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问答题试述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肾性骨质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易伴发高血压的机制。


    正确答案: (1)钠水潴留CRF时肾脏排钠水功能降低,钠水潴留,引起血容量和心输出量增多,导致血压升高。该情况称为钠依赖性高血压。对病人限制钠盐摄入和使用利尿剂,可收到较好效果。
    (2)肾素分泌增多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硬化症等引起的CRF,常伴有RAAS活性增高。AngII直接收缩小动脉,使外周阻力升高,醛固酮增多又可导致钠水潴留,因而引起血压升高。这种情况称为肾素依赖性高血压。对此类患者限制钠盐摄入和应用利尿剂不同收到良好的降压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应当利用药物减轻RAAS的活性才具有明显降压作用。
    (3)肾脏降压物质生成减少。肾单位大量破坏,其产生激肽、PGE2和PGA2等降压物质减少,也是引起肾性高血压的原因之一。

  • 第2题:

    失血性休克早期可引起()

    • A、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 B、肾性肾功能衰竭
    • C、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 D、慢性肾功能衰竭
    • E、尿崩症

    正确答案:A

  • 第3题:

    简述急性肾功能衰竭时持续性肾缺血的可能机制。


    正确答案: 急性肾功能衰竭时持续性肾缺血的可能机制有:①肾灌注压下降;②肾血管收缩:包括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RAS激活;激肽和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内皮素合成增加;③肾血管内皮细胞肿胀;④肾血管内凝血。

  • 第4题:

    单选题
    多系统器官不全时肾脏可发生:()
    A

    急性肾功能衰竭

    B

    慢性肾功能衰竭

    C

    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D

    肾性肾功能衰竭

    E

    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试述家族性肾性尿崩症的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 由于基因突变,使ADH受体合成减少或结构异常,ADH对肾小管的刺激作用减弱,cAMP生成减少,对水的重吸收减少而有大量尿排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试述中毒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机制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①肾小管坏死:如升汞、四氯化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毒蕈、蛇毒等中毒;
    ②肾缺血:所有可产生休克的毒物均可导致肾缺血;
    ③肾小管堵塞:如砷化氢中毒可引起血管内溶血,游离血红蛋白由尿排出时可堵塞肾小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 心肌收缩力下降:
    (1)收缩相关蛋白破坏,(形式:坏死,凋亡)
    (2)能量代谢紊乱(包括能量生成障碍和利用障碍)
    (3)兴奋-收缩耦联障碍(包括肌浆网对Ca2+摄取、储存、释放障碍,胞外Ca2+内流障碍和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心室舒功能异常(包括Ca2+复位延缓,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心室舒张势能减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中毒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机制。

    正确答案: ①肾小管坏死:如升汞、四氯化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毒蕈、蛇毒等中毒;
    ②肾缺血:所有可产生休克的毒物均可导致肾缺血;
    ③肾小管堵塞:如砷化氢中毒可引起血管内溶血,游离血红蛋白由尿排出时可堵塞肾小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何谓肾性骨营养不良?其发病机制如何?

    正确答案: 慢性肾衰竭时,由于维生素D代谢障碍,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以及酸中毒所引起的骨病,表现为幼儿的肾性佝偻病、成人的骨软化、骨质疏松和骨硬化。
    发病机制:
    ①钙磷代谢障碍:高血磷、低血钙→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②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质疏松;
    ③VitD3代谢障碍:1,25(OH)2D3合成减少→肠道钙磷吸收↓;
    ④酸中毒:促使骨盐溶解并干扰1,25(OH)2D3的合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饮食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1)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根据症状和肾功能损害程度,决定膳食中蛋白质的量。一般以0.3~0.6g/kg理想体重为宜。
    对于透析病人因丢失蛋白较多,血透患者每日蛋白质供应量1.0~1.2g/kg,腹透病人每日1.2~1.5g/kg,并以优质蛋白占总蛋白质的50%~70%为宜,以减少非必需氨基酸摄入。
    (2)能量摄入充足,一般成人30~35kcal/kg/d;
    (3)注意钙的补充,血钙低时补充葡萄糖酸钙,碳酸钙,血钾高时限制含钾高的食物,尿毒症病人常伴有铁缺乏,注意补充含铁高的食物,并限制钠盐摄入,每日2~3g;
    (4)膳食注意清淡易消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多系统器官衰竭时肾脏可发生()。
    A

    急性肾功能衰竭

    B

    慢性肾功能衰竭

    C

    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D

    肾性肾功能衰竭

    E

    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急性肾功能衰竭时持续性肾缺血的可能机制。

    正确答案: 急性肾功能衰竭时持续性肾缺血的可能机制有:①肾灌注压下降;②肾血管收缩:包括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RAS激活;激肽和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内皮素合成增加;③肾血管内皮细胞肿胀;④肾血管内凝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肾性骨质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慢性肾功能衰竭常引起肾性骨营养不良,其发生机制是(1)钙磷代谢障碍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肾功能患者由于高血磷导致血钙水平下降,后者刺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分泌大量PTH致使骨质疏松;(2)维生素D代谢障碍:肾天生1,25-二羟维生素D3减少,钙吸收减少;(3)长期酸中毒促进骨盐溶解,并干扰1,25-二羟维生素D3的合成。

  • 第14题:

    大量使用磺胺类药物可引起()。

    • A、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 B、肾性肾功能衰竭
    • C、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 D、慢性肾功能衰竭
    • E、尿崩症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输尿管结石可引起()。

    • A、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 B、肾性肾功能衰竭
    • C、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 D、慢性肾功能衰竭
    • E、尿崩症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问答题
    简述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 肾性骨营养不良与CRF时出现的高磷血症、低钙血症、PT分秘增多、1.25-(OH)2VD3形成减少及酸中毒等有关。
    ①钙磷代谢障碍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CRF时出现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使PTH增高。血钙降低使骨质钙化障碍,PTH具有溶骨作用,使骨质脱钙,导致骨质疏松。
    ②1.25-(OH)2VD3活化障碍:1.25-(OH)2VD3具有促进肠道和肾小管对钙磷吸收,促进钙盐沉积骨质矿化的作用。CRF时由于活性维生素VD3合成减少,引起钙吸收障碍,导致低钙血症和骨质钙化障碍,可引起肾性佝偻病和骨软化病。
    ③酸中毒:CRF时多伴有代谢性酸中毒,酸中毒可使骨动员增强,骨盐溶解骨质脱钙。另外,酸中毒还可以抑制1.25-(OH)2VD3的合成,影响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试述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易伴发高血压的机制。

    正确答案: (1)钠水潴留CRF时肾脏排钠水功能降低,钠水潴留,引起血容量和心输出量增多,导致血压升高。该情况称为钠依赖性高血压。对病人限制钠盐摄入和使用利尿剂,可收到较好效果。
    (2)肾素分泌增多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硬化症等引起的CRF,常伴有RAAS活性增高。AngII直接收缩小动脉,使外周阻力升高,醛固酮增多又可导致钠水潴留,因而引起血压升高。这种情况称为肾素依赖性高血压。对此类患者限制钠盐摄入和应用利尿剂不同收到良好的降压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应当利用药物减轻RAAS的活性才具有明显降压作用。
    (3)肾脏降压物质生成减少。肾单位大量破坏,其产生激肽、PGE2和PGA2等降压物质减少,也是引起肾性高血压的原因之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单选题
    大量使用磺胺类药物可引起()。
    A

    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B

    肾性肾功能衰竭

    C

    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D

    慢性肾功能衰竭

    E

    尿崩症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何谓肾性骨营养不良?试述其发生机制。

    正确答案: 肾性骨营养不良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特别是尿毒症的严重并发症,包括骨囊性纤维化、骨软化和骨质疏松症等。其发生机制与慢性肾衰时出现的高磷血症、低钙血症、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1,25-(OH)2VitD3成减少、酸中毒及胶原蛋白代谢障碍有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涉及到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及结构改变。
    (1)肾小球因素造成肾缺血主要因素有:肾灌注压下降、肾血管收缩(血液中儿茶酚胺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前列腺素产生减少、肾激肽释放酶一激肽系统的作用、肾血管阻塞)。
    (2)肾小管因素:肾小管阻塞,肾小管原尿反流。目前认为肾小管损伤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时造成肾小球滤过率持续降低和少尿的主要机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肾性骨质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 慢性肾功能衰竭常引起肾性骨营养不良,其发生机制是(1)钙磷代谢障碍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肾功能患者由于高血磷导致血钙水平下降,后者刺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分泌大量PTH致使骨质疏松;(2)维生素D代谢障碍:肾天生1,25-二羟维生素D3减少,钙吸收减少;(3)长期酸中毒促进骨盐溶解,并干扰1,25-二羟维生素D3的合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少尿产生机制。

    正确答案: ARF少尿发生的前提是GFR降低。GFR降低的机制包括肾小球因素和肾小管因素两个方面。
    ⑴引起GFR降低的肾小球因素包括肾血流量减少(肾缺血)和肾小球病变。
    Ⅰ导致肾血流减少的原因有:①休克,心衰致使肾灌注压下降。②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ET)增多,激肽和PGE2合成减少引起肾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③肾血管内皮细胞肿胀与血管内凝血或栓塞致肾血流量下降。
    Ⅱ肾小球滤过膜病变引起滤过面积及滤过膜通透性减少,GFR下降而出现少尿或无尿。
    ⑵引起GFR降低的肾小管因素有
    Ⅰ肾小管内管型形成,阻塞肾小管导致:①原尿不易通过,终尿生成减少。②肾小球囊内压增高,有效滤过压下降,GFR下降而产生少尿或无尿。
    Ⅱ原尿经受损肾小管壁回漏至肾间质导致:①终尿生成减少而出现少尿或无尿。②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致使小球囊内压增高,GFR下降而引起少尿或无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可能有()、()和()等。

    正确答案: 健存肾单位日益减少,肾小球过度滤过,矫枉失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失血性休克晚期可引起()。
    A

    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B

    肾性肾功能衰竭

    C

    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D

    慢性肾功能衰竭

    E

    尿崩症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