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副节律点对主导节律点产生正性变时作用的干扰现象
两种节律之间的影响是通过电和机械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属于钩拢现象
发生钩拢现象一定出现等频心律
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伴有钩拢现象在临床上相对多见
第1题:
A.两手托起钩舌,两脚分开
B.两手将钩舌贴胸拢抱,两脚分开
C.两手将钩舌贴胸拢抱,两脚可不分开
第2题:
以下关于潮汐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第3题:
制动器动力矩太大会产生溜钩现象。
第4题:
钩拢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第5题:
制动器制动力矩太大会产生溜钩现象。
第6题:
手臂向一侧水平伸出,拇指朝下,余指握拢,小臂向下摆动是()
第7题:
是指激动沿一侧传导径路下传的同时对另一侧径路连续产生隐匿性传导,使另一侧径路传导发生连续性功能性阻滞
可发生于房室结快慢径路之间
预激旁路与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之间不会发生蝉联现象
心房颤动时出现连续的宽大畸形QRS波群,可以是束支间发生蝉联现象所致
心房扑动时也可发生束支间蝉联现象,并出现连续的宽大畸形QRS波群
第8题:
心室率快于心房率时,可发生干扰
干扰是指激动因遇病理性延长的不应期而引起传导延迟或中断的现象
心房率过快,心房周期<交界区生理不应期时,可发生干扰
干扰是指激动因遇生理性不应期而引起传导延迟或中断的现象
窦性心律的频率慢于潜在的逸搏心律的频率时,可发生干扰
第9题:
促进传导改善的激动可以是一次逸搏
是两个节律点之间的正性传导的干扰现象
促进传导改善的激动可以是一次期前收缩
发生在有传导阻滞的情况下
常可以使原来存在的传导阻滞完全消失
第10题:
发生钩拢现象一定出现等频心律
是指副节律点对主导节律点产生正性变时作用的干扰现象
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属于钩拢现象
两种节律之间的影响是通过电和机械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伴有钩拢现象在临床上相对多见
第11题:
睡眠首先从NREM期开始
睡眠纺锤一般是在5个月出现
3个月大时后头部可出现节律性活动
2个月大时睁眼可有脑波完全阻滞现象
思睡期θ节律伴有插入性小棘波为异常现象
第12题:
是两个节律点之间的正性传导的干扰现象
发生在有传导阻滞的情况下
促进传导改善的激动可以是一次期前收缩
促进传导改善的激动可以是一次逸搏
常可以使原来存在的传导阻滞完全消失
第13题:
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还有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这属于( )。
A.注意的起伏现象
B.生物节律现象
C.机体“生物钟”的表现
D.日节律现象
E.知觉节律现象
注意的起伏现象是不能直接控制的感受性所发生的周期性变化,生物节律现象指生命现象中的节律性变化。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第14题:
简述心电图中几种常见的钩拢现象?
第15题:
分解组装钩舌时()。
第16题:
关于干扰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第17题:
在精梳棉网上出现弯钩和鱼鳞斑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如何消除?
第18题:
两手托起钩舌,两脚分开
两手将钩舌贴胸拢抱,两脚分开
两手将钩舌贴胸拢抱,两脚可不分开
第19题:
第20题:
生物节律是帮助人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的奇特机制
生物的每个器官系统都有自己的节律,但它们之间不是互相衔接的
生物节律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产生的物理现象
生物节律存在于生命的各个阶段,对肌体适应不良生态因素至关重要
第21题:
常突发突止
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频率多在70~100次/分左右
窦性心律与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可交替出现
发生的机制为房室交界区内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
第22题:
是指副节律点对主导节律点产生正性变时作用的干扰现象
两种节律之间的影响是通过电和机械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属于钩拢现象
发生钩拢现象一定出现等频心律
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伴有钩拢现象在临床上相对多见
第23题:
干扰是指激动因遇病理性延长的不应期而引起传导延迟或中断的现象
干扰是指激动因遇生理性不应期而引起传导延迟或中断的现象
心房率过快,心房周期<交界区生理不应期时,可发生干扰
心室率快于心房率时,可发生干扰
窦性心律的频率慢于潜在的逸搏心律的频率时,可发生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