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问答题如何理解我国刑法分则关于犯罪分类及排列的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根据是

    A.犯罪行为

    B.犯罪对象

    C.犯罪客体

    D.犯罪主体


    正确答案:C

  • 第2题:

    关于单位犯罪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单位犯罪以我国刑法分则条文有明文规定的为限,刑法分则条文没有明文规定单位能构成的犯罪,单位都不可能犯这种犯罪
    B.我国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包括法人犯罪,但不限于法人犯罪
    C.我国刑法规定的大多数犯罪,单位都能成为犯罪主体
    D.我国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一般采用双罚制

    答案:A,B,D
    解析:
    本题选项都是我国单位犯罪的基本常识。

  • 第3题:

    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
    A.犯罪的同类客体
    B.危害行为的形式
    C.犯罪对象的特点
    D.行为人的主观心态


    答案:A
    解析:
    解析: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某一类社会关系,也就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方面。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分为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军人违反职责罪。这明显是根据犯罪的同类客体进行区分的。

  • 第4题:

    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主要根据是()。

    • A、犯罪的一般客体
    • B、犯罪的同类客体
    • C、犯罪的直接客体
    • D、犯罪的对象

    正确答案:B

  • 第5题:

    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依据是()。

    • A、同类客体
    • B、一般客体
    • C、直接客体
    • D、主要客体

    正确答案:A

  • 第6题:

    我国刑法典分则对犯罪采用的是()的分类方法。


    正确答案:简明

  • 第7题:

    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正确答案: 犯罪客体

  • 第8题:

    单选题
    我国刑法分则规范对犯罪进行排列的依据,主要是()
    A

    犯罪主体

    B

    犯罪对象

    C

    同类客体

    D

    各类各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我国刑法理论对犯罪客体是如何分类的?

    正确答案: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我国刑法理论通常将犯罪客体分为三种:
    (1)一般客体
    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整体。犯罪的一般客体体现了一切犯罪的共性。
    (2)同类客体
    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方面。
    (3)直接客体
    直接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即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①根据具体犯罪行为危害具体社会关系数量的多少,犯罪的直接客体又可以分为:
    a.简单客体是指某一种犯罪行为只直接侵犯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b.复杂客体指犯罪行为直接侵犯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②根据直接客体在犯罪中的重要性程度,又可以将复杂客体分为:
    a.主要客体是指该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的不止一种社会关系中,为刑法着重予以保护的社会关系。对于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的犯罪,刑法分则划分其类属,主要依据是主要客体。
    b.次要客体是指该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的不止一种社会关系中,非刑法着重保护的社会关系。次要客体不仅影响对犯罪性质的认定,而且影响到刑罚的轻重,因而不能低估次要客体的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危害行为的形式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

    正确答案: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我国的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取的是从旧兼从轻的原则:所谓从旧兼从轻,就是指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97年10月1日新刑法典生效前这段时间内发生的行为,应按以下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新刑法典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即淅刑法典没有溯及力。但是,行为连续或者继续到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对于10月1日以后构成犯罪的行为适用新刑法典追究刑事责任。
    2、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但新刑法典不认为是犯罪的,只要这种行为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就应当适用新法典,即新刑法典具有溯及力。
    3、当时的汗毛和新刑法典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照新刑法典的,规定应当追诉的,原则上按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即新刑法典不具有溯及力。但是,如果新刑法典比当时的法律处刑较轻的,则适用新刑法典,却新刑法典具有溯及力。
    4、如果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了生效判决,该判决继续有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我国刑法分则对10大类犯罪进行排列的依据主要是以各类犯罪的危害程度大小为序。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我国刑法分则对10大类犯罪进行排列的依据主要是以(  )为序。
    A.与刑法总则的密切程度
    B.习惯排列顺序
    C.各类犯罪的危害程度大小
    D.刑罚轻重程度


    答案:C
    解析:
    我国刑法分则中具体犯罪的排列依据是以其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由重到轻排列为主,兼顾罪与罪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 第15题:

    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主要根据是犯罪的一般客体。 ( )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犯罪分类的依据。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某一类社会关系。我国刑法分则就是按照犯罪侵犯的同类客体,将犯罪分为十大类,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刑法分则的科学体系。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整体,根据一般客体无法进行犯罪分类。

  • 第16题:

    如何理解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


    正确答案: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我国的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取的是从旧兼从轻的原则:所谓从旧兼从轻,就是指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97年10月1日新刑法典生效前这段时间内发生的行为,应按以下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新刑法典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即淅刑法典没有溯及力。但是,行为连续或者继续到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对于10月1日以后构成犯罪的行为适用新刑法典追究刑事责任。
    2、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但新刑法典不认为是犯罪的,只要这种行为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就应当适用新法典,即新刑法典具有溯及力。
    3、当时的汗毛和新刑法典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照新刑法典的,规定应当追诉的,原则上按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即新刑法典不具有溯及力。但是,如果新刑法典比当时的法律处刑较轻的,则适用新刑法典,却新刑法典具有溯及力。
    4、如果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了生效判决,该判决继续有效。

  • 第17题:

    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危害行为的形式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我国刑法分则规范对犯罪进行排列的依据,主要是()

    • A、犯罪主体
    • B、犯罪对象
    • C、同类客体
    • D、各类各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我国刑法分则是根据犯罪的一般客体对犯罪进行分类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0题:

    问答题
    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正确答案: 犯罪客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行为分为10类,其分类的依据是()
    A

    犯罪客体

    B

    犯罪主体

    C

    犯罪客观方面

    D

    犯罪主观方面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我国刑法分则是根据犯罪的一般客体对犯罪进行分类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我国刑法分则是根据犯罪的同类客体对犯罪进行分类的。

  • 第23题:

    单选题
    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主要根据是()。
    A

    犯罪的一般客体

    B

    犯罪的同类客体

    C

    犯罪的直接客体

    D

    犯罪的对象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