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王洽的书法成就如何?”相关问题
  • 第1题:

    著名章草法帖《月仪帖》的作者是谁?他的书法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是索靖。索靖,三国蜀汉后主延熙二年生,晋惠帝太安二年卒(公元二三九——三○三年)。敦煌人,字幼安,是草书大家张芝姐姐的孙子,曾为征西司马,人称索征西。善草书八分,尤精章草。其书出入韦诞,与尚书令卫瓘齐名。索靖章草,极为后世注重。历代书论,曾以大量玄神幽妙、振人心弦的语言,评赞其章草。如梁武帝萧衍称誉索靖书法“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张怀瓘将其章草列为神品,八分、草书列为妙品,并评论其书云:“有若山形中裂,水势悬流,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认为他的书法雄劲刚勇的气势超过了其舅祖张芝。历代学其书者如云,且多成为大家。如唐朝欧阳询,已成著名的书法家之后,路见索靖书碑,竟卧地观碑,三日不忍离去。晋王廙曾得到索靖的一幅法帖,在突遭兵乱的情况下,缝到衣襟里面才渡江逃命。索靖对自己的书法亦非常看重,认为自己的书势如“银钩虿尾”。其传世书迹颇多,除《月仪帖》外还有《七月帖》、《出师颂》、《急就章篇》、《毋丘兴碑》等。他还著有书论《草书状》,全文载入《晋书·索靖传》流传至今。

  • 第2题:

    《书伐》的作者是谁?其生平与书法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书伐》的作者是清代的笪重光。他生于明熹宗天启三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公元一六二三——一六九二年),享年七十。江苏丹徒人。字在辛,号君宜,又号蟾光、江上外史、郁冈扫叶道人等。其著《书伐》计二十九则,是笪重光著作中的佼佼者。王文治在该书的题跋中称赞道:“此卷为笪书中无上妙品,其论书深入三昧处,直与孙虔礼(过庭)先后并传,《笔阵图》不足数也。”竺重光的书法也写得很好。笔势放纵飘逸,以章草、行书为最。其小楷也法度严谨。还能以唐朝法度写魏、晋体势,很受时人称赞。

  • 第3题:

    卫瓘、卫恒父子的书法、书论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 卫瓘,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生,晋惠帝元康元年卒(公元二二○——二九一年),享年七十二岁。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人。字伯玉,卫觊的儿子。卫恒是卫瓘的儿子,字巨山,生年不详。晋惠帝元康元年即公元二九一年与其父一起为贾后所杀。卫瓘的父亲卫觊是三国时魏国的书法家。传金针八分书《魏受禅表》即卫觊所书。卫瓘幼承家学,后又跟张芝学书,独成一格,与索靖齐名。其书法作品的基调是结体清雅俊逸,点画流美生动。当时人们认为他的字流利生动胜过索靖,但法度严谨方面不如索靖。并把他与索靖并称为“二妙”。宋僧梦英还认为柳叶篆是他创造的。张怀瓘列其章草为神品,小篆、隶行、草书列为妙品,古文列为能品。
    卫恒的草书、隶书称著一时,据传说他能作“云书”,“笔动若飞,字张如云,莫能传学”。另外他的书论亦较出名,其《四体书势》一卷,专门论述古文、篆、隶、草书的书势,流传至今,对后世书法起到了相当大的指导作用,至今常为论书者引用。另外还著有《古来能书人录》一卷(见南朝宋虞和《论书表》)。书风近似其父。唐李嗣真《书后品》评论说:“卫(恒)、杜(预)之笔,流传多矣,纵任轻巧,流转风媚,刚健有余,便媚详雅,谅少俦正。”其草书《往来帖》被收入《淳化阁帖》传世。魏晋时期,书法艺术已进入自觉的时代,社会已开始对书法家推崇褒扬,有的因书法写的好而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重用,因此父子、兄弟、姻亲等同时成为著名书法家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卫觊、卫瓘、卫恒,祖、父、孙三代都是书法家,且都名传后世,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 第4题:

    王庭筠的书法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王庭筠,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生,宋宁宗嘉泰二年卒(公元一一五一年——公元一二零二年)。金国河东(即今山西蒲州镇)人。字子端,自号黄华。米芾的外甥。其书法学米芾。明李日华《六砚斋三笔》说:“庭筠书法沉顿雄快,与南宋诸老各行南北,元初,子山诸人不及也。”金国元好问认为:庭筠书法虽有北方胡羯末的雄悍之气,却也风流蕴藉。元袁桷说:“黄华老人悉祖宝章,故其大字超轶抗衡。”后人对其书法评论是很高的。其传世法书有《诗石刻》、《博州庙学碑》、《幽竹枯槎图卷题辞》等。

  • 第5题:

    明朝永乐年间,因能书以七十高龄入选翰林待诏的书法家是谁?其书法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是滕用亨,南京吴(今江苏苏州市)人,生卒年不详。最初起名为权,字用衡,为避诛,后改用亨。滕善于鉴赏古籍字画,并精于篆书、隶书。永乐初,明成祖朱棣召试善书者,滕用亨年已七十,也参加了召试,并书“麟凤龟龙”四个大字和《贞符诗》呈献,被入选,授于翰林侍诏职,令其参与修撰《永乐大典》。明吴宽《匏翁家藏集》中记载:“用衡所献《贞符》之诗三篇,手写副本,而正书、篆、隶皆具佳,盖用衡以能书荐起,篆、隶尤其所长。”罗凤《延休堂漫录》评滕用亨为“学问辨博,文词尔雅,尤精六书之学,篆法之妙,高出近世。”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解缙、胡光大、梁用行、杨文遇等人并驾齐驱。

  • 第6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 第7题:

    问答题
    清中晚期的碑学派中哪一位书法家的行书成就较高?其生平和书法特点如何?

    正确答案: 可推何绍基。清代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比较特殊的时期。由于康熙、乾隆皇帝极力推崇董其昌和赵孟頫的书法,结果书法写得越来越甜俗单薄。使帖学走到了穷途末路,当时科举考试还规定必须用一种名叫“馆阁体”的书法来答卷,如果不能写“馆阁体”,即使文章再好也不予制卷。这种“馆阁体”规定要写“乌”(墨色一律黑浓)、“方”(结字齐整,章法排列如算盘珠)、“光”(点画光滑不见运笔起落痕迹),因而完全失去了书法自然潇洒的天趣。在这种情况下,阮元等著名学者和书法上的有识之士倡导学习北魏碑书,同时也推崇秦、汉石刻书法,以彼之雄强朴茂来挽救书风的衰靡,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就是这样一位坚定的探索者和成功的实践者。
    何绍基(公元一七九九——一八七三年),湖南道州县人。字子贞,号东洲,又号蝯叟,道光丙申(一八三六年)进士,官编修。他博涉群书,关于经、史、子籍均有著述,尤精小学(古以文字训诂为学经史子籍之初步,故称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对书法沉醉数十年不辍,并且学古能化,自成面貌。何绍基的书法初从颜真卿入手,结构开拓,点划雄强。作书用回腕法,以通身之力逆势行笔,甚得北魏书法神韵。何绍基学北魏书法能心摹手追,上溯到周、秦、两汉的古籀和篆、隶,并能从中探索出书法艺术演化的延续性。他“肄书泛滥六朝”,“于北碑无所不习”,尤其得力于《张黑女墓志》,臻沈着之境。他学汉隶得其旷达;他学欧阳通取其险峻;并能以临碑之法写行、草书;又以临帖之法写北碑,既显风华,又不板实。他浸淫颜真卿书《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融化成自己“沉雄而峭拔,肆姿中见逸气”的行、草书,确是一个能融碑、帖之长而自成风范的书法大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王士祯的书法如何?

    正确答案: 王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后人常称其为王渔洋。山东新城人。官至户部郎中、刑部尚书,死后谥文简。王士祯自幼聪明颖慧,九岁就能写草书,其书法远逼晋人。近学其宗人王雅宜之法。行笔多作外拓之势,奕奕有致。据清陈奕禧《隐绿轩题跋》说他的书法虽好,他本人却认为:书法为文人小道。不肯以书法艺术传名后世,因此有人求他写字,他往往让他的弟子代笔。他的弟子们要想得到他的书法,就借问学解疑之名,写了奏记,让他批阅。他就在奏记上和草稿纸上随意评批,学生收到后,就很珍贵地装裱起来,收藏于秘室,他却感到很高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书伐》的作者是谁?其生平与书法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 《书伐》的作者是清代的笪重光。他生于明熹宗天启三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公元一六二三——一六九二年),享年七十。江苏丹徒人。字在辛,号君宜,又号蟾光、江上外史、郁冈扫叶道人等。其著《书伐》计二十九则,是笪重光著作中的佼佼者。王文治在该书的题跋中称赞道:“此卷为笪书中无上妙品,其论书深入三昧处,直与孙虔礼(过庭)先后并传,《笔阵图》不足数也。”竺重光的书法也写得很好。笔势放纵飘逸,以章草、行书为最。其小楷也法度严谨。还能以唐朝法度写魏、晋体势,很受时人称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张昶的书法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 张昶,大书法家张芝的弟弟。生年不详,卒于东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二○六年),字文舒。善章草书,与其兄张芝相仿佛,时人称之谓“亚圣”。刘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认为,当时被称为是张芝书法的作品,多为张昶所作,可见评价之高。唐张怀瓘列其章草、八分、草书皆入妙品,而隶书入能品,与蔡邕、韦诞同列,并评论说:“张昶书类伯英,筋骨天姿,实所未逮,若华实兼美,可以继之。”也就是说,张昶的书和其兄相比较有华而不实的毛病。对此,唐李嗣真《书后品》也认为“昶书但觉妍冶,殊无骨力”。其传世书迹有《华岳庙碑》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卫瓘、卫恒父子的书法、书论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 卫瓘,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生,晋惠帝元康元年卒(公元二二○——二九一年),享年七十二岁。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人。字伯玉,卫觊的儿子。卫恒是卫瓘的儿子,字巨山,生年不详。晋惠帝元康元年即公元二九一年与其父一起为贾后所杀。卫瓘的父亲卫觊是三国时魏国的书法家。传金针八分书《魏受禅表》即卫觊所书。卫瓘幼承家学,后又跟张芝学书,独成一格,与索靖齐名。其书法作品的基调是结体清雅俊逸,点画流美生动。当时人们认为他的字流利生动胜过索靖,但法度严谨方面不如索靖。并把他与索靖并称为“二妙”。宋僧梦英还认为柳叶篆是他创造的。张怀瓘列其章草为神品,小篆、隶行、草书列为妙品,古文列为能品。
    卫恒的草书、隶书称著一时,据传说他能作“云书”,“笔动若飞,字张如云,莫能传学”。另外他的书论亦较出名,其《四体书势》一卷,专门论述古文、篆、隶、草书的书势,流传至今,对后世书法起到了相当大的指导作用,至今常为论书者引用。另外还著有《古来能书人录》一卷(见南朝宋虞和《论书表》)。书风近似其父。唐李嗣真《书后品》评论说:“卫(恒)、杜(预)之笔,流传多矣,纵任轻巧,流转风媚,刚健有余,便媚详雅,谅少俦正。”其草书《往来帖》被收入《淳化阁帖》传世。魏晋时期,书法艺术已进入自觉的时代,社会已开始对书法家推崇褒扬,有的因书法写的好而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重用,因此父子、兄弟、姻亲等同时成为著名书法家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卫觊、卫瓘、卫恒,祖、父、孙三代都是书法家,且都名传后世,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王洽的书法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王洽,东晋明帝太宁元年——东晋穆帝升平二年(公元三二三——三五八年),琅琊临沂(今山东费县东)人。字敬和。是王导的第三个儿子,王羲之的堂弟。历官至吴郡内史,拜领军将军,世称王领军。他精通各种书体,以隶书和行书最好。王羲之说过:王洽的字不比我差。唐怀瓘认为王洽和王羲之一起以新法入章草,将章草变为今草并使之流行于世的。后人认为王洽的书法“卓然孤秀”,“体裁用笔,全似逸少”(王羲之)。张怀瓘列其隶、行、草书为妙品。其传世书法作品有草书《辱告帖》,行书《仁爱帖》、《兄子帖》、《向感塞帖》等。均收在《淳化阁法帖》中。

  • 第14题:

    清末民初书法界有“北李南曾”之说,这“北李南曾”指的是哪两位书法家?其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 清末民初书法界所指的“北李”是李瑞清,“南曾”指的是曾熙。
    曾熙,清文宗咸丰十一年生,民国十九年卒(公元一八六一——一九三○年),享年七十岁。湖南衡阳人,字子缉,又字季田子,号俟园,晚年号农髯。曾在“石鼓书院”任主讲,自称南宗以与李瑞清的北宗相颉颃。前面在介绍书法家阮元时已专论及南北书派,所谓南宗,即以帖学为主,风格以秀美见长,而北宗则以碑学为体,风格以雄劲面世。曾熙虽称南宗,实际上是兼融南北之长,并取方圆之姿于己书。因此他的行书楷书,各类书体都有体峻神逸之妙。其章草书,也能上追隶书、八分之渊薮,下取魏晋今草之规矩,写得超迈自然,各振一时。李瑞清对其亦赞赏备至,他说:“农髯既通蔡学,复下极钟、王以尽其变,所临《夏承碑》,左右倚伏,阴阖阳开,奇姿谲诞,穹隆恢廓,即使中郎操觚,未必胜之。魏晋以来,能传中郎之绝学,惟髯一人。”清沈曾植说:“俟园于书,沟通南北,融会方圆,皆能冥悟所以分合之故,如乾、嘉诸经师之说《经》,本自艰苦中来,而左右逢源,绝不见援据贯穿之迹,故能自成一家。昔人以‘洞达’二字评中郎书,若俟园之神明变化,斯可语与洞达矣。”康有为对其也有很高的评价。
    “北李”李瑞清,生于清穆宗同治六年,卒于民国九年(公元一八六七——一九二○年)。江西临川人。字梅庵,晚号清道人。李瑞清书学北碑,以《郑文公碑》着力最甚。他少习北碑,而工于大篆,对两汉隶书、八分、碑碣等,也心摹手追,并以篆籀的笔法融溶其中,而最后运用到魏碑的书写之中。故其书法笔力坚挺、硬倔,气势宏博,自成面目,是习魏而独具一格的佼佼者。但其于行笔,过于追求金石碑刻中的诘屈残缺之味,故显得呆硬、做作,未得自然浑成之妙。他自己对此亦有明晰的论述:“余幼习训诂,钻研六书,考览鼎彝,喜其瑰伟,遂习大篆,随笔诘屈,未能婉通;长学两汉碑碣,差解平直;年二十六习今隶,博综六朝,既乏师承,但凭意凝,笔性沈膇,心与手忤。每临一碑,步趋恐失,桎梏于规矩,缚绁于毡墨,指爪催折,忘其疲劳。光绪甲辰,看云黄山,观澜沧海,忽有所悟,末能覃思精锐,以竞所学,每自叹也。”他的这段自评,真可谓切肤入肌,明晰深透,应为学书者所必知。他“指爪摧折”,苦心学书而未至大成的原因,正在于其“步趋恐失”,桎梏于规矩所致。后来当他“看云黄山,观澜沧海,忽有所悟”,明白了这些道理的时候,可惜年不永寿,仅五十四岁就撒手归西。否则,以其深厚的功力加之晚年所悟,本是可能成为开一代雄风的书坛巨子的。虽如此,其书法上的成就仍不失其为清末民初的佼佼者。曾熙就对其极为赞佩。他说:“李瑞清于古今书无不学,学无不肖,且无不工,其所以过人者,能以隶法穷古人荒塞之境,古之所谓拙也,乃吾仲子之工也,此其所以过人也,若大俯仰信屈,神明内运,手无工拙,目无古今,此固髯者所不多让者也。独仲子为篆,则以神迂而不以形迂,其伸也若蹲,其仰也若垂,其抱也若背而驰,其激发也若执圭升堂,雍和而有节,其谲而变也,海怒兵严。而莫测其蕴也。静而观之,宗庙之上,俎豆之旁,钦钦之乎其容也,是殆陶铸文、武而糟糠秦、汉也。”还有人认为:“李瑞清自认为其篆书写得好,而实际上李瑞清成为著名的书法家主要是人们喜欢他写的魏碑的缘故。”因为李氏书法名震书坛,所以当时很多人投在其门下学书,世界著名画家张大千就是他的学生之一。应当注意的是,现在一些学习书法者,特别是学习石刻书体的人,不认真追究书法用笔的本来势态,而是像李瑞清那样,故意颤抖,结果失去了毛笔书法的意蕴,反而阻碍了书法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对李瑞清留给我们的遗训,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 第15题:

    王士祯的书法如何?


    正确答案:王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后人常称其为王渔洋。山东新城人。官至户部郎中、刑部尚书,死后谥文简。王士祯自幼聪明颖慧,九岁就能写草书,其书法远逼晋人。近学其宗人王雅宜之法。行笔多作外拓之势,奕奕有致。据清陈奕禧《隐绿轩题跋》说他的书法虽好,他本人却认为:书法为文人小道。不肯以书法艺术传名后世,因此有人求他写字,他往往让他的弟子代笔。他的弟子们要想得到他的书法,就借问学解疑之名,写了奏记,让他批阅。他就在奏记上和草稿纸上随意评批,学生收到后,就很珍贵地装裱起来,收藏于秘室,他却感到很高兴。

  • 第16题:

    张昶的书法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张昶,大书法家张芝的弟弟。生年不详,卒于东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二○六年),字文舒。善章草书,与其兄张芝相仿佛,时人称之谓“亚圣”。刘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认为,当时被称为是张芝书法的作品,多为张昶所作,可见评价之高。唐张怀瓘列其章草、八分、草书皆入妙品,而隶书入能品,与蔡邕、韦诞同列,并评论说:“张昶书类伯英,筋骨天姿,实所未逮,若华实兼美,可以继之。”也就是说,张昶的书和其兄相比较有华而不实的毛病。对此,唐李嗣真《书后品》也认为“昶书但觉妍冶,殊无骨力”。其传世书迹有《华岳庙碑》等。

  • 第17题:

    清中晚期的碑学派中哪一位书法家的行书成就较高?其生平和书法特点如何?


    正确答案: 可推何绍基。清代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比较特殊的时期。由于康熙、乾隆皇帝极力推崇董其昌和赵孟頫的书法,结果书法写得越来越甜俗单薄。使帖学走到了穷途末路,当时科举考试还规定必须用一种名叫“馆阁体”的书法来答卷,如果不能写“馆阁体”,即使文章再好也不予制卷。这种“馆阁体”规定要写“乌”(墨色一律黑浓)、“方”(结字齐整,章法排列如算盘珠)、“光”(点画光滑不见运笔起落痕迹),因而完全失去了书法自然潇洒的天趣。在这种情况下,阮元等著名学者和书法上的有识之士倡导学习北魏碑书,同时也推崇秦、汉石刻书法,以彼之雄强朴茂来挽救书风的衰靡,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就是这样一位坚定的探索者和成功的实践者。
    何绍基(公元一七九九——一八七三年),湖南道州县人。字子贞,号东洲,又号蝯叟,道光丙申(一八三六年)进士,官编修。他博涉群书,关于经、史、子籍均有著述,尤精小学(古以文字训诂为学经史子籍之初步,故称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对书法沉醉数十年不辍,并且学古能化,自成面貌。何绍基的书法初从颜真卿入手,结构开拓,点划雄强。作书用回腕法,以通身之力逆势行笔,甚得北魏书法神韵。何绍基学北魏书法能心摹手追,上溯到周、秦、两汉的古籀和篆、隶,并能从中探索出书法艺术演化的延续性。他“肄书泛滥六朝”,“于北碑无所不习”,尤其得力于《张黑女墓志》,臻沈着之境。他学汉隶得其旷达;他学欧阳通取其险峻;并能以临碑之法写行、草书;又以临帖之法写北碑,既显风华,又不板实。他浸淫颜真卿书《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融化成自己“沉雄而峭拔,肆姿中见逸气”的行、草书,确是一个能融碑、帖之长而自成风范的书法大家。

  • 第18题:

    赵孟頫在书法上提出了哪些见解?其艺术成就及影响如何?


    正确答案:书法上的见解:
    1、“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
    2、“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3、“前人得到古碑帖数行,专心学习,便能闻名于世。
    艺术成就及影响:创元代新画风;创“赵体”书,“楷书四大家”之一。在绘画创作上复古为革新,绘画发展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第19题:

    问答题
    王庭筠的书法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 王庭筠,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生,宋宁宗嘉泰二年卒(公元一一五一年——公元一二零二年)。金国河东(即今山西蒲州镇)人。字子端,自号黄华。米芾的外甥。其书法学米芾。明李日华《六砚斋三笔》说:“庭筠书法沉顿雄快,与南宋诸老各行南北,元初,子山诸人不及也。”金国元好问认为:庭筠书法虽有北方胡羯末的雄悍之气,却也风流蕴藉。元袁桷说:“黄华老人悉祖宝章,故其大字超轶抗衡。”后人对其书法评论是很高的。其传世法书有《诗石刻》、《博州庙学碑》、《幽竹枯槎图卷题辞》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它在书法史上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回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王敦、王导的书法艺术如何?

    正确答案: 王敦,晋武帝泰始二年——东晋明帝太宁二年(公元二六六——三二四年)。字处仲,小字阿黑。是王导的堂兄。王导,晋武帝咸宁二年——东晋武帝咸康五年(公元二七六年——三三九年),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山东费县东)人。其二人均为书圣王羲之的堂叔。王敦的书法得之于家传,其书法亦以“笔势雄健”著称。《淳化阁法帖》载有王敦《腊节帖》。王导以行草书见称当时,他的书法是跟钟繇、卫瓘学的,高雅清秀,但气势不足。《淳化阁法帖》载有其草书《省示帖》、《玫朔帖》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明朝永乐年间,因能书以七十高龄入选翰林待诏的书法家是谁?其书法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 是滕用亨,南京吴(今江苏苏州市)人,生卒年不详。最初起名为权,字用衡,为避诛,后改用亨。滕善于鉴赏古籍字画,并精于篆书、隶书。永乐初,明成祖朱棣召试善书者,滕用亨年已七十,也参加了召试,并书“麟凤龟龙”四个大字和《贞符诗》呈献,被入选,授于翰林侍诏职,令其参与修撰《永乐大典》。明吴宽《匏翁家藏集》中记载:“用衡所献《贞符》之诗三篇,手写副本,而正书、篆、隶皆具佳,盖用衡以能书荐起,篆、隶尤其所长。”罗凤《延休堂漫录》评滕用亨为“学问辨博,文词尔雅,尤精六书之学,篆法之妙,高出近世。”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解缙、胡光大、梁用行、杨文遇等人并驾齐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