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第1题:
2011年3月5日上午9:00,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国家重视解决农民工的实际问题体现了()。
第2题:
2012年3月()日上午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第3题:
2012年3月5日至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人大代表听取和审议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这表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第4题:
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在()会议上正式发布了“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
第5题: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第6题:
2009年3月3日和5日,全国人大十一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审查和批准去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等。回答问题。 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等活动说明了全国人大行使()。 ①立法权 ②决定权 ③监督权 ④任免权
第7题:
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在报告中提到“教育”共计29次。之所以要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因为() ①教育在提高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②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③人才只能在学校教育中培养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第8题: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3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第9题:
2011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讨论、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人大对政府的监督是()。
第10题:
第11题:
同心同德,开拓进取
迎难而上,砥砺前行
直面挑战,敢于担当,全力以赴
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辉煌
第12题:
7.5%
10%
8.5%
9%
第13题:
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分别于2012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
第14题: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
第15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于2008年10月28日由()修订。
第16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年10月4日出席了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八届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第17题: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2014年()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根据会议议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第18题:
2010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年度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据此回答问题。 全国人大听取和审议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说明全国人大与国务院之间是()。
第19题:
2011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整体处于统率地位,起决定作用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矛盾双方地位是不平衡的
第20题: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京闭幕。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关于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体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 ①立法权 ②决定权 ③审议权 ④监督权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第23题: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
第24题:
九
十
十一
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