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如何计算地震波振幅的吸收衰减?

题目
问答题
如何计算地震波振幅的吸收衰减?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吸收衰减造成地震波的振幅变化,随着波传播距离r的增加呈指数衰减关系,即:如式08CC-9A,式中α为吸收系数.同样该式也可以写成:如式08CC-9B,式中Dα--叫做吸收因子,β=Vα叫做衰减系数.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问答题如何计算地震波振幅的吸收衰减?”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计算振槽的振幅?


    正确答案: 振槽振幅=偏心轴偏心距乘2。如是仿科马斯振槽再乘以其摇臂的比例,才是振槽振幅。

  • 第2题:

    地震波衰减


    正确答案: attenuation of seismic wave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随着距离和深度的增加,能量不断损耗的现象。体波的衰减速度大于面波。

  • 第3题:

    地震波中纵波的特点是()。

    • A、周期短、振幅小
    • B、周期长、振幅小
    • C、周期短、振幅大
    • D、周期长、振幅大

    正确答案:A

  • 第4题:

    什么是地震波振幅的透射损失?


    正确答案: 地震波通过地下岩层分界面时,一部分发生反射,另一部分发生透射.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总能量等于反射能量与透射能量之和,已经反射的能量就不包含在透射能量之中,这样透射能量和入射能量相比就减少了.这种能量衰减叫做中间界面的透射损失.

  • 第5题:

    地震波折初始振幅与哪些因素有关?


    正确答案: 地震波的初始振幅是由激发条件确定的.如果采用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包括爆炸深度,炸药量和激发岩性.实践证明:地震波的振幅随激发井深的加大而增强,深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振幅的增强就不明显了.
    地震波的能量与炸药量成正比,在炸药量较小的情况下,增加炸药量可以增强地震波的振幅,当炸药量足够大时,再增加炸药量对提高地震波能量的作用就不大了.地震波的振幅还与激发岩性有关,实践证明,在含水的砂层或粘土层中激发,比在坚硬的岩石中激发能量要强.

  • 第6题:

    问答题
    地震波折初始振幅与哪些因素有关?

    正确答案: 地震波的初始振幅是由激发条件确定的.如果采用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包括爆炸深度,炸药量和激发岩性.实践证明:地震波的振幅随激发井深的加大而增强,深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振幅的增强就不明显了.
    地震波的能量与炸药量成正比,在炸药量较小的情况下,增加炸药量可以增强地震波的振幅,当炸药量足够大时,再增加炸药量对提高地震波能量的作用就不大了.地震波的振幅还与激发岩性有关,实践证明,在含水的砂层或粘土层中激发,比在坚硬的岩石中激发能量要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如何计算地震波振幅的吸收衰减?

    正确答案: 吸收衰减造成地震波的振幅变化,随着波传播距离r的增加呈指数衰减关系,即:如式08CC-9A,式中α为吸收系数.同样该式也可以写成:如式08CC-9B,式中Dα--叫做吸收因子,β=Vα叫做衰减系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什么是地震波振幅的透射损失?

    正确答案: 地震波通过地下岩层分界面时,一部分发生反射,另一部分发生透射.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总能量等于反射能量与透射能量之和,已经反射的能量就不包含在透射能量之中,这样透射能量和入射能量相比就减少了.这种能量衰减叫做中间界面的透射损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如何计算地震波振幅的透射损失?

    正确答案: 透射损失的大小,同样同振幅衰减因子Dt来表示.设地下有n+1个界面,每个界面的反射系数R1,R2,……Rn.地震波经过n个中间界面的透射损失所引起的振幅衰减因子Dt为:如式08CC-10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什么是地震波振幅的波前发散衰减?

    正确答案: 在炮点上激发的地震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波前面将逐渐扩大.由于震源发出的总能量不变,分布在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减少了,使地震波的振幅衰减,这种衰减叫做波前发散衰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少的现象称为衰减。产生衰减的原因有:()。
    A

    吸收衰减

    B

    散射衰减

    C

    扩散衰减

    D

    桩侧土阻力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如何补偿波前发散和吸收衰减的振幅?

    正确答案: 我们知道,波前发散的振幅衰减因子Dα为D=1/Vt.吸收衰减因子Dα如式08CC-11,这样,波前发散和吸收衰减的总衰减因子D如式08CC-11,式中:α=1/V为与速度有关的常数.根据地震记录求出常数α和β之后,就得到振幅补偿因子.如式08CC-11,用它和地震记录相乘,这就实现了波前发散和吸收衰减的振幅补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少的现象称为衰减。产生衰减的原因有:()。

    • A、吸收衰减
    • B、散射衰减
    • C、扩散衰减
    • D、桩侧土阻力

    正确答案:A,B,C

  • 第14题:

    爆炸地震波同天然地震一样,地震波强度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衰减。但与天然地震相比,爆炸地震波又具有能量衰减快、()和持续时间短的特点。


    正确答案:振动频率高

  • 第15题:

    什么是地震波振幅的吸收衰减?


    正确答案: 实际地层并不是完全弹性介质这样波在实际介质中传播时,其能量衰减要比在完全弹性介质中的衰减要快,这种衰减叫做介质对波的吸收衰减.

  • 第16题:

    如何补偿波前发散和吸收衰减的振幅?


    正确答案: 我们知道,波前发散的振幅衰减因子Dα为D=1/Vt.吸收衰减因子Dα如式08CC-11,这样,波前发散和吸收衰减的总衰减因子D如式08CC-11,式中:α=1/V为与速度有关的常数.根据地震记录求出常数α和β之后,就得到振幅补偿因子.如式08CC-11,用它和地震记录相乘,这就实现了波前发散和吸收衰减的振幅补偿.

  • 第17题:

    填空题
    爆炸地震波同天然地震一样,地震波强度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衰减。但与天然地震相比,爆炸地震波又具有能量衰减快、()和持续时间短的特点。

    正确答案: 振动频率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影响地震波振幅的因素

    正确答案: 一、激发条件的影响:激发方式、激发强度、震源与地面的耦合情况等;
    二、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收到的影响:
    波前扩散:指波在传播过程中,当波前离振源越来越远时,地震波的振幅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的现象;
    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地震波的波前扩散通常被认为是球面扩散;波前面上的能量密度与波距振源的距离平方成反比,波前面上子波的振幅与波距振源的距离成反比。
    地层吸收:由于地下介质不是理想的弹性介质,地震射线在其中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内摩擦的原因,会逐渐将其机械能转换成热能,直到振动消失。
    地震波的振幅随传播距离按指数规律衰减,记为:
    三、接收条件的影响:仪器特性、检波器特性、检波器组合、检波器与地面的耦合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用复地震道记录如何计算瞬时振幅和瞬时相位?

    正确答案: 已知复地震道地震记录Z(t),用下式A(t)=(见式08CC-13)可计算出瞬时振幅A(t)φ(t).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影响地震波振幅的主要因素。

    正确答案: (1)球面扩散(波前扩散)
    (2)吸收衰减
    (3)透射损失
    (4)波的散射、散射波
    (5)反射系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什么是地震波振幅的吸收衰减?

    正确答案: 实际地层并不是完全弹性介质这样波在实际介质中传播时,其能量衰减要比在完全弹性介质中的衰减要快,这种衰减叫做介质对波的吸收衰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名词解释题
    地震波衰减

    正确答案: attenuation of seismic wave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随着距离和深度的增加,能量不断损耗的现象。体波的衰减速度大于面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比较说明药量大小、炮井深浅、介质致密疏松激发的地震波振幅及频率的特征?

    正确答案: 1、在致密介质中激发的波形比在疏松介质中激发的波形频率高而振幅低。
    2、在深井中激发的波形比在浅井中激发的频率高而振幅低。
    3、小药量激发的波形比大药量激发产生的波形频率高而振幅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影响地震波振幅强弱的因素有哪些?振幅信息在地震资料中解释中有哪些用途?

    正确答案: 震源,激发条件与环境,地层的反射系数的值大小,波速,各种噪声干扰,传播介质对波能的吸收等。
    有以下用途:
    1.识别有效波,进行波对比;
    2.估算薄层厚度;
    3.利用反射波振幅的异常检测油气,油水界面,即亮点技术;
    4.可以了解岩性信息;
    5.进行岩性解释和油气检测。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