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题目描述】
第 4 题草酸的化学式为H2C2O4,甲、乙两同学对草酸受热分解及其产物的检验做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
第一种:草酸分解产物是CO2和H2 ; 第二种:草酸分解产物是CO2、CO和H2O ;
第三种:草酸分解产物是 CO2和H2O ; 第四种:草酸分解产物是CO2、CO 。
以上猜想,第 种一定不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成蓝色,碱石灰是一种常用的干燥剂。
【实验设计】(图中铁架台略去)甲同学设计了甲装置,乙同学设计了乙装置。
【实验过程】甲同学按甲装置实验,在给草酸晶体加热时,先_____,然后固定在________________底部加热,过一会儿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乙同学按乙装置实验,观察到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成蓝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且生成的气体通过碱石灰后,在干燥管的尖嘴处点火能燃烧,乙同学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燃烧的气体为CO,他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第 种猜想是正确的,请写出草酸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乙同学认为甲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有缺陷。由于试管口向下倾斜,而且草酸晶体熔点较低,加热到182℃便开始熔化,因此实验中常会出现熔融的草酸流进导管而影响后续实验。甲同学认为乙同学的设计是科学合理的。请你谈谈乙装置优于甲装置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分析】:
【猜想与假设】四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实验过程】预热 ;试管;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小烧杯(或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的小烧杯);烧杯的内壁无水雾(烧杯的内壁变浑浊)。(说明:操作和现象必须一致)
【实验结论】二; H2C2O4 CO2↑+CO↑+H2O
【反思与评价】底部弯曲的试管避免了熔化的草酸晶体流进导管 (或乙同学设计的装置可同时证明 CO2、CO、H2O的存在;或乙同学的设计在验证了CO存在的同时又解决了CO的污染问题)
第2题:
上课时,老师先演示了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的实验后问同学:液体内部的压强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小强的猜想是:还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老师请小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小强利用压强计进行实验.他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方案,你认为______方案能验证出他的猜想(选填表示序号的字母) A、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分别放入水和盐水中的同一深度处,观察比较 B、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分别放入水和盐水中的不同深度处,观察比较 C、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分别放入盐水中的不同深度处,观察比较. |
要验证液体内部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分别放入水和盐水中的同一深度处,保证所处深度相同,让液体的密度不同,观察U形管的液面高度差,如果相同则说明与液体密度无关,若不同则说明与液体密度有关. 故答案为:A. |
第3题:
PowerDesigner 具中,若要进行数据库概念模式设计,应该选用( )。
A.Process Analyst
B.AppModeler
C.DataArehitect
D.WarehouseArchitect
第4题:
在某技校物理课上,张老师为了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先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问题和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和验证猜想的办法、途径和工具。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了许多设想,随后再根据各自的猜想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自主选择验证各自猜想的方法,通过自己设计小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老师带领学生到教室外一起体验在金属板、木板、塑胶跑道上行走,让学生实际感受滑动摩擦力的不同。
问题:
你如何评价这位老师的教学方式,并加以说明。
第5题:
第6题:
设计对比实验,需要根据()设计控制实验的变量
第7题:
两根同材料和等长度的电阻丝,甲的截面积是乙的两倍,则导体甲的电阻是导体乙的电阻的()倍。
第8题:
甲、乙两同学参加跳远训练,在相同条件下各跳了6次,统计两人的成绩得;平均数x甲=x乙,方差S2甲<S2乙,则成绩较稳定的是().(填甲或乙).
第9题:
在教学“杠杆原理”时,一教师先出示概念,然后用实验验证,最后让学生做适应性练习;另一教师则先让学生用扁担挑重物,然后让他们自己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相关结论。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10题:
第11题:
问题
材料
猜想与假设
第12题:
第13题:
结合自己的体会,你认为化学中的探究需要哪些步骤(或环节)?根据做过
的探究填表。
问题 | |
猜想(假设) | |
实验 | |
证据 | |
结论和解释 | |
讨论 |
第14题: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时,李军同学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猜想2: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猜想3: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军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的位置,然后又把它浸没到盐水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铁块从①一②一③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铁块从③一④的过程,是为了验证猜想______(选填序号),该猜想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3)铁块从④一⑤过程中,保持______不变,得出猜想______正确,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______. |
(1)由图可知:①一②一③的过程中,指针向上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根据F浮=G-F示,重力不变,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浮力变大; (2)铁块从③一④的过程,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都是不变的,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不同,是探究浮力和物体浸入液体中深度的关系; 观察图中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位置,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时不变的,根据F浮=G-F示可知,浮力的大小也是不变的,由此可知,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猜想2是错误的; (3)铁块从④一⑤过程中,铁块分别浸没在水和煤油中,铁块排开液体的体积是一定的,液体的密度不同,是验证浮力的大小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时不同的,根据F浮=G-F示可知,浮力的大小是不同,猜想3就是正确的;探究浮力和液体密度的关系时,保证了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不变,这种探究方法就叫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 (1)变小;变大; (2)2;不正确; (3)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3;控制变量法. |
第15题:
(8分)纯碱(Na2CO3)是一种重要的盐类物质,在化学工业中用途极广。工业上通常用氨碱法来生产。小红同学为探究纯碱的化学性质进行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请你帮助她将下列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猜想一:Na2CO3溶液显碱性 取少量Na2CO3溶液于试管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振荡
溶液显碱性
猜想二:能与酸反应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然后滴加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产生 化学方程式
猜想三:能与Ca(OH)2反应 向盛有少量Na2CO3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 产生白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
猜想四:能与BaCl2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Na2CO3+BaCl2=BaCO3↓+2NaCl
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交流与反思] 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是否与猜想二相同? (填“是”或“否”)
第16题:
第17题:
上水平的论文成果应该是:前人没有发现的规律、定律、命题类型定理,或是对前人重大理论成果的实验验证,或是对某些重要猜想给出的证明。()
第18题:
两根同材料和等长度的电阻丝,甲的截面积是乙的两倍,则导体甲的电阻是导体乙的电阻的()倍。
第19题:
电磁起重机应用了电磁铁,它的铁心应用的是软件,而不是钢,请你根据电磁起重机的工作过程,猜想铁和钢铁各具备什么特征?并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第20题:
某同学在做低电阻实验时所得的数据如下,他是用螺旋测微计测量电阻丝的直径,用分度值为厘米的米尺来测电阻丝的长度
第21题:
两根同材料和等长度的电阻丝,甲的截面积是乙的两倍,导体甲的电阻是导体乙的电阻的()倍。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