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犯罪集团,是指3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其特征有:必须是3人以上;有一定的组织性;具有实施某种或某几种犯罪的目的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犯罪集团的刑事责任主要体现在:
(1)根据《刑法》第26条第3款的规定,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集团所犯全部罪行处罚。
(2)第26条第4款规定,对其他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3)第27条规定,在集团犯罪中实施辅助行为的犯罪分子,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4)第28条规定,对于集团犯罪中的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免除处罚。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问答题简述犯罪集团的刑事责任。[2006年真题]”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犯罪集团的确”些成员是青少年”与“某犯罪集团的有的成员不是青少年”,这两个判断真假关系()。

    • A、不同真,可同假
    • B、可同真。可同假
    • C、不同真,不同假
    • D、可同真,不同假

    正确答案:D

  • 第2题:

    问答题
    简述法经的结构。[2018年真题]

    正确答案: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传统成文法典。它是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公布成文法的经验基础上制定的,在中国传统立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法经》共分为六篇
    ①“盗法”“贼法”是关于惩治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害财产等犯罪的实体法规定。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法经》将“盗法”和“贼法”列在法典之首。
    ②“囚法”(又称“网法”)、“捕法”是关于追捕、囚禁及审讯罪犯的法律规定,大多属于程序法的范畴。
    ③“杂法”是规定贼盗以外其他犯罪的篇目,主要规定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徒禁、金禁等“六禁”的内容。
    ④“具法”是关于从重从轻、减免刑罚等定罪量刑通用原则的规定,相当于后世法典中的总则部分。
    (2)《法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法经》是战国时期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法经》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秦汉所直接继承,魏晋以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帅,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在内容上,《法经》六篇的主要内容大都为后世封建法典所继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3题:

    问答题
    (08年真题)简述认证的基本过程。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4题:

    问答题
    简述言论自由的范围。[2015年真题]

    正确答案:
    言论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有效形式。
    (1)言论自由的概念
    言论自由是指公民有权通过各种语言形式宣传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自由。从广义上说,新闻、出版、著作等也可包含在言论自由的范畴之内,形成综合性的权利体系。从狭义上说,出版自由不包括在言论自由范畴之内。
    (2)我国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具有特定的范围与表现形式
    一般说来,言论自由的范围包括:
    ①公民作为基本权利主体,都有以言论方式表现思想和见解的权利,其内容十分广泛。
    ②通过言论自由表达的内容受法律保护,不受非法干涉,既包括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又包括对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看法和见解。
    ③言论自由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既可采取口头的,又可采取书面的,必要时依照法律规定,可利用广播、新闻、电报等传播媒介。
    ④言论自由作为一项法律规定的权利,在法定范围内,其权利的享受者不应由于某种言论而带来不利后果,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⑤言论自由存在着法定界限,受宪法和法律的合理限制。
    在我国,确定言论自由合理界限的基本依据是《宪法》第51条的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利。具体地说,言论自由的界限表现在两个方面:a.外在限制,指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存在确定的效力范围,在其效力范围内的言论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b.内在限制,指言论自由的行使程序由宪法和法律规定,在其规定的程序之内言论自由才是合理的,否则构成言论自由的滥用,甚至成为危害社会的行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简述CIPP评价模式。[2013年真题]

    正确答案:
    (1)CIPP评价模式的定义
    CIPP评价模式又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该模式认为评价就是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
    (2)CIPP评价模式的构成
    CIPP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环节的评价。
    ①背景评价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评定其需要、问题、资源和机会。旨在根据对象的需要对目标本身进行判断,指导目标的选择和优先权的分配,为计划决策服务。
    ②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以及各备选方案的相对优点所做的评价,其实质是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评价。该评价是对各种备选教育方案合理性、可行性的评价,为构建决策服务。
    ③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过程中作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即是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提供监控、改进的反馈信息,为实施决策服务。
    ④成果评价是对目标达到程度所做的评价,包括:测量、判断、解释方案的成就,确证人们的需要满足的程度等。即对成果进行描述、判断和解释,为再循环决策服务。
    (3)CIPP评价模式的优缺点
    ①优点:摆脱了传统局限于目标的评价模式,更好地反映了社会对评价提出的新要求,比较系统地反映了评价对象的全貌。回答了泰勒模式中部分疑难问题,突出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整合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提高了人们对评价活动的认可程度。
    ②局限性:由于评价系统过于庞杂,要求高,且需要大量的资源,实际运用范围受到限制;评价人员的作用被降低到只是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只注重满足决策者的需要,而忽视其他有关人员的需求。缺乏价值判断,可能为决策者政治上的便利提供虚假伪证。
    (4)CIPP评价模式之理论进展
    在很长的时间内,CIPP模式主要包括了四种评价即四个步骤。不过,从本世纪初开始,斯塔佛尔比姆重新反思自己的评价实践,感到四个步骤的CIPP模式还不足以描述和评价长期的、真正成功的改革方案。为此,他对其作出了补充和完善,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成效、可持续性和可应用性评价4个阶段,由此构成了7个步骤的评价模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名词解释题
    犯罪集团[2010年真题]

    正确答案:
    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构成犯罪集团须具备下列条件:①必须是三人以上,重要成员固定或基本固定,并有明显的首要分子;②有共同的目的、计划、分工和较固定的组织联系;③犯罪集团组成的目的,一般是为了进行一种或几种需要较多的人或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的重大犯罪活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犯罪集团的特征。

    正确答案: 犯罪集团的特征有:三人以上;有一定的组织性;有多次犯罪的目的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泰勒目的达成评价模式。[2009年真题]

    正确答案:
    泰勒模式是以教育目标为中心的课程编制和评价模式,至今仍是最常用的模式之一。
    (1)泰勒目的达成评价模式的评价步骤
    其评价步骤具体为:确定广泛的教育目标;用行为术语加以表述;提供显示目标成就的情境和学习经验;采用多种手段全面收集信息;把结果与目标作比较,对活动、方案的效果作出判断,说明原因,提出解释,检验假设;根据反馈信息,修正方案,重复新一轮的循环过程。
    (2)泰勒目的达成评价模式的优缺点
    泰勒模式以目标为中心,结构严密、简洁,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其缺点是对目标本身未进行评价,忽视非预期的结果,对过程评价重视不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论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以及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2002年真题]

    正确答案:
    (1)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并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刑事责任能力的存在必须同时具备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缺一不可。
    (2)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
    ①刑事责任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我国刑法把刑事责任年龄大致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以及减轻刑事责任年龄四个年龄阶段。
    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不满14周岁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对该阶段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一概不追究刑事责任。
    b.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也称相对无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达到该年龄阶段的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大是大非和控制自己重大行为的能力,法律要求他们对自己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8种故意犯罪行为,即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
    c.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根据《刑法》第17条第1款的规定,已满16周岁是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d.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我国《刑法》第17条第3款明确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即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是一个法定的必须从宽处罚的情节。此外,该条第4款规定,对因不满16周岁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而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年龄对老年人刑事责任能力的影响体现在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之中。在该修正案第1条增加的《刑法》第17条之一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精神障碍
    精神状况也是决定和影响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的重要因素。我国《刑法》第18条专门规定了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问题。我国精神障碍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分为以下几种:
    a.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刑法》第18条第1款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治疗。”
    b.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
    我国《刑法》第18条第2款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精神病,是指具有间歇发作特点的精神病,包含发作性精神病和处于缓解期的重性精神病。精神正常的时候,一般是指上述具有周期性发作特点的精神病人处于非发病期或者缓解期。这种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精神正常,其辨认能力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是完全具备的,因而法律要求行为人对其危害行为依法负完全的刑事责任。
    c.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又称减轻(部分)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病人,是介于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与完全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中间状态的精神障碍人。我国《刑法》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种精神障碍者即是一种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者。
    d.醉酒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醉酒通常是指生理性醉酒,即普通醉酒,不是一种精神障碍。我国《刑法》第18条第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对生理性醉酒的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不得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还有一种很少见的急性酒精中毒,即病理性酒精中毒,又称病理性醉酒。现代医学和司法精神病学认为,病理性醉酒是一种短暂性精神障碍病症,属于一种严重的精神病。首次病理性醉酒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只要行为人主观上不存在过错,是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就不能令行为人负刑事责任。但以后再发生病理性醉酒造成危害结果的,说明行为人主观上故意醉酒或饮酒过失,则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生理功能的丧失或损害
    一般说来,精神正常的人,其智力和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达到一定的年龄即开始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成年年龄即标志着刑事责任能力的完备。但是,人有可能由于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听能、语能、视能等)的丧失或损害而影响其接受教育,影响其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并因而影响到其刑法意义上的辨认或控制行为能力的不完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当命题“有些集团不是犯罪集团”为真时,不能断定为假的命题有()。

    • A、有些集团是犯罪集团
    • B、所有集团都不是犯罪集团
    • C、所有集团都是犯罪集团
    • D、并非所有集团都不是犯罪集团
    • E、没有一个集团不是犯罪集团

    正确答案:A,B,D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先期违约。[2011年真题]

    正确答案:
    先期违约,又称预期违约,是指在合同履行期到来之前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明确肯定地表示将不履行合同,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或客观事实表明将不履行合同的行为。
    (1)构成要件
    先期违约的构成要件有以下三个:
    ①须发生在合同履行期到来之前。
    ②须当事人明确肯定地表示将不履行合同或以自己的行为或客观事实表明不履行合同。
    ③不履行合同没有合法正当的理由。
    (2)类型
    先期违约的实际表现有两种:
    明示预期违约。具体而言,明示毁约的构成要件为:a.明示毁约方必须明确肯定地向对方提出违约的表示,即违约方只有自愿的,肯定的表示毁约的情况下才构成明示违约。b.明示违约方必须是在合同履行期到来以前,作出履行期到来之后不履行义务的表示。c.毁约方必须表示不履行合同的主要义务。d.明示违约必须没有正当理由。如果毁约方提出毁约有正当的理由,则不能构成明示违约。
    默示预期违约。其构成要件为:a.一方预见另一方在履行期限到来时,将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一方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预见,是因为另一方在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如另一方资金困难,已将部分货物转卖出去,即将破产等。b.一方的预见有确切的证据。c.被要求提供履行保证的一方不能在合理的时间内提供充分的保证。
    (3)法律后果
    我国《合同法》第10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08年真题)简述实现顾客满意的途径。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问答题
    简述刑事责任的特征。

    正确答案: (1)强制性。刑事责任是国家强制犯罪人向国家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律责任。
    (2)专属性。刑事责任只能够对犯罪个人和犯罪单位适用,具有专属性,不能转移,不可替代。
    (3)严厉性。刑事责任在法律责任中性质最为严重,否定评价最为强烈,制裁后果最为严厉。
    (4)联系性。刑事责任体现了犯罪者与国家之间的社会关系。刑事责任的施加者是国家,刑事责任的承担者是犯罪人。
    (5)刑事责任以刑罚作为基本实现方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4题:

    单选题
    “某犯罪集团的确”些成员是青少年”与“某犯罪集团的有的成员不是青少年”,这两个判断真假关系()。
    A

    不同真,可同假

    B

    可同真。可同假

    C

    不同真,不同假

    D

    可同真,不同假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问答题
    简述刑事责任年龄。

    正确答案: (1)绝对无刑事责任年龄时期——行为时年龄不满14周岁,按公历算,生日当天不算。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时期——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只对刑法规定的8种犯罪负刑事责任: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死亡),抢劫罪,强奸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时期——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此外,已满70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试述教唆犯的构成要件及刑事责任。[2018年真题]

    正确答案:
    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教唆犯的特点是:本人不亲自实行犯罪,而故意唆使他人产生犯罪意图并实行犯罪。
    (1)教唆犯的构成要件
    成立教唆犯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客观方面。客观上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即用各种方法,唆使他人去实行某一具体犯罪。
    ②主观方面。主观上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教唆行为会引起被教唆者产生犯罪决意,进而实施犯罪,并且希望或放任教唆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教唆犯的主观方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
    教唆对象。教唆的对象必须是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①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②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③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④教唆不满14周岁的人或无刑事责任能力者犯罪的,对教唆者应当按单独犯论处。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间接正犯,即间接实行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简述过错推定及意义。[2004年真题]

    正确答案:
    过错推定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一种方法。
    (1)概念
    过错推定责任,是指一旦行为人的行为致人损害就推定其主观上有过错,除非其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应承担民事责任。
    (2)适用过错推定原则的意义
    其意义在于使受害人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切实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加重侵权人的责任,有效地制裁侵权行为。在许多侵权事件中,受害人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他们难以举证侵害人的过错,如果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显然有失公平,而适用过错推定原则,从损害事实中推定侵权行为人有过错,那么就使受害人免除了举证责任而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侵权行为人则因担负举证责任而加重了责任,因而更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单选题
    根据排中律的要求,断定了“这个犯罪集团的成员必然都是本地人”这一命题假,就必須断定命题()为真。
    A

    这个犯罪集团的成员可能都是本地人

    B

    这个犯罪集团的成员可能有的不是本地人

    C

    这个犯罪集团的成员必然都不是本地人

    D

    这个犯罪集团的成员必然有的是本地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