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突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来访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来访者:啊,原来他看不见。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来访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咨询师讲述风筝的故事,目的是()。A 让来访者心胸开朗B 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教育C 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D 转移来访者的兴奋点E 建议来访者换个角度看问题

题目
单选题
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突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来访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来访者:啊,原来他看不见。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来访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咨询师讲述风筝的故事,目的是()。
A

让来访者心胸开朗

B

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教育

C

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

D

转移来访者的兴奋点

E

建议来访者换个角度看问题


相似考题

2.新学期开始不久,孩子们在寒假休息了大半个月回来后。我发现班上出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当孩子们需要移动小椅子进行活动的时候,总是习惯用一只手拎住椅背拖行,或是把椅背夹在腋下,像拄着拐杖一样一摇一晃地行走。每当这个时候教室里总是充斥着一种椅子在地板上敲打摩擦的声音,很是刺耳,也不安全。起先是一两个新生,接着是班上一大半的孩都有这种行为。由于这学期新加了9个新生,为此,我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行为习惯重新进行了指导,另一方面在平时不断进行强调和纠正。但收到的效果却差强人意,每次孩子们总是要在老师的提醒下才改变搬椅子的姿势。 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把小椅子放在指定地方,有个别孩子的动作很慢,我担心影响教学时间,便伸手帮了一把。正当我一手一把地拎着小椅子时,有个孩子突然开口说:“老师,要两只手搬椅子。”孩子们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在了我身上,我一愣,马上把小椅子放了下来,用双手搬起了一把椅子。下课的时候,我在指导孩子们搬动小椅子的时候,自己先用双手把小椅子搬了起来。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更没有平时的大喊大叫,孩子们安静地用规范的动作把小椅子搬到了指定地方,并且没有一个孩子拖椅子。 试分析上述这种现象的原因。

更多“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突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相关问题
  • 第1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说,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这使用了()技术。
    A.具体化
    B.面质
    C.内容表述
    D.内容反应


    答案:B,C,D
    解析:
    “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的矛盾,所以是面质技术;本段也是对求助者所说内容的反应,因此也是内容反应技术;还是咨询师提出建议,提醒求助者反思,所以又使用了内容表达技术。

  • 第2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7岁,高二学生。
    案例介绍:因与同学、老师的关系不融洽,学习成绩差,去年秋季开始辍学。在家里上网、玩游戏。由其母亲陪同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家境较富裕,自幼生活环境单一,很少和小伙伴玩。个性偏执,对亲人冷漠。其父性情暴躁,只在经济上满足孩子。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经常产生分歧。母亲反映求助者近来有些答非所问。对求助者进行了MMPI测验,结果如下。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咨询谈话片段。
    心理咨询师:你因何来做心理咨询?(表情平和)
    求助者:在家里待烦了,闲得没事干。(求助者晃着双腿,无所谓状)你怎么那么严肃呀?能不能笑笑?
    心理咨询师:哦,(做出微笑的表情)这样的表情会使你舒服些,是吗?
    求助者:(满意的笑笑)是的。
    心理咨询师:你想得到我的什么心理帮助呢?
    求助者:就是想让你帮我调整调整心态,我希望在没有顾虑的情况下回到学校。
    心理咨询师:你回到学校有顾虑吗?你试过没有?
    求助者:没有。
    心理咨询师:那你想回到学校吗?
    求助者:我说过是在没有顾虑的情况下。
    心理咨询师:我问你现在想没想?
    求助者:现在不想。
    心理咨询师:你看,这有把椅子,你拿拿看,会有顾虑吗?
    求助者:(走过去拿起了椅子)怎么啦?没问题!但这和上学是两码事。
    心理咨询师:关键是你现在想没想?
    求助者:你的话我怎么听不懂呀,如果没有你的学生在,你是不是也懒得和我废话呀?
    心理咨询师:(停了停,看了看旁边的学生)这和她在不在有关系吗?
    求助者:好,我再说一遍,不行我就走了。我现在还不想。
    心理咨询师:你前面说想回学校,后面又说不想.哪一个是你的真实想法?在家有吃有喝,想干嘛干嘛,这不挺好吗?
    求助者:我看也是,在家挺好的。
    心理咨询师:你看这地砖,爱干净的人,一天擦三遍没问题,懒人一周也不擦一遍,这也没问题,总比住在垃圾堆里强,是吗?
    求助者:你别损我行不行?你也累半天了,咱提前结束,休息休息喝点水去。
    心理咨询师:好,如果你接受不了我刚才举的例子,如果你不是非常反对的话,我希望你把下面一个例子听下去,我想这对你会有帮助的。
    求助者:好吧。(无所谓状)
    心理咨询师:你看,如果一个人开一辆宝马汽车,他会觉得很舒适、很气派,但宝马汽车费油,保险也贵.还怕碰了、被偷了。奥拓车省钱省汽油,也不怕撞,可是空间小,不气派、不舒适。你如果想明白这点,你就知道怎么做了,对吗?
    求助者:(沉默了几分钟)我在想,上次我去医院,那个知名教授为什么没和我说几句话,甩门就走了呢?我是一小孩他怎么和我一般见识?
    心理咨询师说“你前面……后面……,哪一个是你的真实想法?”所使用的技术是()。
    A.指导
    B.内容表达
    C.面质
    D.内容反应


    答案:C,D
    解析:
    “你前面……后面……,哪一个是你的真实想法?”属于面质,即指出求助者身上的矛盾;也属于内容反应,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

  • 第3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讲述风筝故事,目的是()。
    A.让求助者心胸开朗
    B.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教育
    C.改变求助者的信念
    D.转移求助者的兴奋点


    答案:B,C
    解析:
    咨询师通过举例向求助者介绍ABC理论,使求助者明白,使人困扰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不合理看法。对同一件事看法不同,引发的情绪反应也不同,所以这是对求助者的心理教育,起到改变求助者信念的作用。

  • 第4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ABC理论,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不是()。
    A.挫折和遭遇
    B.歪曲的认知
    C.评价性观念
    D.不合理的信念


    答案:A
    解析:
    埃利斯的ABC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A项挫折和遭遇是所谓的诱发事件。

  • 第5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7岁,高二学生。
    案例介绍:因与同学、老师的关系不融洽,学习成绩差,去年秋季开始辍学。在家里上网、玩游戏。由其母亲陪同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家境较富裕,自幼生活环境单一,很少和小伙伴玩。个性偏执,对亲人冷漠。其父性情暴躁,只在经济上满足孩子。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经常产生分歧。母亲反映求助者近来有些答非所问。对求助者进行了MMPI测验,结果如下。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咨询谈话片段。
    心理咨询师:你因何来做心理咨询?(表情平和)
    求助者:在家里待烦了,闲得没事干。(求助者晃着双腿,无所谓状)你怎么那么严肃呀?能不能笑笑?
    心理咨询师:哦,(做出微笑的表情)这样的表情会使你舒服些,是吗?
    求助者:(满意的笑笑)是的。
    心理咨询师:你想得到我的什么心理帮助呢?
    求助者:就是想让你帮我调整调整心态,我希望在没有顾虑的情况下回到学校。
    心理咨询师:你回到学校有顾虑吗?你试过没有?
    求助者:没有。
    心理咨询师:那你想回到学校吗?
    求助者:我说过是在没有顾虑的情况下。
    心理咨询师:我问你现在想没想?
    求助者:现在不想。
    心理咨询师:你看,这有把椅子,你拿拿看,会有顾虑吗?
    求助者:(走过去拿起了椅子)怎么啦?没问题!但这和上学是两码事。
    心理咨询师:关键是你现在想没想?
    求助者:你的话我怎么听不懂呀,如果没有你的学生在,你是不是也懒得和我废话呀?
    心理咨询师:(停了停,看了看旁边的学生)这和她在不在有关系吗?
    求助者:好,我再说一遍,不行我就走了。我现在还不想。
    心理咨询师:你前面说想回学校,后面又说不想.哪一个是你的真实想法?在家有吃有喝,想干嘛干嘛,这不挺好吗?
    求助者:我看也是,在家挺好的。
    心理咨询师:你看这地砖,爱干净的人,一天擦三遍没问题,懒人一周也不擦一遍,这也没问题,总比住在垃圾堆里强,是吗?
    求助者:你别损我行不行?你也累半天了,咱提前结束,休息休息喝点水去。
    心理咨询师:好,如果你接受不了我刚才举的例子,如果你不是非常反对的话,我希望你把下面一个例子听下去,我想这对你会有帮助的。
    求助者:好吧。(无所谓状)
    心理咨询师:你看,如果一个人开一辆宝马汽车,他会觉得很舒适、很气派,但宝马汽车费油,保险也贵.还怕碰了、被偷了。奥拓车省钱省汽油,也不怕撞,可是空间小,不气派、不舒适。你如果想明白这点,你就知道怎么做了,对吗?
    求助者:(沉默了几分钟)我在想,上次我去医院,那个知名教授为什么没和我说几句话,甩门就走了呢?我是一小孩他怎么和我一般见识?
    本案例心理咨询师应对阻抗的方法是()。
    A.解除戒备心理
    B.诚恳帮助对方的态度
    C.解除咨询关系
    D.讨好求助者的态度


    答案:A,B
    解析:
    处理阻抗时,咨询师应注意①解除戒备心理;②正确地进行诊断和分析;③以诚恳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力。

  • 第6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7岁,高二学生。
    案例介绍:因与同学、老师的关系不融洽,学习成绩差,去年秋季开始辍学。在家里上网、玩游戏。由其母亲陪同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家境较富裕,自幼生活环境单一,很少和小伙伴玩。个性偏执,对亲人冷漠。其父性情暴躁,只在经济上满足孩子。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经常产生分歧。母亲反映求助者近来有些答非所问。对求助者进行了MMPI测验,结果如下。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咨询谈话片段。
    心理咨询师:你因何来做心理咨询?(表情平和)
    求助者:在家里待烦了,闲得没事干。(求助者晃着双腿,无所谓状)你怎么那么严肃呀?能不能笑笑?
    心理咨询师:哦,(做出微笑的表情)这样的表情会使你舒服些,是吗?
    求助者:(满意的笑笑)是的。
    心理咨询师:你想得到我的什么心理帮助呢?
    求助者:就是想让你帮我调整调整心态,我希望在没有顾虑的情况下回到学校。
    心理咨询师:你回到学校有顾虑吗?你试过没有?
    求助者:没有。
    心理咨询师:那你想回到学校吗?
    求助者:我说过是在没有顾虑的情况下。
    心理咨询师:我问你现在想没想?
    求助者:现在不想。
    心理咨询师:你看,这有把椅子,你拿拿看,会有顾虑吗?
    求助者:(走过去拿起了椅子)怎么啦?没问题!但这和上学是两码事。
    心理咨询师:关键是你现在想没想?
    求助者:你的话我怎么听不懂呀,如果没有你的学生在,你是不是也懒得和我废话呀?
    心理咨询师:(停了停,看了看旁边的学生)这和她在不在有关系吗?
    求助者:好,我再说一遍,不行我就走了。我现在还不想。
    心理咨询师:你前面说想回学校,后面又说不想.哪一个是你的真实想法?在家有吃有喝,想干嘛干嘛,这不挺好吗?
    求助者:我看也是,在家挺好的。
    心理咨询师:你看这地砖,爱干净的人,一天擦三遍没问题,懒人一周也不擦一遍,这也没问题,总比住在垃圾堆里强,是吗?
    求助者:你别损我行不行?你也累半天了,咱提前结束,休息休息喝点水去。
    心理咨询师:好,如果你接受不了我刚才举的例子,如果你不是非常反对的话,我希望你把下面一个例子听下去,我想这对你会有帮助的。
    求助者:好吧。(无所谓状)
    心理咨询师:你看,如果一个人开一辆宝马汽车,他会觉得很舒适、很气派,但宝马汽车费油,保险也贵.还怕碰了、被偷了。奥拓车省钱省汽油,也不怕撞,可是空间小,不气派、不舒适。你如果想明白这点,你就知道怎么做了,对吗?
    求助者:(沉默了几分钟)我在想,上次我去医院,那个知名教授为什么没和我说几句话,甩门就走了呢?我是一小孩他怎么和我一般见识?
    心理咨询师讲地砖的例子,表明心理咨询师要()。
    A.讲题外话
    B.启发思考
    C.转移话题
    D.引导想象


    答案:B
    解析:
    心理咨询师讲地砖的例子,表明心理咨询师要启发求助者思考。

  • 第7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风筝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箏。
    在苇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chōng)憬(jǐng)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yī)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líng)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piān)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xiē)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bēng)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Shū)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sàng)气地坐在田埂(gěng)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mò)坊(fáng)。
    “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问题(一):试分析本文是怎样把孩子们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10分)
    问题(二):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8分)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2分)


    答案:
    解析:
    以上一题为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听说认读下列单词:toy box, desk, chair, plane, bag, yeah!介词 in, on, under,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②能听懂并会说:Where is. . . ? It's in/on/under...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自然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物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将英语应用于现实情境中的能力;通过同学之间的对话, 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
    2.教学重点
    掌握句型 Where is... ? It’s in/on/ under...
    问题(二):
    一、课堂预热
    T = teacher C = class S1 = student (个别学生)
    1. Greetings
    T: Hello, boys and girls! I'm Lily. Nice to meet you.
    (热情地与学生打招呼)
    2. Sing some English songs.
    二、新课讲授
    (教师拿出一个装有各种玩具的盒子,把玩具一件一件从盒子里拿出来放在讲台上,讲台边放一张桌子、一张椅子,告诉学生,老师将用这些东西做游戏,表演对话)
    T: Look! What's this in English? It’s a toy box. What's in it? A plane, a car, a boat, a ball and a doll. So, this is a toy box. This is a chair and this is a desk. Let's play a game. OK? Close your eyes.(教师把小汽车放到椅子下面)Open your eyes. What's missing? (让学生举手回答)Where’s the car?(让学生猜,不许看,教师则用英语表达)In the desk?(找)No! In the toy box?(找)No!(从桌下拿出)Look! It's under the chair.
    (一)教授 desk,chair, toy box
    T:(指着实物问)What's this in English?
    S1 : It's a toy box.
    操练:
    ①T: I say the word,you point to the picture. Who can?
    S1听听指指(多让几个学生上台快速听指)
    ②T:(指着图片问)What’s this in English?
    S1: It's a toy box/chair/desk/...
    ③Pair work(学生上台用实物操练)
    (二)教授 in, on, under ,Where is. . . ? It\s in / on / under...
    T(把plane, ball, car分别放在玩具箱里、椅子下面及桌子上面,提问):Where is the plane/ball/car?
    S1,2 3 (分别回答):It’s in the toy box/under the chair /on the desk.
    (学生回答一句,教师把玩具图片贴在相应的位置,如把飞机放在有缺口的玩具箱里面,并贴词卡in及板书主要句型It’s in the toy box)
    教师表情稍带微笑,依次教学It’s under the chair. It’s on the desk.
    操练:
    ①T: Let’s chant. OK?(手指黑板上的贴图,有节奏地说)in,in, in, in the boy box. / under, under, under, under the chair, /on, on, on, on the desk.
    全班学生拍手说chant。 T:(教师说cham前半部分,学生分组说chant的后半部分)
    ②T(指着贴图问全班学生):Where is the plane/ball/car?
    C : It's in the toy box/under the chair/on the desk.
    ③Pair work(学生两人一组示范表演)
    (三)升调表疑问这一句型
    T(拿着小汽车):This is your car. Hide it.(藏起来,为了加强对活动的控制,要求学生只能藏在与自己的物品相关的地方,在教师与一位学生表演时,其他学生只能看,不能发出声音,采取小组评价调控课堂)
    S1:Where is my car?
    T(站在讲台边,用升调,侧身做出询问的样子)dn the desk? On the chair? under the chair?(如果教师次都没有猜对,便向学生询问Where is your car?如果学生回答准确, 教师发给他小贴画作为奖励,然后教师板书句型In the toy box?
    T(手指两个句子,引导学生比较有什么不同):这两个句子各是什么意思?
    S1:“In the toy box. ”的意思是“在玩具箱里。”“In the toy box?”的意思是“在玩具箱里吗?”
    T: I say “In the toy box. ” you say “In the toy box?”
    三、练习对话
    T(拿出 Mikc 和 Mum 的图 片):Who's this boy?
    C: Mike.
    T: Who's this woman?
    C:His mom.
    (教师把图片分别贴在黑板上)
    T: Mike can't find his car. Mike and his Mum are talking.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ere is Mike's car?
    (教师完整地放一遍录音)
    S1: It's under the chair.
    T: Who can repeat?
    (教师放录音,每句话暂停,请个別学生重复,教师分别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句子卡片)
    T: Group I and Group 2. You are Mike. Group 3 and Group 4. You are Mum.
    (教师放录音,每句话暂停,全班分角色跟读)
    对话操练:
    ①T: I’m Mum. You are Mike.(教师与全班学生进行对话操练)
    ②T: Boys,you are Mike. Girls, you are Mum.(全班学生分男女对话操练)
    ③Pair work(两人小组练习,教师指导)
    (表演:取下卡片,准备好道具,两人一组上台进行示范表演,并评选出最佳拍档。要求表演时声音响亮,语言流利,表情自然,其他学生认真看表演,采取小组评价监控)
    四、完成任务
    T: Make up your own dialogue about your school things.(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文具进行练习,自己根据本课所学的句型来编对话)
    (教师示范。假如你的好朋友找不到他的尺子或是钢笔了,怎么办呢?)
    ①A: Where is my ruler?
    B: It's on the desk.
    A : Thank’s.
    ②A: Where is my pen?
    B: On the desk?
    A: No.
    B: In the box?
    A: No.
    B: Look! It's under the chair.
    A : Thanks.
    (分组自由表演,评出最有创意的小组。发动学生自评、互评)
    五、结束
    T: I can’t find my call phone, who can help me? Where is my phone?(让学生帮助教师找手机)
    S1 : On the desk?
    S2 : Under the chair?
    T: Yeah, It's in the bag.
    [设计理由]将所学任务分别融入实际的操作中,使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感知英语的情境,提高对英语的学习乐趣。

  • 第8题:

    《风筝带走的孩子》主人公的风筝样子是什么动物?()

    • A、鸭子
    • B、母鸡
    • C、天鹅

    正确答案:C

  • 第9题:

    单选题
    女:你想想该怎么办吧。要么你去北京开会,要么你在家里带孩子。男:我一个大老爷们儿,当然不能在家里带孩子了。女:那你是想去北京开会了。男:这个没问题,不过你得陪我一起去!女:那孩子怎么办呢?难道我们就不管他了?男:这好办,我们带着他去北京不就可以了吗?问:他们可能会怎样解决他们的问题?
    A

    男的去北京开会

    B

    男的带着孩子去北京开会

    C

    女的在家里带孩子

    D

    他们带着孩子去北京开会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突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来访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来访者:啊,原来他看不见。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来访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咨询师讲述风筝的故事,目的是()。
    A

    让来访者心胸开朗

    B

    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教育

    C

    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

    D

    转移来访者的兴奋点

    E

    建议来访者换个角度看问题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男: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我们去公园放风筝吧。女:好啊,可是我放得不好,你教教我吧。问:女的让男的教什么?
    A

    打太极拳

    B

    划船

    C

    放风筝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在明朝的时候中国人()乘坐在捆绑有47支火箭的椅子上,手里拎着两个风筝,作飞行实验。虽失败,但他的功绩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正确答案: 万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该求助者的沉默可能是()。
    A.思考型
    B.情绪性
    C.怀疑性
    D.内向型


    答案:A,C
    解析:
    求助者的沉默有: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①怀疑型是由于求助者还不完全信任咨询师,而不把某些信.9-说出来或尚在犹豫中,他们往往表现出不安的神情,用疑虑、探索的眼光打量咨询师;②是求助者正在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并似有所悟;或者他正在回忆某一件对咨询有重要意义的往事;也可能正在体验某种情绪、感情,正处于一种积极的自我探索之中;③情绪型沉默,是由于情绪所致,如气愤、恐惧、羞愧等;④内向型沉默。源于求助者的个性原因,如比较内向、不善言谈的人,沉默是他与人交往的经常性方式,尤其是在不熟悉的环境和人面前就更是如此。这里的沉默最有可能是怀疑型和思考型。

  • 第14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这段咨询最可能发生在()。
    A.诊断阶段
    B.修通阶段
    C.领悟阶段
    D.巩固阶段


    答案:C
    解析:
    合理情绪疗法的四个阶段按顺序分别为: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巩固阶段。领悟阶段,咨询师的任务1是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任务2是使求助者进一步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本段咨询主要是更深入地寻找和确认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所以是领悟阶段。

  • 第15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
    A.是理性的
    B.是非理性的
    C.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
    D.既不是理性的,也不是非理性的


    答案:C
    解析:
    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人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

  • 第16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适用于()。
    A.年轻、文化水平较高的求助者
    B.年老、文化水平较低的求助者
    C.偏执的求助者
    D.自闭的求助者


    答案:A
    解析:
    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着重认知取向的方法,因此它对那些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更有效果。但这也同时意味着对那些在治疗中拒绝做出改变自己信念的努力的人,或过分偏执者以及有领悟困难的人,则可能难以奏效。此外,合理情绪疗法对于患有自闭症、急性精神分裂症等病症的人所能提供的帮助也是有限的。

  • 第17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在该案例中,根据ABC理论,求助者的C包括()。
    A.丈夫有外遇
    B.求助者想离婚
    C.求助者情绪低落
    D.求助者经常跟丈夫吵架


    答案:B,C,D
    解析:
    ABC理论中,C代表继这一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反应与行为结果(conse-quences)。本案例中,求助者想离婚、经常与丈夫吵架和情绪低落是求助者情绪反应与行为结果。

  • 第18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在合理情绪疗法中,为了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心理咨询师常使用()。
    A.苏格拉底辩论术
    B.产婆术辩论法
    C.黄金规则
    D.反黄金规则


    答案:A,B,C,D
    解析:
    苏格拉底辩论技术,又名“产婆术”,具体方法是让你说出你的观点然后依照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误,从而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矫正。黄金规则(GoldenRule)是指“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这样一种理性信念。某些求助者常常错误地运用这一定律,他们的观念可能是“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或“别人必须喜欢我,接受我”等一些不合理的、绝对化的要求,而他们自己却做不到“必须喜欢别人”。

  • 第19题:

    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突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来访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来访者:啊,原来他看不见。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来访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合理情绪疗法适用于()。

    • A、年轻、文化水平较高的来访者
    • B、肯接受挑战的来访者
    • C、年老、文化水平较低的来访者
    • D、偏执的来访者
    • E、自闭的来访者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14世纪末期,明朝的()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试飞。

    • A、戚继光
    • B、李时珍
    • C、万户
    • D、王世贞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多选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定势作用的例子有()。
    A

    把13放在英文字母中间,会把它读成B;把13放到阿拉伯数字中间,会把它读成13

    B

    老师对某位同学印象好,阅卷时会不自觉地多给他几分

    C

    因为一个人与我的朋友长得很像,我把这个人当成了我的朋友

    D

    天气预报说明天下雨,我早晨带着伞去上班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突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来访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来访者:啊,原来他看不见。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来访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这段咨询最可能发生在()。
    A

    建立求助动机阶段

    B

    诊断阶段

    C

    领悟阶段

    D

    巩固阶段

    E

    识别不良的适应认知阶段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幼儿园的宋老师带领着小朋友们在放风筝,一阵大风吹来,风筝被刮到了大树上,宋老师让孩子们想一想,该用什么办法把风筝取下来。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用长棍子啊!”“搬个梯子爬上去!”“使劲摇大树。” 大多数幼儿都能想出这些办法,为了继续拓展他们的思维,宋老师让大家接着想。 明恩说:“把大树砍断吧。”燕家诚说:“买很多气球绑在一起,带你飞上大树。” 秋颖接着说:“准备一张蹦蹦床,你掉下来的时候不会受伤。” 为了激励幼儿灵活动脑,宋老师鼓励孩子们展开讨论:“你们觉得,他们提出的办法怎么样啊?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智文说:“燕家诚的办法不好,老师这么高,得买多少气球啊。” 静怡说:“我们要爱护树木,不能砍树。不然在长棍子上系一串鞭炮吧,挂到树上去,鞭炮一爆炸,风筝就下来了。” 英馨说:“你刚才还说爱护树木呢,鞭炮一爆炸,树就受伤了,树也会痛,风筝也被炸坏了,老师说过不能随便放鞭炮。” 孩子们激烈地讨论起来…… 请结合材料分析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 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以表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验性。幼儿的思维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的。例如“用长棍子啊”“搬个梯子爬上去”“使劲摇大树”等都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的方法。
    ②拟人性。幼儿往往会将无意识的、没有生命的东西当作有意识和有生命的东西。例如,幼儿认为鞭炮一爆炸,树就受伤了,树也会疼痛。
    ③表面性。幼儿的思维是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的,因此其思维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
    ④固定性。思维的具体性使幼儿的思维缺乏灵活性,他们较难掌握事物的相对性。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认死理”。
    ⑤近视性。幼儿只能考虑到事物眼前的关系,而不会更多地去思考事物的后果。如材料中幼儿认为“要爱护树木,不能砍树”,想出“在长棍子上系一串鞭炮,挂到树上去,鞭炮一爆炸,风筝就下来了”的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判断题
    我的孩子感冒了,我要带他去医院。★他想带孩子去医院。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