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问答题手术部位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的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

    A、浅表切口感染

    B、深部切口感染

    C、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

    D、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答案:ABC

  • 第2题: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目的()

    A预防手术部位浅表口感染

    B预防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

    C预防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D预防手术深部切口感染


    C

  • 第3题:

    手术部位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①手术备皮: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时,可剪毛,且应在进入手术室前即刻进行,避免使用刀片备皮。
    ②血糖控制: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是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2天6AM血清血糖应≤200mg/dl即11.1mmol/L。
    ③预防用药:有预防用药指征时,首次用药应在切开皮肤或黏膜前0.5~1h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若手术时间≥3h而抗菌药物为短效者,或失血量≥1500ml,术中应追加一个剂量,必要时可再次追加;清洁和清洁-污染手术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h)的清洁手术,术前使用一剂即可。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④术中保温: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冲洗手术部位时,应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 第4题:

    肺癌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可能的全身感染。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手术部位感染(SSD的核心预防策略,不推荐的是哪项?()

    • A、尽量避免去毛备皮法,术前可进行沐浴
    • B、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最佳时机为切皮前0.5~2小时
    • C、所有手术尽可能在一级或者二级洁净手术室进行
    • D、维持患者围术期正常体温

    正确答案:C

  • 第6题:

    预防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核心措施是什么?


    正确答案: (1)严格掌握适应症,在一般情况下避免使用导尿管;
    (2)插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
    (4)保持导尿系统的通畅和密闭;
    (5)不常规使用含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
    (6)每日评估,尽早拔除导管。

  • 第7题: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正确答案: 感染预防;
    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医院内肺炎(HAP/VAP)的核心预防策略。

    正确答案: (1)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
    (2)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
    (3)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
    (6)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手卫生;
    (7)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8)呼吸机螺纹管、湿化器、冷凝水的正确处理;
    (9)评估撤机和拔管指症,尽早拔管;
    (10)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正确消毒;
    (11)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减少和早停;
    (12)对免疫功能抑制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
    (13)有关预防措施对全体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教育培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正确答案: 感染预防;
    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预防用药目的不包括(  )。
    A

    预防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B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C

    预防手术浅表切口感染

    D

    预防手术深部切口感染

    E

    预防手术所涉及的器官感染


    正确答案: E
    解析:
    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 第11题:

    问答题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ml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3.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①若无禁忌证,患者床头应抬高30°~40°。
    ②定时口腔护理。
    ③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
    ④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
    ⑤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4题: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

    • A、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 B、置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穿无菌手术衣。
    • C、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置管,透析导管例外。
    • D、尽早拔除导管。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 A、置管和导管维护人员应经过培训
    • B、置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穿无菌手术衣
    • C、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置管,透析导管例外
    • D、置管部位至少消毒3遍,每遍均要待其自然干燥
    • E、尽早拔除导管

    正确答案:A,B,C,D,E

  • 第16题: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

    • A、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
    • B、清洁-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 C、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正确答案: 最大限度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 第18题: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①若无禁忌证,患者床头应抬高30°~40°。
    ②定时口腔护理。
    ③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
    ④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
    ⑤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

  • 第19题:

    外科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不包括()

    • A、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 B、预防清洁手术部位感染
    • C、预防清洁-污染手术部位感染
    • D、预防污染手术部位感染
    • E、预防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单选题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目的()
    A

    预防手术部位浅表口感染

    B

    预防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

    C

    预防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D

    预防手术深部切口感染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外科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不包括()
    A

    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B

    预防清洁手术部位感染

    C

    预防清洁-污染手术部位感染

    D

    预防污染手术部位感染

    E

    预防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A

    置管和导管维护人员应经过培训

    B

    置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穿无菌手术衣

    C

    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置管,透析导管例外

    D

    置管部位至少消毒3遍,每遍均要待其自然干燥

    E

    尽早拔除导管


    正确答案: D,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