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忠”的意思较近
更注重主体性
有外在约束的意味
与“信”的观念相同
第1题:
依据《孙子兵法·始计篇》的叙述,为将者应具备的条件为何?()
第2题:
中国美德由于性善的信念占主导地位,强调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特别重视“()”与“信”的品德。
第3题:
曾国藩认为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源在于()
第4题:
“信”是“诚”的内在自觉,“诚”是“信”的外在表现。()
第5题:
晋文公知礼、尊礼、恭敬、诚恪,具有()的美德,这是他之所以能成就霸业的主要原因。
第6题:
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是行为规范中的最高概念,()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第7题:
诚、信、谅
诚、谅、合作
信、谅、合作
诚、信、合作
第8题:
忠
义
诚
信
第9题:
忠
仁
诚
道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仁、义、礼
孝、悌、忠
礼、智、信
恭、敬、诚
第12题:
文、武、忠、信
言、行、忠、信
文、行、忠、信
文、行、忠、义
第13题:
()濮阳城中的老田与曹操约定暗号是旗上书何字?
第14题:
在“忠”、“信”、“诚”三者之间,“诚”更表现出()。
第15题:
孔子的“四教”包括()
第16题:
“诚”和“信”的逻辑关系是( )。
第17题:
晋文公知礼、尊礼、恭敬、诚恪,具有()的美德,这是他之所以能成就霸业的主要原因。
第18题:
诚,信
忠,诚
信,念
诚,忠
第19题:
诚
忠
义
信
第20题:
“诚”更多地是指“内诚于心”,“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
“诚”更多地是对道德个体的单向要求,“信”更多地是针对社会群体提出的双向或多向要求
“诚”更多地是指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信”则更多地是指“内诚”的外化,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践行
“信”是“诚”的依据和根基,“诚”是“信”的外在体现
第21题:
可无“信”,必有“诚”
可无“诚”可无“信”
必具“诚”和“信”
可无“诚”,必有“信”
第22题:
智、仁、勇、和、诚
智、信、仁、勇、忠
智、信、仁、勇、严
智、信、仁、惠、敏
第23题:
先有信后有诚
先有诚后有信
诚和信没有逻辑关系
诚和信不分先后
第24题:
跟忠的意思较近
更注重主体性
有外在约束的意味
与信的观念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