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于覆盖层厚度
不大于80m
不大于20m
基础埋深再加深15m
第1题:
第2题:
多层房屋建筑工程详细勘察阶段的勘探深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第3题:
为确定场地类别,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应布置的勘探孔深度是()
第4题: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工业废渣堆场废渣材料加高坝勘察工作的布置原则,()是错误的()
第5题: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对地震液化进行进一步判别时,下列()是错误的。()
第6题:
对于房屋建筑和构筑物的详细勘察阶段,下列()符合有关勘探线、勘探点布置与勘探孔深度的要求。()
第7题:
3~5m;
2~4m;
5~7m;
大于5m;
第8题:
勘探孔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底宽度的3倍,且不应小于5m
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
有软弱下卧层时应适当加深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
当在规范规定的深度内遇到厚层碎石土或基岩时,勘探孔的深度可适当调整
第9题:
勘探线应垂直边坡走向布置
勘探点间距应根据地质条件确定
勘探孔深度应穿过潜在滑动面进入稳定层2~5m
对土层和软弱层应采取试样,且土层和岩层中均不应少于6件
第10题:
可按堆积规模垂直坝轴线布设不少于三条勘探线
勘探点间距按100m布置
一般勘探孔应进入自然地面以下一定深度
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能查明可能存在的软弱层
第11题:
第12题:
控制性勘探点的深度应大于等于3b+d,即大于等于10.5m
控制性勘探点的深度应大于基底下10m,即大于等于13m
控制性勘探点的深度应达基岩面
控制性勘探点的深度应大于基底下15m,即大于等于18m
第13题:
第14题:
岩土工程初步勘察阶段,当基础下有厚度超过()且分布均匀的坚实土层,一般勘探孔深度可适当减少?
第15题:
在确定覆盖层厚度、划分建筑场地类别和考虑特征周期时,()的说法是正确的。
第16题:
详勘阶段的天然地基、桩基勘察中勘探孔如何布置(孔距、孔深、孔位、孔的类别)?
第17题:
膨胀土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第18题:
管道线路工程勘探点间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定,宜为200~1000m
勘探孔深度宜为管道埋设深度以下1~3m
对管道穿越工程,勘探点宣布置在穿越管道的中线上;偏离中线最大不应大于3m
对管道穿越工程,勘探点间距最大不应大于200m,最少不应少于3个
第19题:
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仅仅取决于场地岩土的名称和性状
等效剪切波速计算深度的概念与覆盖层厚度是不完全一样的
在有些情况下,覆盖层厚度范围内的等效剪切波速也可能大于500m/s
场地的特征周期总是随着覆盖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
第20题:
为判别液化,勘探孔深度应大于20m
为判别液化,勘探点数不应少于3个
一般情况下,判别应在地面以下15m的范围内进行
对桩基及基础埋深大于5m的天然地基,判别深度宜加深至20m
第21题:
传感器(探头)应连同仪器等定期标定,现场试验归零误差不大于3%
深度记录误差不大于触探深度的1%
贯入深度不应超过30m,以防断杆
进行孔压消散试验时,不得松动探杆
第22题:
场地覆盖层厚度,是指地表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土层或坚硬土顶面的距离
建筑场地类别,应根据场地土类型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来划分
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时,可改变建筑场地类别
在公路工程中当d0v>20m时,应按自地表起20m范围土层的平均剪切波速来确定场地土类型
第23题:
单栋高层建筑勘探点不应少于4个
对密集的高层建筑群,每栋高层建筑控制性勘探点数不应少于2个
一般情况下,自基础底面起算的勘探孔深度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m时,条形基础不小于基础宽度的3倍,独立基础不小于1.5倍
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超过变形计算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