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D、值法,线刚度大的柱上的剪力必大于线刚度小的柱上的剪力
反弯点法在计算柱的抗侧移刚度时考虑了节点的转动
按照D、值法框架柱的反弯点位置与框架层数有关
D、值法比反弯点法求得的柱抗侧移刚度大
第1题:
框架结构在水平作用力作用下采用 D 值法分析内力及位移,关于 D 值法和反弯点法之间的区别是( )。
A. D 值法和反弯点法的物理意义没有区别,都是以柱抗剪刚度分配楼层剪力
B. D 值法中,柱抗剪刚度考虑了楼层刚度的影响, 反弯点法假定楼层刚度为无限大, 楼层柱反弯点在柱高度的中点
C. D 值法和反弯点法中柱抗剪刚度都考虑了楼层刚度的影响, 反弯点法取楼层柱反弯点在柱高度的中点,D 值法由计算确定
D. D 值法中,柱抗剪刚度考虑了楼层刚度的影响, 反弯点法未考虑楼层刚度的影响
第2题:
第3题:
关于D值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第4题:
框架结构在水平作用力作用下采用D值法分析内力及位移,关于D值法和反弯点法之间的区别是()。
第5题:
框架的受力行为,正确的是()。
第6题:
关于框架柱的反弯点,哪个结论是正确的?()
第7题: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当用D值法计算框架柱的抗侧移刚度时,随着梁柱节点转角的增大()
第8题:
反弯点位于柱高的中点
反弯点位于柱高中点以上
反弯点位于柱高中点以下
无法根据上述条件作出判断
第9题:
考虑了上下层层高对反弯点位置的影响
考虑了上下层横梁线刚度比对反弯点位置的影响
梁柱线刚度比对柱侧移刚度的影响系数α≤1
其适用条件是梁柱线刚度比大于3
第10题:
反弯点位置与柱端约束情况有关,反弯点偏向于约束刚度大的那端
当柱两端均为完全固定时,反弯点位于柱中点
梁、柱线刚度比值越大,柱抗侧刚度D值越大
对于完全对称两跨单榀框架,底层边柱的抗侧刚度值D一般小于底层中柱
第11题:
D值法比反弯点法计算的侧移刚度高
D值法比反弯点法计算的侧移刚度低
D值法与反弯点法计算的侧移刚度相同
第12题:
按照D值法,线刚度大的柱上的剪力必大于线刚度小的柱上的剪力
以反弯点法在计算柱的抗侧移刚度时考虑了节点的转动
按D值法,框架柱的反弯点位置与框架的层数有关
D值法比反弯点法求得的柱抗侧移刚度大
第13题:
某两层三跨框架的计算简图如图所示。各柱线刚度均为 1.0×104kN·m,边柱侧移刚度修正系数为 0.6,中柱侧移刚度修正系数为 0.7。试用 D 值法计算柱 AB 的 B 端弯矩。(提示:底层反弯点高度比为 0.65)
第14题: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当用D值法计算框架柱的抗侧移刚度时,随着梁柱节点转角的增大,()。
第15题:
采用D值法计算框架结构内力时,各柱剪力的分配取决于()。
第16题:
由于对柱的侧向刚度和反弯点高度的计算方法作了改进,D值法比反弯点法更精确。
第17题: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分析采用D值法与用反弯点法比较有哪些改变()。
第18题:
以下关于框架的观点,哪个是正确的?
第19题:
柱截面惯性矩之比
抗侧刚度之比
柱截面面积之比
梁柱线刚度之比
第20题:
虑了上下层层高对反弯点位置的影响
虑了上下层横梁线刚度比对反弯点位置的影响
柱线刚度比对柱侧移刚度的影响系数α≤1
适用条件是梁柱线刚度比大于3
第21题:
D值法和反弯点法的物理意义没有区别,都是以柱抗剪刚度分配楼层剪力
D值法中,柱抗剪刚度考虑了楼层刚度的影响,反弯点法假定楼层刚度为无限大,楼层柱反弯点在柱高度的中点
D值法和反弯点法中柱抗剪刚度都考虑了楼层刚度的影响,反弯点法取楼层柱反弯点在柱高度的中点,D值法由计算确定
D值法中,柱抗剪刚度考虑了楼层刚度的影响,反弯点法未考虑楼层刚度的影响
第22题:
D值法比反弯点法计算的抗侧移刚度高
D值法比反弯点法计算的抗侧移刚度低
两者相同
第23题:
按照D值法,线刚度大的柱上的剪力必大于线刚度小的柱上的剪力
反弯点法在计算柱的抗侧移刚度时考虑了节点的转动
按照D值法框架柱的反弯点位置与框架层数有关
D值法比反弯点法求得的柱抗侧移刚度大
第24题:
上层梁的线刚度增加将导致本层柱的反弯点下移
下层层高增大将导致本层柱的反弯点上移中
柱的反弯点高度与该柱的楼层位置有关,与结构的总层数无关
柱的反弯点高度与荷载分布形式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