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A、斜拉破坏>剪压破坏>斜压破坏
B、斜拉破坏<剪压破坏<斜压破坏
C、剪压破坏>斜压破坏>斜拉破坏
D、剪压破坏=斜压破坏>斜拉破坏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5题:
A、超筋破坏
B、部分超筋破坏
C、适筋破坏
D、少筋破坏
答案:ABCD
解析:受扭构件的破坏特征,主要与配筋数量有关:
(1)当混凝土受扭构件配筋数量较少时(少筋构件),结构在扭矩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开裂并退出工作,混凝土承担的拉力转移给钢筋,由于结构配置纵筋及箍筋数量很少,钢筋应力立即达到或超过屈服点,结构立即破坏。破坏过程急速而突然,破坏扭矩基本上等于抗裂扭矩。破坏类似于受弯构件的少筋梁,被称为“少筋破坏”。
(2)当混凝土受扭构件按正常数量配筋时(适筋构件),结构在扭矩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开裂并退出工作,钢筋应力增加但没有达到屈服点。随着扭矩荷载不断增加,结构纵筋及箍筋相继达到屈服点,进而混凝土裂缝不断开展,最后由于受压区混凝土达到抗压强度而破坏。结构破坏时其变形及混凝土裂缝宽度均较大,破坏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塑性特征。破坏类似于受弯构件的适筋梁,属于延性破坏即“适筋破坏”。
(3)当混凝土受扭构件配筋数量过大或混凝土强度等级过低时(超筋构件),结构破坏时纵筋和箍筋均未达到屈服点,受压区混凝土首先达到抗压强度而破坏。结构破坏时其变形及混凝土裂缝宽度均较小,其破坏类似于受弯构件的超筋梁,属于无预兆的脆性破坏即“超筋破坏”。
(4) 当混凝土受扭构件的纵筋与箍筋比率相差较大时(部分超筋构件),即一种钢筋配置数量较多,另一种钢筋配置数量较少,随着扭矩荷载的不断增加,配置数量较少的钢筋达到屈服点,最后受压区混凝土达到抗压强度而破坏。结构破坏时配置数量较多的钢筋并没有达到屈服点,结构具有一定的延性性质。这种破坏的延性比完全超筋要大一些,但又小于适筋构件,这种破坏叫“部分超筋破坏”。
第6题:
无腹筋梁斜截面受剪破坏形态主要有三种,这三种破坏的性质()。
第7题:
腹筋梁斜截面受剪主要破坏形态有三种。对同样的构件,其受剪承载力的关系为()
第8题:
对梁顶直接施加集中荷载的无腹筋梁,随着剪跨比λ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有增高的趋势;剪跨比对无腹筋梁破坏形态的影响表现在:一般λ>3常为()破坏;当λ<l时,可能发斜压破坏;当1<λ<3时,一般是()破坏。
第9题:
无腹筋剪扭构件的受剪和受扭承载力相互关系大致是()规律变化。
第10题:
斜拉破坏>剪压破坏>斜压破坏
斜拉破坏<剪压破坏<斜压破坏
剪压破坏>斜压破坏>斜拉破坏
剪压破坏=斜压破坏>斜拉破坏
第11题:
斜压>剪压>斜拉
剪压>斜压>斜拉
斜压=剪压>斜拉
第12题:
都属于脆性破坏
剪压破坏和斜压破坏属于塑性破坏,斜拉破坏属于脆性破坏
剪压破坏属于塑性破坏,斜拉和斜压破坏属于脆性破坏
第13题:
A、斜压破坏的承载能力>剪压破坏的承载能力>斜拉破坏的承载能力
B、剪压破坏的承载能力>斜压破坏的承载能力>斜拉破坏的承载能力
C、剪压破坏的承载能力>斜压破坏的承载能力<斜拉破坏的承载能力
第14题:
第15题:
无腹筋梁的斜截面受剪破坏形态(斜压破坏、斜拉破坏和剪压破坏)都是属于脆性破坏类型。()
第16题:
梁斜截面受剪破坏属于斜压、剪压还是斜拉破坏受以下因素影响()
A、腹筋用量
B、腹筋强度混凝土截面大小
C、梁实际承受荷载的数值
第17题:
无、有腹筋梁斜截面受剪破坏形态与发生条件
第18题:
无腹筋梁斜截面受剪主要破坏形态有三种。对同样的构件,其受剪承载力的关系为()。
第19题:
无腹筋梁的受剪破坏形态,大致可分为()
第20题:
无腹筋梁斜截面受剪有三种主要破坏形态,就其受剪承载力而言,对同样的构件,()破坏最低,()破坏较高,()破坏最高。
第21题:
无腹筋梁的受剪破坏均为(),有腹筋梁的斜截面破坏形态中,()破坏脆性最为显著。
第22题:
斜拉破坏
超筋破坏
斜压破坏
剪压破坏
第23题:
纵筋配筋率
纵筋配筋强度
混凝土强度
剪跨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