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因素
成本效益因素
重要性因素
领导的偏好
被审计单位的态度
第1题:
第2题:
《审计证据准则》规定的内部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 时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不包括()
第3题:
审计人员经常采用访谈技术,在考虑利用访谈技术收集审计证据时,审计人员应意识到,访谈()
第4题:
审计人员运用审计证据时,应考虑审计证据的()。
第5题:
评价审计证据适当性时,审计人员一般应考虑()。
第6题:
审计人员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对重要性应如何考虑?
第7题:
在确定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考虑()。
第8题:
在获取审计证据时,注册会计师可以适当考虑审计成本的因素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会影响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使用被审计单位信息时应当获取管理层声明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
第9题:
在收集数据方面比问卷更客观
提供了较系统的形式保证审计的覆盖面
应该有客观证据支持其可靠性
最适于达成审计结论
第10题:
使用被审计单位生成信息时的考虑
证据相互矛盾时的考虑
对文件记录可靠性的考虑
获取审计证据时对成本的考虑
第11题:
文件记录的可靠性
使用被审计单位生成信息时的考虑
证据相互矛盾时的考虑
获取审计证据对成本的考虑
第12题:
考虑文件记录的可靠性
考虑使用被审计单位生成信息的可靠性
当证据相互矛盾时应认定证据不可靠
可以考虑获取审计证据时的成本
第13题:
第14题:
注册会计师在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时特别要考虑的因素有()。
第15题:
内部审计人员在判断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时,通常会考虑的原则有()。
第16题:
内部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下列基本因素()。
第17题:
在确定有关期初余额的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时,审计人员应当考虑哪些事项?
第18题:
审计人员不得不考虑审计证据的效用与收集、鉴定这些审计证据的()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审计证据()的概念。
第19题:
具体审计事项的合理性
适当的抽样方法
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
成本与效益的合理程度
第20题:
第21题:
充分性
可靠性
相关性
逻辑性
第22题:
风险因素
成本效益因素
重要性因素
领导的偏好
被审计单位的态度
第23题:
对文件记录可靠性的考虑
使用被审计单位生成信息时的考虑
证据相互矛盾时的考虑
获取审计证据时对成本的考虑
第24题:
审计证据的相关性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审计证据的来源和及时性
审计证据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