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A、药物吸收
B、药物分布
C、药物代谢
D、药物中毒
E、药物排泄新生儿期用药药动学特点
答案:A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A.静脉注射给药
B.肺部给药
C.阴道黏膜给药
D.口腔黏膜给药
E.肌内注射给药86,多以气雾剂给药,吸收面积大。吸收迅速且可避免首过效应的是
第5题:
A静脉注射
B皮下注射
C皮内注射
D鞘内注射
E腹腔注射
第6题:
有关注射部位与吸收途径表述不恰当的是()
第7题:
皮下脂肪少
注射容量有限
分布快
易损害邻近组织
吸收不良
第8题:
皮下脂肪少
注射容量有限
分布快
易损害临近组织
吸收不良
第9题:
皮下注射
静脉给药
口服给药
局部给药
肌内注射
第10题:
吸收迅速而完全
皮下注射、肌内注射是常用的两种注射给药途径
药物效应的产生比口服更快
适用于肝脏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
适用于在胃肠中易破坏或易吸收的药物
第11题:
第12题:
皮下注射给药容量较小,一般用于过敏试验
不同部位肌内注射吸收顺序: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
混悬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药物吸收过程较长
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可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
第13题:
A、按规定的速度给药
B、有些药物渗出可引起组织坏死
C、选择不良反应少的药物
D、反复应用同一血管可产生血栓性静脉炎
E、变换注射部位,避免高浓度溶液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新生儿不宜皮下注射的原因有()
第18题:
下列关于新生儿药物吸收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第19题:
胃内吸收的药物吸收较完全
口服药物吸收差
外用药物吸收较好
肌内注射吸收好起效快
第20题:
早产儿肌内注射易形成局部硬结或脓肿
新生儿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少
低温、缺氧或休克时,新生儿肌内注射药物的吸收多
新生儿局部血流灌注不足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应尽量避免给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肌内或皮下注射
第21题:
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
皮内注射
鞘内注射
腹腔注射
第22题:
血管内给药没有吸收过程
肌内注射后药物以扩散和滤过两种方式转运
皮内注射吸收差,只适用于诊断和过敏试验
皮下注射可减少药物作用时间
腹腔注射可能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第23题:
第24题:
局部血流灌注不足
新生儿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少
给早产儿肌内注射易形成局部硬结
肌内或皮下注射比静脉注射安全、有效
在低体温、缺氧或休克时,肌内注射药物的吸收量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