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古人论书,首重用笔,不知清初书家王澍对此有何论述?”相关问题
  • 第1题:

    有人说:“作书大要,可一言而尽之”,又说“书有六要”,不知何指?


    正确答案: “作书大要,可一言而尽之”和“书有六要”,是朱履贞《书学捷要》提出来的。“大要”的一言就是:“笔方势圆。”什么叫“笔方势圆”呢?他解释说:“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论述虽说精彩,但把方折之势归之于“指”的功效,未免美中不足。我们知道,“指”的作用是执笔,而不是运,把“指”和“臂腕”的作用连在一起来谈,看来是似欠妥当的。然而,他在接下来的阐发中,却又是很具精到见解的:“故书之精能,谓之遒媚,盖不方则不遒,不圆则不媚也。书贵峭劲,峭劲者,书之风神骨格也。书贵圆活,圆活者,书之态度流丽也。”很是被他发挥得妙。
    至于“书有六要”说法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且听他道来:“一气质。人享天地之气,有今古之殊,而淳漓因之;有贵贱之分,而厚薄定焉。二天资。有生而能之,有学而不成,故笔资挺秀秾粹者,则为学易;若笔性笨钝枯索者,则造就不易。三得法。学书先究执笔,张长史传颜鲁公十二笔法,其最要云:‘第一执笔,务得圆转,毋使拘挛。’四临摹。学书须求古帖墨迹,抚摹研究,悉得其用笔之意,则字有师承,工夫易进。五用功。古人以书法称者,不特气质、天资、得法、临摹而已,而功夫之深,更非后人所及。伯英学书,池水尽墨;元常居则画地,卧则画席,如厕忘返,拊膺尽青;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若此之类,不可枚举。而后名播当时,书传后世。六识鉴。学书先立志向,详审古今书法,是非灼然,方有进步。”认为只有“六要俱备,方能成家”。如果“六要”各有缺失,其不足就是:“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历有限。天资劣,则为学艰,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功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古今,胸无成见。”从正面说到反面,交待可说是够详尽的了。另外,从“六要”的顺序看,他把“气质”、“天资”放在前面。把“得法”、“临摹”放在中间,把“功力”、“识鉴”放在最后,也是颇经斟酌而代表了他的思想倾向的。

  • 第2题:

    明末清初哪位书家最著名(不少于4位)?


    正确答案: 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朱耷等。

  • 第3题:

    王清任对“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有何论述?


    正确答案: 王氏云:“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所以提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

  • 第4题:

    王铎作为晚明个解放思潮中的代表书家,你怎样理解他书法作品中的个特与双古思想的对立一致?


    正确答案: 王铎终身极重临写《淳化阁帖》,多次放大临写,既为临作,又为创作,他以昔人笔法运自我情感。终身崇古、信古、仿古、双古,并正在晚明个思想解放影响下,充分革新精神。王铎的书法正在重看前人笔法的基础上特别重看作品中的“势”。因前人作品较小,而大幅巨制是明代中后期的时代特,王铎擅长将其拓大,且不失精微。其结字的欹侧多变和章法的腾掷激荡,均因势而生,形成一种风樯阵马的魄力。别的,他还擅长用墨,浓墨、渴墨的交替使用使得作品燥润相生,有时也使用涨墨,这些墨法有使用,克服了刻帖的局限,给作品增添了畅快之气。更赋于作品以一种新的精神内涵,正在方式上对前人的审美定式有了较大的冲破,与同期的晚明书家拉开开了间隔,王铎的出现,为晚明的书法增添了光耀的一笔,同时他也创造的继续了二王及米芾书风,成为中国书法史上进古出新的又一典范。

  • 第5题:

    被称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清代书家是()

    • A、刘墉、王文治
    • B、刘墉、梁同书
    • C、翁方纲、王文治
    • D、翁同和、王文治

    正确答案:A

  • 第6题:

    试述清初书坛是按哪三系向前发展的?列举其代表书家。


    正确答案:清代前期的书坛呈三系向前发展,表现为晚明浪漫书风的余绪,崇董书风和隶书热潮。晚明浪漫书风的延续主要体现在由明入清的降臣王铎与遗民傅山,他们以其个性张扬、充满激情的书法影响着清初书坛,代表人物除王铎外还有归庄、法若真、宋曹、许友、朱耷。
    明末华亭派董其昌的延续,在康熙朝成为风气,代表人物有:担当、查士标、沉荃、查升、姜宸英、张照。另外一批帖学家笪重光、何焯、汪士宏、陈亦喜与董氏审美意趣相一致戒与董风若即若离。
    明末清初由于古文字学、金石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写碑铭名世的书家。他们以隶书创作为主,代表人物有郑簠,程邃、朱彝尊、石涛、张在辛、万经等。

  • 第7题:

    “清初四王”绘画有何得失?


    正确答案:1“清锄四王”是指清初王时敏、王鉴、王翠、王源祁四位画家2、他们继承明末董其昌的绘画理论,注重对古代文人画集古临摹
    3、在集古临摹中总结发展了我国古代山水画的技术。对我国传统山水画技法的继承发展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4、只重临古,忽视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体验,是他们的绘画缺少生气和创意,有走程式化的趋势

  • 第8题:

    单选题
    被称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清代书家是()
    A

    刘墉、王文治

    B

    刘墉、梁同书

    C

    翁方纲、王文治

    D

    翁同和、王文治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王清任对“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有何论述?

    正确答案: 王氏云:“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所以提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明末清初著名书家:()

    正确答案: 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傅山、朱耷(d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元代后期的隐士书家群是如何组成的?有哪些代表书家?并论述他们的品德特。

    正确答案: 元代为异族统治时期,汉人职位地方低下,大宗文人有辱于夷狄之变,感慨极不得志,对国家失走信心,于是他们回隐山林,以求摆脱,正在艺术上,他们崇尚老庄思想,不受尘俗影响。元代初、中期,书坛受赵孟頫书风的影响,隐士一派书风被吞没,元初以来,作为南宋旧都的杭州,连续持续江南文化重镇的职位地方,太湖地区的文化也逐步繁荣起来,杭州文化圈与苏松地区的交换日益密切。元代后期,很多文人因避战乱,纷纷进吴,这些人的书风不受赵氏的影响,体现出一种越过物外、矫矫不群的精神采质,书法品德或怪异奇伟,或简淡静逸,成为元代书法不可忽看的一脉。
    代表书家有吴镇、杨维桢、陆居仁、倪瓒四家最为典型。
    吴镇草书受晚唐书家高闲的影响,所作草书颇有怀素之风,清俊流走,高逸拔俗。
    杨维桢书法奇诡非凡,行草书中见章草笔意,刚健爽劲,同时以游离于汉晋书风之外。点画狼籍有浊世风,号称粗头乱服。其书法是对元代书坛崇尚晋唐书风的一次抗争与反判。
    陆居仁,书法体现出一种散淡情怀,多得二王笔及怀素笔意,有冲和之风,中锋行笔时同渴笔,燥润相生,可见其心态的紧张与用笔的率意。
    倪瓒的书法多见于题跋,以小楷见长,字形恰恰扁,以隶法进楷,深得魏晋人笔意。是元代隐士书法中高逸一派的典型代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董其昌是晚明个解放思潮下的代表书家?并论述其“以禅吟书”论。

    正确答案: 正在明代晚期的中国书法史上,董其昌是一位行之有效的大众,他的文人画瞧点与南北宗论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正在书法史上,他开宗立派,构建云间派,正在吴门走向式微之际,使得苏南书坛再度双苏,为中国书法史揭开了簇新的一页,影响极其长远。
    董其昌正在少年时,就正在寻求突陈腐传统权利的束缚,从抱残守缺的营磊中摆脱出来,他擅长学习昔人,正在书法创作中极其流行笔法、墨法、结字与章法。以禅喻书是董其昌书学思想的核心,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淡说,淡是其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人格精神的体现,一种情的反映。其二是熟后求生说,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崇尚自然天趣,追求平常。其三是顿悟说,这是董氏将禅意融进书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他多次论述顿悟正在书法审美中的意义。正在书法上的南北宗思想,只是并未论述,由于他正在书法上推崇平常天真与绘画上的南宗的审美趣向是一致的。董氏还第一次提出了“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的书法史瞧,成为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后经冯班、梁献等回纳,影响长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元代后期的隐士书家群是如何组成的?有哪些代表书家?并论述他们的品德特。


    正确答案: 元代为异族统治时期,汉人职位地方低下,大宗文人有辱于夷狄之变,感慨极不得志,对国家失走信心,于是他们回隐山林,以求摆脱,正在艺术上,他们崇尚老庄思想,不受尘俗影响。元代初、中期,书坛受赵孟頫书风的影响,隐士一派书风被吞没,元初以来,作为南宋旧都的杭州,连续持续江南文化重镇的职位地方,太湖地区的文化也逐步繁荣起来,杭州文化圈与苏松地区的交换日益密切。元代后期,很多文人因避战乱,纷纷进吴,这些人的书风不受赵氏的影响,体现出一种越过物外、矫矫不群的精神采质,书法品德或怪异奇伟,或简淡静逸,成为元代书法不可忽看的一脉。
    代表书家有吴镇、杨维桢、陆居仁、倪瓒四家最为典型。
    吴镇草书受晚唐书家高闲的影响,所作草书颇有怀素之风,清俊流走,高逸拔俗。
    杨维桢书法奇诡非凡,行草书中见章草笔意,刚健爽劲,同时以游离于汉晋书风之外。点画狼籍有浊世风,号称粗头乱服。其书法是对元代书坛崇尚晋唐书风的一次抗争与反判。
    陆居仁,书法体现出一种散淡情怀,多得二王笔及怀素笔意,有冲和之风,中锋行笔时同渴笔,燥润相生,可见其心态的紧张与用笔的率意。
    倪瓒的书法多见于题跋,以小楷见长,字形恰恰扁,以隶法进楷,深得魏晋人笔意。是元代隐士书法中高逸一派的典型代表。

  • 第14题:

    古人论书,首重用笔,不知清初书家王澍对此有何论述?


    正确答案: 清初书家王澍,著《论书剩语》,其中对于用笔,多所启发。这里略举数则,以见一斑。
    “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指欲死,腕欲活。”这段总结执笔要领:执笔是手指的职责,所以要死;运笔是手腕的职责,所以要活。只有泾渭分明,各司其职,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为书法的创作奠定初基。
    “劲如铁,软如棉,须知不是两语;圆中规,方中矩,须知不是两笔。使尽力气,至于沉劲入骨,笔乃能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故知和者,劲之至,非软缓之谓;变化者,和适之至,非纵逸之谓。”从辩证的两个方面来说劲和软、圆和方,然后把它统一归结为“不是两语”、“不是两笔”,可见用笔必须赅备,才能达到和的境地。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那末就“不刚不柔,变化斯出”了。
    “世人多以捻笔端正为中锋,此柳诚悬所谓‘笔正’,非中锋也。所谓中锋者,谓运锋在笔画之中,平侧偃仰,惟意所使。及其既定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笔至八面出锋,斯无往不当矣。至以秃颖为中锋,只好隔壁听。”纠正了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把“捻笔端正”和以“秃颖为中锋”的错误看法。
    “束腾天潜渊之势于豪忽(毫端)之间,乃能纵横潇洒,不主故常。然正须笔笔从规矩出。深谨之至,奇荡自生。故知奇、正两端,实惟一局。”揭出了“腾天潜渊”的极度变化,“正须笔笔从规矩出”,然后进一步阐明“奇、正两端”,实在只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的两个方面。
    “须是字外有笔,大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如飞龙,突然一落,来去无迹,斯能于字外出力,而向背往来,不可得其端儿(头绪)矣。”是说用笔除了着纸的各种动作,如中锋、藏锋、提按、疾涩等等以外,还必须注意离纸的“大力回旋、空际盘绕”的空中动作,这样才能“字外出力”而不见其所以出力的头绪了。所以他接着又说:“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此不传之妙。”把“不传之妙”说了出来,其实也就是把他的心得托了出来。
    “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及刚。”从相反的方面,揭出了藏巧于拙,寓刚于柔,才是大巧的道理。这比起董其昌的“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来,无疑是深了一层的。

  • 第15题: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选自王建《古从军》。()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论述(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正确答案:"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 第17题:

    明末清初著名书家:()


    正确答案: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傅山、朱耷(dā)

  • 第18题:

    汲古阁刻书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 1、写书版用影抄的方法,成毛抄。
    2、字体上形成了一种复古——仿宋。学习宋“精轻细,竖精重”字方正。
    3、版式上追求“行距疏朗”双细线,白口,左右留双边,颇具送版余韵。
    4、避讳很多。

  • 第19题:

    笔法是中国画特有的用线方法。“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坠石。”是由()总结出的用笔四要素。

    • A、黄宾虹
    • B、徐悲鸿
    • C、王震
    • D、傅抱石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问答题
    明末清初哪位书家最著名(不少于4位)?

    正确答案: 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朱耷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有人说:“作书大要,可一言而尽之”,又说“书有六要”,不知何指?

    正确答案: “作书大要,可一言而尽之”和“书有六要”,是朱履贞《书学捷要》提出来的。“大要”的一言就是:“笔方势圆。”什么叫“笔方势圆”呢?他解释说:“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论述虽说精彩,但把方折之势归之于“指”的功效,未免美中不足。我们知道,“指”的作用是执笔,而不是运,把“指”和“臂腕”的作用连在一起来谈,看来是似欠妥当的。然而,他在接下来的阐发中,却又是很具精到见解的:“故书之精能,谓之遒媚,盖不方则不遒,不圆则不媚也。书贵峭劲,峭劲者,书之风神骨格也。书贵圆活,圆活者,书之态度流丽也。”很是被他发挥得妙。
    至于“书有六要”说法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且听他道来:“一气质。人享天地之气,有今古之殊,而淳漓因之;有贵贱之分,而厚薄定焉。二天资。有生而能之,有学而不成,故笔资挺秀秾粹者,则为学易;若笔性笨钝枯索者,则造就不易。三得法。学书先究执笔,张长史传颜鲁公十二笔法,其最要云:‘第一执笔,务得圆转,毋使拘挛。’四临摹。学书须求古帖墨迹,抚摹研究,悉得其用笔之意,则字有师承,工夫易进。五用功。古人以书法称者,不特气质、天资、得法、临摹而已,而功夫之深,更非后人所及。伯英学书,池水尽墨;元常居则画地,卧则画席,如厕忘返,拊膺尽青;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若此之类,不可枚举。而后名播当时,书传后世。六识鉴。学书先立志向,详审古今书法,是非灼然,方有进步。”认为只有“六要俱备,方能成家”。如果“六要”各有缺失,其不足就是:“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历有限。天资劣,则为学艰,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功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古今,胸无成见。”从正面说到反面,交待可说是够详尽的了。另外,从“六要”的顺序看,他把“气质”、“天资”放在前面。把“得法”、“临摹”放在中间,把“功力”、“识鉴”放在最后,也是颇经斟酌而代表了他的思想倾向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清初书坛是按哪三系向前发展的?列举其代表书家。

    正确答案: 清代前期的书坛呈三系向前发展,表现为晚明浪漫书风的余绪,崇董书风和隶书热潮。晚明浪漫书风的延续主要体现在由明入清的降臣王铎与遗民傅山,他们以其个性张扬、充满激情的书法影响着清初书坛,代表人物除王铎外还有归庄、法若真、宋曹、许友、朱耷。
    明末华亭派董其昌的延续,在康熙朝成为风气,代表人物有:担当、查士标、沉荃、查升、姜宸英、张照。另外一批帖学家笪重光、何焯、汪士宏、陈亦喜与董氏审美意趣相一致戒与董风若即若离。
    明末清初由于古文字学、金石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写碑铭名世的书家。他们以隶书创作为主,代表人物有郑簠,程邃、朱彝尊、石涛、张在辛、万经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笔法是中国画特有的用线方法。“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坠石。”是由()总结出的用笔四要素。
    A

    黄宾虹

    B

    徐悲鸿

    C

    王震

    D

    傅抱石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