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外国学生常说“发音和听力很有意思和比较容易”之类的句子,请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新课标中语文课程性质,简要分析本次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2)如指导中学段小学生进行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为本次口语交际教学设计3组课堂提问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口语交际教学本身就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是语文课程实践性的要求。“保护文物”这一主题的设置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更能引导学生形成痛惜文物惨遭破坏进而珍爱保护文物的贵任感,使学生能在生活中践行优秀的精神文化,促进其自身精神品质的健康成长。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简要谈谈文物保护的现状,交流关于保护文物的个人感受;能以“保护文物”为主题,结合个人的相关见闻,提出保护文物的措施或建议。
    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生活经验,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分条说出保护文物的具体做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了解中国文物古迹的兴趣,形成并提高保护文物意识,树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的观念。
    (3)课堂提问设计
    ①教师展示长城绵延数里的壮景图片以及遭到破坏后的图片和相关报道,提问:同学们在对比图片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大家谈一谈。
    【设计理由】
    通过直观展示不同方面的、充满反差感的资料,让学生在为长城感到骄傲、对长城充满向往的同时,深刻感受到长城不容乐观的现状,产生为之痛惜与担忧的情感,从而自觉形成保护长城的强烈意识,为后续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热身。
    ②教师出示关于保护长城措施多方的相关资料,提问:对于保护长城,结合生活经验,你有什么样的意见或建议呢请思考并与组内其他成员展开讨论。
    【设计理由】
    教师初步出示与保护长城措施有关的资料,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既有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够通过组内的交流与讨论增强个人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③提问:除了长城,你还了解到有哪些文物古迹正在遭受破坏或者已经被破坏请谈一谈你了解到的情况并与小组成员共同设计几条关于文物古迹保护的宣传标语。
    【设计理由】
    展示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并有效拓展课堂教学资源,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倾听他人、表达自我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宣传标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尊重语文实践性的特点,使学生的表达与写作能力在合作中得到综合发展。

  • 第2题:

    请写出绩效的公式并加以简要的文字说明。


    正确答案:绩效=f(能力•激励)公式表明:工作的成绩和效果,是能力和激励两个变量乘积的函数,也就是说,人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他的能力和激励水平即积极性的高低。能力固然是取得绩效的基本保证,但是,不管能力多强,如果激励水平低,就难以取得好的绩效。

  • 第3题:

    外国学生常说“我见面了我的朋友”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并加以改正;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正确答案: 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把离合词“见面”等同于自己母语中相应意义的及物动词。
    改正句子,例如:a.我和跟朋友见了一面。或我见到了我的朋友。
    “离合词”的教学对策:说明离合词的结构和用法特点,把离合词作为动宾短语处理,把离合词同动量补语、时量补语等的教学结合起来。

  • 第4题:

    说明:请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加以简述。简要叙述一下学习和习得的不同。


    正确答案: 学习是指主动获取知识的行为及其过程,习得则指知识内在化的过程及其已经内在化的那部分知识。具体来说:
    (1)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习得则是下意识的;
    (2)学习是了解有关语言规则的只是,这些知识仅能帮助学习者检查自己话语的对错;
    (3)习得是在交际条件下自然地使用第二语言;
    (4)习得是儿童获得第一语言的方式,很可能也是他们获得第二语言的方式;
    (5)成人也能够通过习得掌握第二语言。

  • 第5题:

    外国学生常说“他回来学校的时候,我在写作业”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并加以改正;再举例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正确答案: 指出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学校”与“来”的位置不对,不了解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
    改正句子:a、他回到学校的时候,我在写作业。或:b、他回学校来的时候,我在写作业。
    趋向补语的教学对策:说明趋向补语与处所宾语搭配时,处所宾语要放在趋向补语“来/去”前。例如,“上山来,下山去,进教室来,回日本去,过这边来”等。也可以不用趋向补语,用结果补语表达,如“回到学校,上到山上,进到教室里”等。

  • 第6题:

    问答题
    说明:请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加以简述。简要叙述一下学习和习得的不同。

    正确答案: 学习是指主动获取知识的行为及其过程,习得则指知识内在化的过程及其已经内在化的那部分知识。具体来说:
    (1)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习得则是下意识的;
    (2)学习是了解有关语言规则的只是,这些知识仅能帮助学习者检查自己话语的对错;
    (3)习得是在交际条件下自然地使用第二语言;
    (4)习得是儿童获得第一语言的方式,很可能也是他们获得第二语言的方式;
    (5)成人也能够通过习得掌握第二语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说明:请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加以简述。简要叙述一下认知法的教学原则。

    正确答案: (1)“以学生为中心”,一些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大量的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交际活动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将目的语用到课堂以外的一些交际场所。
    (2)主张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目的语,强调有意义的语言学习。
    (3)主张听说读写齐头并进,认为可以调动各种感应器官,收到更好的语言学习效果。
    (4)重视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认为产生偏误的原因很多,主张在偏误分析的基础上帮助学习者逐步克服学习难点。
    (5)在教学中不排斥使用母语,认为母语的恰当使用可以帮助学习者利用正迁移。
    (6)注重声像教学手段的运用,主张用这些手段扩展交际环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外国学生常说“请等等我一下”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并加以改正;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正确答案:
    (1)产生偏误的原因
    这种偏误主要来源于目的语知识的泛化,学习者将动词后面可以跟动量或时量补语的规则不恰当地泛化了。动词重叠后的使用与非重叠形式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等等”是动词重叠形式,动词重叠后已经能够表示“时间短或次数少”,因此不能再和动量词以及时量词如“一会儿”“一下”等组合。
    (2)改正
    应改为“请等我一下”或“请等等我”。
    (3)应采取的教学策略
    ①讲授动词重叠形式时采用对比法
    将动词非重叠形式后面加动量或时量补语的情况与重叠形式对应起来,进行对比。这样学习者更容易领悟到两者在使用中存在的差别。
    ②学习动词重叠的过程中要强化学习意识
    动词重叠形式本身能够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或动作的次数少,不需要用动量或时量词语进行补充说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常常听到有的留学生说这样的话:“下课以后,他马上走出去教室了。”请你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并简要说明在教学中你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2011年真题]

    正确答案:
    (1)偏误原因
    出现这类偏误的主要原因是:复合趋向补语的处所宾语位置不对。“下课以后,他马上走出去教室了。”这句话中,“出去”是“走”的符合趋向补语,“教室”是处所宾语,应该放在复合趋向补语的中间。
    (2)正确表达
    这句话应改为:下课以后,他马上走出教室去了。
    (3)教学方法和对策
    针对这类问题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对策是:在讲授动词的复合趋向补语时,用比较法,将动词的一般宾语和处所宾语的位置进行比较,不同类型的宾语,在“V+复合趋向补语”中位置不同,处所宾语要放在复合趋向补语的中间。
    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处所宾语放在中间这样的概念,强化训练,通过反复,让学生明白并且在实际运用中没有偏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外国学生常说“在桌子上放着很多书”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并加以改正;再举例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正确答案:
    (1)产生偏误的原因
    不了解存现句的结构,可能将母语结构(如英语)与汉语结构混淆了。
    (2)改正
    应改为“桌子上放着很多书。”
    (3)应采取的教学策略
    说明存现句的结构和用法特点,即句子以处所开始,句意是某处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特别强调,存现句起始的处所前没有介词,这与某些语言(如英语)不同。例如,“天上飞着一只鸟”,不是“在天上飞着一只鸟”;“山上跑下来一群人”,不是“从山上跑下来一群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外国学生常说“他回来学校的时候,我在写作业”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并加以改正;再举例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正确答案: 指出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学校”与“来”的位置不对,不了解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
    改正句子:a、他回到学校的时候,我在写作业。或:b、他回学校来的时候,我在写作业。
    趋向补语的教学对策:说明趋向补语与处所宾语搭配时,处所宾语要放在趋向补语“来/去”前。例如,“上山来,下山去,进教室来,回日本去,过这边来”等。也可以不用趋向补语,用结果补语表达,如“回到学校,上到山上,进到教室里”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说明:请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加以简述。指出“戴衣服、穿帽子”和“我见面他”这两句话中的偏误分别属于偏误来源中的哪个方面,然后改正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1)前者属于母语和目的语的对应词因各自的搭配关系不同而造成偏误,后者属于母语和目的语的对应词因各自的用法不同而造成的偏误。
    (2)前者的正确用法应为“穿衣服、戴帽子”,后者的正确用法应为“我跟他见面”。
    (3)前者的原因是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对应词之间尽管概念意义相同,但它们各自的词语搭配习惯不同。学习者不了解这种情况,便把母语的搭配关系套用到目的语中,以至出现偏误。在英语中wear(puton)的搭配词语可以是各种衣物鞋帽等,但汉语中的对应词“穿”、“戴”却各有各的搭配关系,“穿衣服”和“戴帽子”是不能颠倒为“戴衣服”和“穿帽子”的。后者的原因是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系统,概念意义相同的对应词,在不同语言的结构系统中可能用法完全不同。在英语中“tomeet”(见面)是及物动词,可以直接带宾语,说成“Imethim”,但是汉语中的“见面”却是不及物动词,要说成“我跟他见了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判断该陈述正误并简要地说明原因。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
    错误。这句话描述的应该是广义的课程,而不是狭义的课程,因此,这种表述为错误。

  • 第14题:

    说明:请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加以简述。外国学生常说“她是漂亮。”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正确答案: (1)改为“她很漂亮。”
    (2)理由:汉语中形容词可以直接做谓语,而且形容词往往不单独做谓语,经常在之前加程度副词,比如:很、比较、非常等。如果没有强调程度高,此时的“很”,是成句的需要,要轻读。
    (3)错误原因:受英语的结构影响“sheisbeautiful.”
    (4)教学策略:教形容词时,强化“很+形容词”的结构。(具体步骤及举例请自行设计)

  • 第15题:

    说明:请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加以简述。外国学生常说“我明天见面他。”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正确答案: (1)改为:我明天跟他见面
    (2)理由:因为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之后不能加宾语。所以采用介词“跟+名词”的结构将其作为状语。
    (3)错误原因:受翻译的影响。“见面”对应的英语翻译为“meet”,而“meet”是一个及物动词,所以容易让学生产生偏误。
    (4)教学策略:说明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的同时,增加“跟/与……见面”的结构,并通过大量例句进行操练。(具体步骤及举例请自行设计)

  • 第16题:

    说明:请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加以简述。指出“戴衣服、穿帽子”和“我见面他”这两句话中的偏误分别属于偏误来源中的哪个方面,然后改正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1)前者属于母语和目的语的对应词因各自的搭配关系不同而造成偏误,后者属于母语和目的语的对应词因各自的用法不同而造成的偏误。
    (2)前者的正确用法应为“穿衣服、戴帽子”,后者的正确用法应为“我跟他见面”。
    (3)前者的原因是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对应词之间尽管概念意义相同,但它们各自的词语搭配习惯不同。学习者不了解这种情况,便把母语的搭配关系套用到目的语中,以至出现偏误。在英语中wear(puton)的搭配词语可以是各种衣物鞋帽等,但汉语中的对应词“穿”、“戴”却各有各的搭配关系,“穿衣服”和“戴帽子”是不能颠倒为“戴衣服”和“穿帽子”的。后者的原因是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系统,概念意义相同的对应词,在不同语言的结构系统中可能用法完全不同。在英语中“tomeet”(见面)是及物动词,可以直接带宾语,说成“Imethim”,但是汉语中的“见面”却是不及物动词,要说成“我跟他见了面”。

  • 第17题:

    说明:请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加以简述。简要叙述一下认知法的教学原则。


    正确答案: (1)“以学生为中心”,一些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大量的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交际活动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将目的语用到课堂以外的一些交际场所。
    (2)主张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目的语,强调有意义的语言学习。
    (3)主张听说读写齐头并进,认为可以调动各种感应器官,收到更好的语言学习效果。
    (4)重视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认为产生偏误的原因很多,主张在偏误分析的基础上帮助学习者逐步克服学习难点。
    (5)在教学中不排斥使用母语,认为母语的恰当使用可以帮助学习者利用正迁移。
    (6)注重声像教学手段的运用,主张用这些手段扩展交际环境。

  • 第18题:

    问答题
    说明:请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加以简述。外国学生常说“我明天见面他。”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正确答案: (1)改为:我明天跟他见面
    (2)理由:因为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之后不能加宾语。所以采用介词“跟+名词”的结构将其作为状语。
    (3)错误原因:受翻译的影响。“见面”对应的英语翻译为“meet”,而“meet”是一个及物动词,所以容易让学生产生偏误。
    (4)教学策略:说明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的同时,增加“跟/与……见面”的结构,并通过大量例句进行操练。(具体步骤及举例请自行设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分析“我每天晚上都散步散步”这个句子的偏误成因,并加以改正;请简要说明避免这类偏误应当采取的教学策略或方法。

    正确答案:
    (1)偏误成因: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造成动词重叠的过度泛化。
    (2)正确的句子是:我每天晚上都散步。
    (3)教学策略或方法:
    ①教师应该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从一开始就提供正确的示范,让学习者正确的模仿,记忆和运用,并帮助学习者克服偏误。比如,在上述例句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运用动词重叠的方式及使用范围,并指出在“每天……,都……”句式中不能使用动词重叠的原因。
    ②纠正错误方法要得当,不要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更不要伤了学习者的自尊心。最好的办法是使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偏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有人把“水牛”说成“水流”,把“均匀”说成“金银”,请分析这种发音错在哪里,指明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

    正确答案:
    上述两种发音的错误及其原因、纠正方法分别如下:
    (1)把“水牛”说成“水流”,原因是混淆了n和l的发音。n和l都是舌尖抵住上齿龈发音的,它们的不同主要在于有无鼻音,是从鼻腔出气,还是从舌头两边出气。分辨n和l,可以用捏鼻孔的办法来练习。捏鼻孔后发音,如果觉得发音有困难,而且耳膜有鸣声,那就是n音。捏鼻孔而觉得发音不困难,耳膜并无显著鸣声,气流从舌头两边流出的,那就是l音。
    (2)把“均匀”说成“金银”,原因是混淆了i和ü的发音。i是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ü是舌面前、高、圆唇元音,两者的区别在于发音时是否嘴唇的圆展。可用唇形变化的方法来发音,先展开嘴唇法i,舌位不动,慢慢把嘴唇拢圆,就可以发出ü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分析“我吃饭在五道口”这个句子的偏误成因,并加以改正。说明避免这类偏误应当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2010年真题]

    正确答案:
    (1)偏误类型
    这一偏误主要是受母语影响造成的,句子应改为:“我在五道口吃饭。”
    (2)偏误原因
    这一偏误是学生对汉语状语位置的错误使用造成的,主要是受到英语中状语位置的影响,英语中的状语位置是较灵活的,可以用在动词前面也可以用在动词后面,而在汉语中语序是重要的语法表现形式之一,是不能随便变化的。汉语中的状语只能用在动词之前,不能用在动词之后。
    (3)教学对策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这一偏误问题,必须使学生意识到:汉语中语序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比较法和归纳法。与其母语进行比较,将表达同样意义的句子分别用汉语和英语进行表达,比较中使学生意识到,汉语中语序的重要性,句法成分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同时,对汉语中的状语成分进行位置的变换,归纳出位置不同时表达意义之间的差异,再从各例子中归纳出汉语中状语的固定使用位置,加深对汉语状语语序的认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外国学生常说“我见面了我的朋友”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并加以改正;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正确答案: 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把离合词“见面”等同于自己母语中相应意义的及物动词。
    改正句子,例如:a.我和跟朋友见了一面。或我见到了我的朋友。
    “离合词”的教学对策:说明离合词的结构和用法特点,把离合词作为动宾短语处理,把离合词同动量补语、时量补语等的教学结合起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外国学生常说“我见面了我的朋友”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并加以改正: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2011年真题]

    正确答案:
    (1)偏误类型
    这种偏误出现是对离合词的语法特征的理解不当造。
    (2)偏误出现的原因
    把离合词“见面”等同于自己母语中相应意义的及物动词。而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不能接宾语的,只能单独使用的,而例子中的离合词“见面”去加上了宾语,是外国学习者将自己母语中的同一意义的及物动词泛化到汉语学习中来的结果。
    (3)句子修改
    改正句子,例如:a.我和/跟朋友见了(一)面。或:b.我见到了我的朋友。
    (4)教学对策
    “离合词”的教学对策:说明离合词的结构和用法特点,把离合词作为动宾短语处理,把离合词同动量补语、时量补语等的教学结合起来。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