕花匠,曾以画像为业,二十七岁时结识了当地的一些文人、画师,才开始研习诗文,正式学画。三十多岁时才正式研究刻印。“印见丁黄始入门”。他看到了浙派丁敬、黄易的印谱十分钦佩,通过十年的苦学,篆刻方面才获得了显著的成就,因此他有“姓名人识鬓如丝”的诗句。四十岁后,白石曾五次游历名山大川画了很多山水画稿。由于军阀混战,五十岁以后避难至北京,六十岁后定居北京,以书画篆刻为生。好友陈师曾、徐悲鸿在画理上给他的影响很大。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白石老人创作了大量的书画篆刻作品。白石的一生,是艺术创造的一生。他的画继承了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兼有民间艺术的纯朴和文人画洗练的笔墨,构图新颖,扩大了前人取材的范围,作画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书法上综合了《麓山寺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爨宝子碑》和金农、吴昌硕等家之长,无论篆书、楷书都有一种结体峻整、笔势刚健古拙的特点,行书也挥洒自如,奔放奇纵。白石的诗作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题材信手拈来,有时又充满了诙谐幽默的情趣。在白石擅长的各项艺术中,他自己的评价是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白石的刻印初以浙派入手,后师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等,又学《天发神谶碑》改变了他的刀法,学《三公山碑》改变了他的篆法,又把秦权量章法舒展、气势纵横的意趣融入印中,汉代将军印斜欹跌宕,乱头粗服,直往直来的作风也对他启发很大。他刻印最反对“摹、作、削、蚀”,而在章法上重视疏密的安排,整个作品具有一种气雄力厚、痛快淋漓的独特风格,开辟了篆刻艺术的新境界。他的作品国内外印行很多,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齐白石画集》、《白石印存》、《白石老人自述》等。
    (3)丁尚庚
    丁尚庚(1865——1935)字二仲,号潞河,后以字行,别署十七树梅花馆主人。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通州(今江苏南通)。少年时居北京,以画鼻烟壶谋生。后定居南京。曾在前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金石学,曾有他人为之编集的《宾园藏印》二册,《熙园集印》八册出版。
    丁二仲幼年即好篆刻,每日在砖上摹古印数方。中年起留意古铜器凿款,摹古玺时常参以《散氏盘》、《毛公鼎》法,篆刻取法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诸家。以切刀法仿汉印,也常结合大篆书体治印,破碎一任自然,不事修饰,印坛对其毁誉不一。所作印有秦汉遗韵,有时也不拘成法,朱文当白文刻,白文当朱文刻,以求印章上的创新。邓散木评丁二仲的印说:“近代篆刻家除吴缶老(昌硕)、泥道人(赵古泥)而外,我最佩服的有两人,一个是通州丁尚庚二仲,一个是湘潭齐璜白石”,并认为丁二仲与齐白石是“一时瑜亮,各有千秋”。
    (4)易憙
    易憙(1873——1941)字季复,号大厂(庵),原名廷熹、孺,别署孺斋、念翁、肿翁、外斋、屯老、大厂居士、大岸居士等。广东鹤山县人,早年肄业于广雅书院,又东渡日本留学,后居北京,辛亥革命后长期居住上海,曾在暨南大学、国立音专任教。在音乐、诗文、书画、篆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著有《双清池馆集》、《大厂词稿》、《大厂画集》、《玦亭印谱》、《孺斋印存》等。篆刻初学黄士陵,后专师古玺,以六朝造像法刻边款,别具情趣。
    (5)赵时棡
    赵时棡(1874——1945)初字献忱,号纫苌,后号叔孺,别署蠖斋、娱予室等。因珍藏有汉延熹、魏景耀二弩机而自号二弩老人。寓上海时滨河而居,早晚时闻舢船摇橹之声,因名书斋为“橹声室”,又因宝爱南朝佛像题名,又以“南碧龛”名其室。浙江鄞县人。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他书画篆刻无一不精,好收藏,有商周秦汉铜器数百件,其中以“叔氏宝林钟”、“师虎簋盖”、“虢叔簠,、“中王父敦盖”、“魏景初元年帐铜构”等为精品,所画花鸟草虫名重一时,尤擅画马,传说十岁就能当众挥毫画马,书法工四体书,受赵孟頫、赵之谦影响颇深。
    他的篆刻影响最大,初学浙派,后学邓石如、赵之谦,取法秦汉玺印又兼及宋元圆朱文,仿汉印之作秀雅中见雄劲朴茂,刻圆朱文章法匀整,刀法流畅,全无板滞疲软之病。当时的书画家和收藏家都以得到他的印章为乐事。现代著名篆刻家叶潞渊、陈巨来都为赵氏的高足。赵氏的著作有《汉印分韵补》、《二弩精舍印谱》、《赵叔孺画册》。
    (6)赵子云
    赵子云(1874——1956)名起,字云壑,号铁汉、老壑、壑道人、壑山樵子、云壑子,晚年号半秃壑,半秃樵人、泉梅老人。江苏苏州人,从小爱好书画,曾从秦子卿、李农如、任立凡诸家学艺,三十岁以后受教于吴昌硕,绘画以花卉、山水为长,取法青藤、石涛、石谿、八大以及吴昌硕,取其神髓而不袭其貌。吴昌硕评他的画说:“子云作画信笔疾书,如素师作草,如公孙大娘舞剑器,一本性情不有修饰。”工四体书,楷学颜柳;行学米芾、王铎;草学怀素、祝允明;隶学《张迁》、郑簠;篆书得力于《石鼓》、《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篆刻宗法吴昌硕,又力追秦汉,古朴渊雅。其书画篆刻之名于中年起即闻名于海内外。
    (7)赵石
    赵石(1874——1933)字石农,号古泥,自号泥道人,江苏常熟人,出身清寒,从小酷爱书法、篆刻。每天夜半即临池苦练。在一家药铺当学徒时,苦于无人指点不能深入研究,而正巧被吴昌硕所发现。昌硕先生
    由于自己也是穷苦人出身,对贫苦的青年人学艺最能同情又乐以掖助。当见到赵石的篆刻作品,觉得他颇有才气,不仅授以刻印要诀,还把他介绍到收藏金石书画十分丰富的老友沈石友家中去学艺。在沈家住了几年,见识既广,艺术上进步极大。经过长时期的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一位知名的篆刻家。他的篆刻变吴昌硕圆笔为方笔,以奔放苍浑见胜,作品数量也多。沈石友喜藏砚石,砚铭多请老友吴昌硕落笔,均由赵石精心镌刻,拓为《沈氏砚林》四卷,艺林视为珍品。书法以颜体见长,苍老朴厚,与同里翁同龢晚年所书,难分轩轻。著作有《赵古泥印存》、《泥道人印存》及《泥道人诗草》等。
    (8)童大年
    童大年(1875——1955)原名皓,字心安,又字醒盦,亦作心庵、恂谙,号性涵、惺堪、心龛。父字松君,因其排行第五,又号金鳌十二峰松下第五童子。崇明(今上海市崇明县)人。西泠印社社员。抗日战争后,移居上海沪西。书画篆刻均能。精研六书,能作四体书,画以花卉为主,秀逸有致。篆刻以汉为宗,兼及浙邓各派,喜用大篆入印。其作品有《依古庐篆痕》、《童子雕篆》等。
    (9)陈衡恪
    陈衡恪(1876——1923)原名衡,字师曾,号槐堂,别署朽道人、朽者、唐石簃、染仓室等。江西义宁(今江西修水)人。为近代著名诗人陈三立(散原)之长子。是吴昌硕的得意弟子,与齐白石的交谊很深,在艺术上互相影响,齐白石曾有“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的诗句。留学日本时,与鲁迅同在弘文学院学习。归国后,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编审,北京高级师范、北京美专教授。与鲁迅同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职时,由于对金石文物有共同的爱好,公余常一起到琉璃厂搜集各种碑刻拓片等,后来鲁迅将搜集到的两汉和六朝碑版、砖文、画像等拓本数百种,编成《侯堂专文杂集》。之后,他们也常互赠金石拓片。陈衡恪还为鲁迅刻印数方,鲁迅翻译《域外小说集》时,封面上的五个篆字书名即是陈衡恪手笔。
    陈衡恪在诗文、书画、篆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篆刻虽取法吴昌硕(因昌硕亦名仓石,故取书斋名为“染仓室”),但他只学其神而不袭其貌,他以冲刀刻印,生辣而含蓄,章法疏密有致而时有巧思。无论金石书画,都显示其非凡的才气。一九二二年因奔母丧,而得病,次年不治而殁。他中年夭逝,否则在艺术上定会有更大的成就。著有《槐堂集》、《不巧集》、《染仓室印存》六卷。
    (10)丁辅之
    丁辅之(1879——1949)原名丁仁,字辅之,号鹤庐,杭州“八千卷楼”丁氏之后人。精鉴别,富收藏,能书善画,亦工篆刻。对甲骨文极有研究,喜书写甲骨文集联。一九○四年与叶品三、王福厂、吴石潜四人联名发起组织以“保存金石、研究印术”为宗旨的“西泠印社”。公推金石书画家吴昌硕为社长。毕生以极大的精力、财力收集珍藏西泠八家的印章作品。尽管印章昂贵,每闻有出让者,必亲临该处,以家中珍藏的古董字画交换,甚至变卖家中财物去购取,然后编选成谱,有《西泠八家印存》行世。还参加了大型丛书《四部备要》的出版工作。他的篆刻用刀劲健,布局安详,得浙派之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康有为的书学思想对晚清以来书法有何影响?并指出其负面效应。

    正确答案: 康有为的书学思想中一些过于偏激的思想,如将阮元、包世臣的扬碑抑帖发展为尊碑贬帖,甚至卑唐。在政治变革思想的指导下,对帖学一派竭力贬斥也对唐碑加以批判,他的偏激思想存在着一些局限和失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他自己在晚年也感到碑派开通不足,并认为千百年来未有集碑帖大成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康有为的书学思想对晚清以来的书法有何影响?并指出其负面效应。

    正确答案: 康有为的书学思想中一些过于偏激的思想,如将阮元、包世臣的扬碑抑帖发展为尊碑贬帖,甚至卑唐。在政治变革思想的指导下,对帖学一派竭力贬斥也对唐碑加以批判,他的偏激思想存在着一些局限和失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他自己在晚年也感到碑派开通不足,并认为千百年来未有集碑帖大成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介绍晚清以来的主要篆刻家。


    正确答案: (1)张燕昌
    张燕昌(1738——1814)字芑堂,因手上有鱼纹,故号“文鱼”,亦作文渔,别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自幼家贫,海盐地处偏僻,学篆刻,苦无名师指点,又无家传,他就利用家乡极少的碑刻资料,精心临摹、揣摩,吸收消化。传说他二十来岁时,携带了各重十来斤的两个南瓜拜丁敬为师。他的这种好学精神,使丁敬这个性情孤独,轻易不为人刻印的六十多岁老人也感动了。
    他从小天资聪颖,读书日记千言,过目不忘。只要知道什么地方有名碑石刻,或谁家藏有珍本资料,都不遗余力尽心搜罗。他听说我国著名的宁波范氏“天一阁”藏书楼,藏有北宋本石鼓文,便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当时交通极不方便的情况下,渡海到宁波,直到把石鼓文和“瘗鹤铭”的神韵都基本掌握了才回乡,并仿制了十个秦代石鼓,把自己的书斋也取名为“石鼓亭”。后来他将所见到的数百种资料辑成《金石契》一书。善画兰,曾以他擅长的飞白书入印。因其见多识广,篆刻作品的取法能不为一家所囿。有《飞白书录》,《石鼓文释存》、《芑堂印谱》等传世。
    (2)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清仁宗顒琰当了皇帝后,为避“琰”字讳,就以字行,名曰石如,字顽伯,这是为了表示他“不贪赃、不低头、不阿谀逢迎、人如顽石、一尘不染”的崇高品格。安徽怀宁人,因取“皖”字,自号完白、完白山人、完白山民,又取幼年时常砍柴、钓鱼的家乡地名大龙山和凤凰桥,自号龙山樵长、凤水渔长、游笈道人、古浣子、叔华等。从小家贫,十七岁后,长期一笈横肩,浪迹天涯。曾寄居南京梅鏐家,遍览梅氏家藏的秦汉以来历代金石善本。邓氏的刻苦好学常人难及,他喜用羊毫写篆书,为学习篆法,手抄《说文解字》二十本。单把书中所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抄二十遍,就要抄近二十万个篆字,但他只化半年时间就抄毕。为学习隶书,他三年之内把《史晨碑》、《曹全碑》、《华山庙碑》、《白石神君碑》、《张迁碑》、《孔羡碑》等十来种汉代名碑各临习五十本,还把李斯的《峄山碑》、《泰山刻石》、汉代《开母石阙》、《苏建封禅国山碑》、《天发神谶碑》、李阳冰《城隍庙碑》、《三坟记》等每种各临摹一百本,可见其四体书功力之深。所以包世臣认为,清代四体书的作者中,应推邓石如为第一。他也被评为清朝第一篆隶名家。后来他陆续结识了一些当时极有名望的学者、画家如程瑶田、叶天赐、毕兰泉、罗聘、黄钺、袁枚、曹文植等人。魏稼孙评他的书法篆刻为“其书由印入,其印由书出”。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深厚造诣,尤其吸收了汉碑中的《祀三公山碑》与《封禅国山碑》里的篆体结构,完全不受传统汉印文字的约束,把篆书的书写功力直接运用到刻刀上,使书法与篆刻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他的篆刻在明清流行的皖、浙两派之外,独树一帜,世人称为“邓派”,也有因他是安徽人而把他称为“皖派”的。自文、何以来包括浙、皖两派的篆刻家,无不谨守汉印法度,而邓石如却大胆地参用小篆和碑额等体势和笔意入印,这种首创精神使篆刻艺术增添了新鲜血液,拓宽了它的参考范围和知识领域,从而为后来的吴熙载、吴咨、徐三庚、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等的创新提供了可贵的范例。他的篆刻,将汉印文字由方折转为圆劲。他自评个人篆刻风格为“刚健婀娜”,当非自负之词。他的朱文在赵孟頫的圆朱文基础上有所发展,并由圆朱文发展为一种面目很强的圆白文,可称独创一格。四十岁以后,他的作品完全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貌,给清末的篆刻界带来极大影响。他的印作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
    (3)吴熙载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飏,字让之、亦作攘之,自称让翁,号晚学居士、晚学生。晚年得一截当时罕见的方竹,制成一柱拐杖,又取一截方竹刻成四面印,因又自号方竹丈人。江苏仪征人,他是邓石如的得意弟子包世臣的门生,故也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包世臣是名重一时的书家和书法理论家,提倡北碑,对后来书风的改革极有影响,著有《艺舟双楫》等书。吴让之得到这样的老师指点,使他在书法功力上,尤其是篆隶书的功力上得以深化,这对于一个篆刻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他从小喜爱印章,初学只是摹仿汉印及当时流行的名家作品,及至三十岁左右才见到了邓石如的篆刻作品。邓石如以汉碑额的生动笔意改变了汉印中带有隶意的文字,使他的作品面目强烈,于是使吴熙载惊佩不已而为之倾倒。“印从书出”,他便参合邓石如的汉篆法,发挥自己四体书的深厚功力,特别能将自己稳健流畅的小篆姿态通过刻刀表现在印章中,故他的印章初看十分平稳,但稳中有奇。他信手落刀,使转自然,在不经意中见功力,充分表达其书法舒展、流动的笔意,尤其在每字的转折与接续处,极充分地表现了他书法的风格,进一步发展了邓石如的流派,所以后来学习邓石如的,多舍邓学吴,通过学吴让之来体会邓石如的方法。吴昌硕也曾评论说:“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习,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他的篆刻的确影响了比他稍后的吴昌硕、黄士陵。他的边款很多是以单刀草体出之,十分生动,就如同是以毛笔写的一般。他的刻印数以万计,留传至今的也不少。当太平天国起义军挥师北伐时,仪征在南京与扬州之间,是清军负隅顽抗的据点。于是吴让之避乱至泰州,先后寓于泰州契友姚正镛、岑仲陶、陈守吾、朱筑轩、徐东园、刘麓樵家,并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印作。为姚正镛治印达一百二十方,是他为友人刻得最多的一位,为刘麓樵治印也达八十八方,所以在《吴让之印谱》中可见到他反复为几个人治印,实有这一段原因。吴让之也善画,以陈白阳法作写意花卉,风格同其书法一样潇洒中兼浑朴,功力深厚。当然,其书法篆刻给后世的影响最大,有《师慎轩印谱》、《吴让之印谱》以及和赵之谦合辑的《吴赵印存》。
    (4)胡钁
    胡钁(1840——1910)字掬邻,号老匊,废鞠、不枯,又号晚翠亭长。浙江崇德人。工于诗文书法,是画家胡震烈的孙子。擅画兰菊。除最精的篆刻外,还长于刻竹刻碑,还喜用竹根刻印,是当时的刻竹名手。他对碑帖的摹刻也相当有功力,曾逼真地摹刻过《宋拓圣教序》、《麻姑仙坛记》、《九成宫醴泉铭》等。他的篆刻得力于汉玉印及秦诏版,所以作品中白文胜于朱文,又以细白文的成就最高,对印章中笔画悬殊的文字,能独运匠心,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晚清比较有影响的篆刻家。著作有《不波小泊吟草》、《晚翠亭印储》、《胡钁印存》。
    (5)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仓石,又名昌硕,其他字号很多,有缶庐、苦铁、破荷、大聋、老缶、缶道人、酸寒尉、芜青亭长等,七十岁以后以字昌硕行。浙江安吉人,曾任安东县县令,仅一个月就辞职了。吴昌硕的诗文书画都超绝古今,是晚清有巨大影响的杰出艺术家。吴昌硕出身贫穷,青少年时饱受饥寒之苦。篆刻从小得父母的支持,刻苦自学,中年旅居苏州时,从熟识的大鉴赏家吴大澂、吴云等处见到了大量古代文物,从此见识大开,艺事日进。他在书法上的深湛造诣,使他的画与篆刻起点就比别人高。行草书遒劲凝炼,毫不做作,虽尺幅小品也气势逼人。隶书带篆意,而且变前人惯用的扁体为长体,雄厚拙朴,可惜留传的隶书墨迹较少。吴昌硕的篆书是成就最大的,数十年寝馈于《石鼓》文,再参以《琅玡台》、《泰山刻石》的体势笔意而自出新意。他在六十五岁所记《石鼓》临本中自述:“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他用《石鼓》和《散氏盘》等钟鼎篆籀的笔法作画,恣肆烂漫,大气磅礴,简直分不清他写的是画还是书,增加了画面的金石气。无论所作花卉、瓜果、山水、人物都外貌粗疏而内蕴浑厚,缘物寄情,突出地表现了对象的神韵,加上他在诗文上的深厚功力,使画面充满了诗意。吴昌硕绘画的设色也艳而不俗,浓重典雅。他的诗文有的古朴隽永,也有的活泼自然,接近口语。由于他在诗文、金石、书、画方面都能博采众长而熔为一炉,又能独辟蹊径自出新意,因而形成了重要的艺术流派而给后世以重大的影响。
    吴昌硕的篆刻初学浙派,又受到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的启发,继而寻本求源直师秦汉而不为秦汉所囿。精于书法,把他独特的书法中的圆熟精悍、刚柔并济、醇雅古朴等特点运用到刻印中去,故其篆刻中的篆法、章法、刀法均不同于众。而又能将绘画中的“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等画理运用到篆刻中去,更丰富了他篆刻的艺术性。由于受邓石如、赵之谦印外求印、扩大篆刻文字取资范围的启发,吴昌硕在继承秦汉玺印及皖浙两派精华的同时,更从周秦碑刻、两汉金石、六朝文字、砖文钱币、封泥瓦甓中开辟新境地,从而使他的篆刻作品富有新的意趣和生命力。他的白文印古朴淳厚,有刀有墨,仿汉凿印深得“将军印”的意趣,朱文印往往以封泥法出之,前无古人。尤其是到了晚年,所作更是炉火纯青,入于神化之境。所作边款以楷书为主,刀锋直切入石,落刀处钝,收刃处锐,款字错落欹斜,自然天趣,引人入胜。吴昌硕过人的胆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还表现在他对刻刀的改革和对刀法的改进上。为便于刻印时运转自如,刻得淳朴古拙,他将常人所用的锐角小刀改制成出锋钝角的圆杆刻刀,并将早年所用的浙派切刀,中年后所用的吴熙载冲刀以及钱松切中带削的刀法,综合成一种新的钝刀硬入的刀法来治印。所以,吴昌硕独创一格的篆刻艺术,为印坛开创了一个新的境地,从而成为中外人民崇敬的艺术大师,他的书、画、篆刻作品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他的著作较多,诗文书画篆刻集有《苦铁碎金》、《缶庐近墨》以及《削觚印存》、《缶庐印存》、《缶庐集》、《缶庐别存》等,近年西泠印社也分别出版了他的书画篆刻集。
    (6)黄士陵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亦作穆甫,别号黟山人、倦叟、倦游窠主,青年时书斋名“蜗篆居”,中年曾用“延清芬室”,后也用“古槐邻屋”。安徽黟县人。是晚清与吴昌硕同时的有很大成就的书画篆刻大家。只是他于五十多岁即退隐回乡,其影响远远没有吴昌硕的深广。由于他侨寓广州的时间较长,其风格影响粤中至今不衰,故也有称他的流派为“粤派”的。
    黄士陵从小受父亲影响,对篆学就有兴趣,书法治印已名闻乡里。十四岁以后,父母相继亡故,生活的担子,迫使他离乡去找在南昌开设澄秋轩照相馆的从兄厚甫(一说是胞弟),以这种从海外传入的新技术为生。生活了十来年,得到了江西学政汪鸣銮的赏识。在南昌还出版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印谱》。三十三岁后又南迁至无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比南昌先进的广州,住了三年,结识了梁肇煌、沈泽棠、刘庆篙等学者,看到了许多文物,学识大进。后又经汪鸣銮的推荐介绍到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南学肄业,并从当时的大收藏家吴大澂和甲骨文发现者王懿荣等人游。在北京,得见三代遗文、秦汉金石,扩大了眼界,使他此后的印外求印,有新的创获。三年后应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吴大澂之邀,到他们在广州设立的专门从事经史校刻的广雅书局,从事书局校书堂的工作,并与尹伯圜合作,为吴大澂完成《十六金符斋印存》的钤拓工作。校书之余鬻书画卖印,留下了大量印作。第二次住广州十四年,之后,他曾短期应当时的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端方之邀,去武昌协助端方辑《陶斋吉金录》等书。之后就老归故里隐居,不再复出。
    黄士陵的书画都有自己的风格,书法中尤以笔力犀利的大篆见长,所作工笔花卉或古代钟鼎彝器博古图,往往区分出阴阳向背,近乎摄影效果。但其最突出的成就是篆刻。他的篆刻初学浙派,断学邓石如、吴熙载和赵之谦,自从游学期间得见大量的三代遗文、秦汉金石,加上他深厚的金石学修养,便开始弃几百年来印家以切刀法摹仿烂铜印追求古拙残破美的传统习惯,自立新意。他的篆刻主张不敲边、不击角、不加修饰,专以薄刃冲刀去追求汉印光洁妍美的本来面目,表现完整如新的汉印所具有的锋锐挺劲的精神,从而形成了他那种平正中见流动、挺劲中寓秀雅的刻印风格。他的刻印章法上极讲究疏密、穿插、变化,不少印作都显得匠心独运,意趣横溢。他同赵之谦一样,扩大了篆刻取资的范围,不论彝鼎、权量、诏版、泉布、镜铭、古匋、砖瓦、石刻都能熔铸到自己的印章中去。他的学生李尹桑说:“悲庵(赵之谦)之学在贞石,黟山(指黄牧甫)之学在吉金,悲庵之功在秦汉以下,黟山之功在三代以上。”说得是很有道理的。他的不少作品带有鼎彝、镜铭等文字的风味,看似平常而变化无穷,能于皖、浙两派衰竭之时独树一帜,卓然成家,影响了后来的齐白石、李尹桑、邓万岁、易熹等人。他的边款也独具一格,以单刀拟六朝碑刻的楷书,边款文辞隽永、翰墨味很浓。《黄穆甫先生印存》、《黟山人黄牧甫先生印存》收入他的部分作品。

  • 第14题:

    在当下中国,晚清以来“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张力,已经不复存在。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5题:

    请简述恢复重建以来中国应用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正确答案: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社会项目评估方法、态度测量方法、社会心理、人类学方法、性学研究、语言研究、医学与社会研究、犯罪问题研究、人口研究、环境研究、人际关系问题研究、家庭研究、民族研究、社会组织、社会分层、城市研究、发展研究、劳动就业、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等方面。

  • 第16题:

    请介绍彝族男子头饰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凉山彝族成年男子左耳配红、黄大耳珠,在头正中蓄一小撮头发,并编成小辫,称为“天菩萨”,是天神的代表,象征男性尊严不可侵犯。他们还喜欢用青布包头,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俗称“英雄结”,以示英雄气概。

  • 第17题:

    述职报告的导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

    • A、任职的重要性
    • B、任职介绍
    • C、任职评价
    • D、任职以来领导的重视
    • E、任职以来干群的支持

    正确答案:B,C

  • 第18题:

    近代宗教民俗是指()以来的宗教民俗。

    • A、晚清
    • B、民国
    • C、解放
    • D、建国以后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结合近代史上几次大的论战,论述晚清以来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1)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与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李鸿章、荣禄、翁同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论战主要是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的。这场维新派新与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运的高涨。
    (2)1905年到1907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与资产阶级革命展开了一次长达三年的论战。同盟会成立后创办的机关报《民报》是保皇派的主要阵地,双方都在各自的报纸上宣传自己的主张。论战基本上是围绕着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的,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3)1919年,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他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他主张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这是在宣扬资产阶级改良的主张。李大钊很快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的文章,有力地回击了胡适的挑战。他们对胡适的论点,指出“一方面因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社会主义者必须研究怎样把理想应用于实际环境。胡适认为提倡“根本解决问题”是空谈,李大钊反驳说:“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能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晚清时期,鸦片运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强行冲入了中国,把西方先进的文化带入了中国,西方先进的制度、科技、文化冲击了中国,同时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开明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来改革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以及落后文化等,在革新政治方面,改良派尝试过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来拯救国家;立宪派也努力督促清政府开国会,和平建立民主;革命派则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新的共和国来拯救国家,结果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之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给迷茫中的中国人指明了一条救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证明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挽救中国命运。

  • 第20题:

    问答题
    请简述晚清小说艺术新变的原因。

    正确答案: 译外小说影响和中国两类语体——文言和白话小说相互影响吸收。没有译外小说的新鲜启迪和刺激,白话小说就不可能从传统的说书模式中解脱出来,也就无法实现对文言小说技巧的吸收。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变革的动力固然来自社会和文学自身的需要,又必须以文化开放和交流作为前提和条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在当下中国,晚清以来“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张力,已经不复存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请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法制工作的发展历程。《新闻法》是否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所必需的?为什么?

    正确答案: 80年代初,我国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新闻法》,曾经起草过多种供立法部门参考的《新闻法》草稿。但立法机关非常谨慎,随经过多次讨论,但是目前尚未定稿。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新闻出版事业2000-2010年发展规划》,建立《新闻法》、《出版法》和《著作权法》为主题的新闻出版法律体系预计要到2010年才能实现。尽管《新闻法》经历二十多年的曲折尚未面世,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必然影响新闻传播活动,使新闻传播领域的法制建设逐步发展。新闻事业的管理最终应该走上法制化轨道。
    “新闻立法是现代法治观念的产物,新闻工作者利用新闻媒介,对政府的违法失职行为、国家公职人员的贪污腐败行为、社会上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公开的曝光,既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又维护了国家法律的尊严,置政府于阳光之下,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保障。新闻立法是完善新闻监督的基础。新闻立法的目的不仅仅限于保障新闻自由,它还有限制滥用新闻自由的功能,而且这一功能与其保障新闻自由的功能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新闻活动对社会无害,新闻自由才有价值。即使是极端崇尚新闻自由的美国新闻工作者,也非常强调自由与责任的相伴性。从我国的新闻工作实践来看,
    一方面,记者和人民群众利用新闻手段发表意见、开展批评的权利很多时候得不到保障;
    另一方面,新闻侵权现象也大量发生。保护新闻自由和限制滥用新闻自由都是现实对法律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新闻立法必须提速。新闻立法是新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对于推进政治文明意义重大。新闻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是对社会既定利益关系的调整,其难度不言而喻。对待新闻立法,我们也应该像对待其他部门立法一样,抱着慎重、积极而宽容的态度。不能奢望有了一部新闻法,新闻自由就有了彻底的保障。新闻自由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存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过程总是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密切联系着的,以保障新闻自由为宗旨的新闻立法也必然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历史经验告诉人们: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条件下,新闻在法治之下比在人治之下总有较多的自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结合近代史上几次大的论战,论述晚清以来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1)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与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李鸿章、荣禄、翁同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论战主要是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的。这场维新派新与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运的高涨。
    (2)1905年到1907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与资产阶级革命展开了一次长达三年的论战。同盟会成立后创办的机关报《民报》是保皇派的主要阵地,双方都在各自的报纸上宣传自己的主张。论战基本上是围绕着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的,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3)1919年,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他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他主张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这是在宣扬资产阶级改良的主张。李大钊很快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的文章,有力地回击了胡适的挑战。他们对胡适的论点,指出“一方面因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社会主义者必须研究怎样把理想应用于实际环境。胡适认为提倡“根本解决问题”是空谈,李大钊反驳说:“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能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晚清时期,鸦片运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强行冲入了中国,把西方先进的文化带入了中国,西方先进的制度、科技、文化冲击了中国,同时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开明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来改革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以及落后文化等,在革新政治方面,改良派尝试过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来拯救国家;立宪派也努力督促清政府开国会,和平建立民主;革命派则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新的共和国来拯救国家,结果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之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给迷茫中的中国人指明了一条救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证明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挽救中国命运。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