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问答题对《混凝土规范》的A.2.1条,有两个疑问; (1)"对称于弯矩作用平面的截面"指的是怎样的一种截面? (2)该条第1款中涉及的受压区高度χ,应该如何确定?”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截面的受压区配置一定数量的钢筋对改善混凝土的延性没有作用。()


    参考答案:错误

  • 第2题:

    关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即将开裂时的描述,下列哪个不正确?(  )

    A、截面受压区混凝土应力沿截面高度呈线性分布
    B、截面受拉区混凝土应力沿截面高度近似均匀分布
    C、受拉钢筋应力很小,远未达其屈服强度
    D、受压区高度约为截面高度的1/3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对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在弯矩增加到Mcr时(下标cr表示裂缝crack),受拉区边缘纤维的应变值即将到达混凝土受弯时的极限拉应变实验值εtu,截面遂处于即将开裂状态,受压区边缘纤维应变量测值还很小,故受压区混凝土基本上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受压区应力图形接近三角形呈线性分布,而受拉区应力图形则呈曲线分布。

  • 第3题:

    在截面的受压区配置一定数量的钢筋对于改善梁截面的延性是有作用的。

    A

    B



  • 第4题:

    《混凝土规范》7.1.4条的注指出,"当截面受拉区配置有不同种类或不同预应力值的钢筋时,受弯构件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应分别计算,并取其较小者",应如何理解?


    正确答案: 当截面受拉区配置有不同种类或不同预应力值的钢筋时,受力分析通常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考虑,所承受的拉力作用于其合力点处。这时,应保证所有受拉钢筋都达到屈服才能公式的正确性。钢筋达到屈服的条件是ξ≤ξb,存在多种钢筋或不同预应力值的钢筋时,就会对应有多个ξb,只有ξb小于等于ξ的最小者,才能保证破坏时所有钢筋都达到屈服。

  • 第5题: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的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的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是否相同?


    正确答案:通过比较可知,两者的正截面的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是不同的。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与预应力钢筋强度、混凝土压应力为零时的应力有关。

  • 第6题:

    钢筋混凝土单独基础底板危险截面的弯矩如何确定?


    正确答案:一般取在柱与基础交接处和变截面处。

  • 第7题: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的平截面假定,其主要作用是()。

    • A、确定等效矩形应力的x值
    • B、确定受压混凝土应变εu时,受压区合理点的位置
    • C、确定界限破坏时,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ξb
    • D、由εc=εu,确定εs值

    正确答案:C

  • 第8题:

    单选题
    对于双筋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为使配置HRB335级受压钢筋达到其屈服强度,应满足下列哪种条件?(  )
    A

    仅需截面受压区高度≥2as′(as′为受压钢筋合力点到截面受压面边缘的距离)

    B

    仅需截面受压区高度≤2as

    C

    需截面受压区高度≥2as′,且钢筋满足一定的要求

    D

    需截面受压区高度≤2as′,且钢筋满足一定的要求


    正确答案: B
    解析:
    为保证能充分利用受压区钢筋的强度(达到其屈服强度),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x≥2as′,此外受压区高度还与受拉区、受压区钢筋的截面面积以及屈服强度有关,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公式(6.2.10-4)。

  • 第9题:

    问答题
    对《混凝土规范》的A.2.1条,有两个疑问;(1)"对称于弯矩作用平面的截面"指的是怎样的一种截面?(2)该条第1款中涉及的受压区高度χ,应该如何确定?

    正确答案: 第一个问题:所谓"弯矩作用平面",通俗来讲,就是将弯矩画成弧线时这个弧线所在的平面。于是可知,若将T形、工形、矩形截面的水平方向形心轴记作χ轴,且弯矩绕z轴作用,则这些截面都属于"对称于弯矩作用平面的截面"。
    第二个问题:混凝土受压区的合力,与外荷载压力N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利用公式e=e,可以确定出混凝土受压区重心至截面重心的距离。若是矩形截面,则χ=2×(h/2-E.;若是工字形,稍微复杂些:因为受压区重心至截面上边缘的距离已经确定为(h/2-E.,因而需要利用材料力学中计算重心的公式求解出χ。顺便提及,该条的第2款规定了矩形截面的情况,由前述分析可知,矩形截面也属于"对称于弯矩作用平面的截面"之一种,因此,将第1款和第2款的规定对调,先讲特殊情况再讲更一般的情况,会更符合认知规律和一般的编排顺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在推导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时,假定受弯构件满足平载面假定,其主要作用是()
    A

    确定界限破坏时的相对受压区高度

    B

    确定截面破坏时钢筋的应力

    C

    确定截面破坏时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的高度

    D

    确定截面破坏时混凝土的压应变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钢筋混凝土单独基础底板危险截面的弯矩如何确定?

    正确答案: 一般取在柱与基础交接处和变截面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混凝土规范》7.3.4条第2款规定:当计算中计入纵向普通受压钢筋时,受压区的高度应满足本规范公式(7.2.1-4)的条件;当不满足此条件时,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可按本规范第7.2.5条的规定进行计算,此时,应将本规范公式(7.2.5)中的M以Ne’s代替,此处,e’s为轴向压力作用点至受压区纵向普通钢筋合力点的距离;在计算中应计入偏心距增大系数,初始偏心距应按公式(7.3.4-4)确定。我对此的疑问是,如何保证此时受拉区钢筋的应力能达到fy?不满足公式(7.2.1-4)时,只说明这时的压力N非常的小,这时候受拉区钢筋的应力σzs很可能达不到^,如果在7.2.5把σs按fy取,结果应该是偏不安全的。

    正确答案: 为方便表达,下面的解释以构件中不存在预应力钢筋为前提。
    根据平截面假定,截面变形后仍然为平面,截面上应变呈三角形分布。混凝土受压区高度越小,则另一侧受拉钢筋的应变越大,应力也就越大,若χ≤ξh,可保证破坏时受拉钢筋A的应力达到屈服。
    规范中所谓"不满足公式(7.2.1-4)条件",就是出现了z<2α这种情况,破坏时受拉区钢筋的应力σ是可以达到f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界限中和轴高度确定的依据是(  )。

    A.平截面假设及纵向受拉钢筋达到屈服和受压区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
    B.平截面假设和纵向受拉钢筋达到屈服
    C.平截面假设和受压区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
    D.仅平截面假设

    答案:A
    解析:
    中和轴,一般是指中性轴的概念。界限受压区高度指混凝土结构构件正截面受压边缘混凝土达到弯曲受压的极限压应变,而受拉区纵向钢筋同时达到屈服拉应变所对应的受压区高度为界限破坏时的中和轴高度。因此,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界限中和轴高度确定的依据为:平截面假设及纵向受拉钢筋达到屈服和受压区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

  • 第14题:


    A.1-1截面有轴力和弯矩,2-2截面有轴力、弯矩和剪力
    B.1-1截面的轴力大于2-2截面的轴力
    C.1-1截面的弯矩等于2-2截面的弯矩
    D.2-2截面左侧受压、右侧受拉

    答案:C
    解析:
    1-1截面和2-2截面均只受轴力和弯矩,且两截面的轴力和弯矩均相等,2-2截面左侧受拉,右侧受拉,只有C正确。

  • 第15题:

    对《混凝土规范》的A.2.1条,有两个疑问;(1)"对称于弯矩作用平面的截面"指的是怎样的一种截面?(2)该条第1款中涉及的受压区高度χ,应该如何确定?


    正确答案: 第一个问题:所谓"弯矩作用平面",通俗来讲,就是将弯矩画成弧线时这个弧线所在的平面。于是可知,若将T形、工形、矩形截面的水平方向形心轴记作χ轴,且弯矩绕z轴作用,则这些截面都属于"对称于弯矩作用平面的截面"。
    第二个问题:混凝土受压区的合力,与外荷载压力N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利用公式e=e,可以确定出混凝土受压区重心至截面重心的距离。若是矩形截面,则χ=2×(h/2-E.;若是工字形,稍微复杂些:因为受压区重心至截面上边缘的距离已经确定为(h/2-E.,因而需要利用材料力学中计算重心的公式求解出χ。顺便提及,该条的第2款规定了矩形截面的情况,由前述分析可知,矩形截面也属于"对称于弯矩作用平面的截面"之一种,因此,将第1款和第2款的规定对调,先讲特殊情况再讲更一般的情况,会更符合认知规律和一般的编排顺序。

  • 第16题:

    《混凝土规范》7.3.4条第2款规定:当计算中计入纵向普通受压钢筋时,受压区的高度应满足本规范公式(7.2.1-4)的条件;当不满足此条件时,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可按本规范第7.2.5条的规定进行计算,此时,应将本规范公式(7.2.5)中的M以Ne’s代替,此处,e’s为轴向压力作用点至受压区纵向普通钢筋合力点的距离;在计算中应计入偏心距增大系数,初始偏心距应按公式(7.3.4-4)确定。我对此的疑问是,如何保证此时受拉区钢筋的应力能达到fy?不满足公式(7.2.1-4)时,只说明这时的压力N非常的小,这时候受拉区钢筋的应力σzs很可能达不到^,如果在7.2.5把σs按fy取,结果应该是偏不安全的。


    正确答案: 为方便表达,下面的解释以构件中不存在预应力钢筋为前提。
    根据平截面假定,截面变形后仍然为平面,截面上应变呈三角形分布。混凝土受压区高度越小,则另一侧受拉钢筋的应变越大,应力也就越大,若χ≤ξh,可保证破坏时受拉钢筋A的应力达到屈服。
    规范中所谓"不满足公式(7.2.1-4)条件",就是出现了z<2α这种情况,破坏时受拉区钢筋的应力σ是可以达到f的。

  • 第17题:

    下面()项不是钢筋混凝土适筋梁受力第Ⅰ阶段的特点。

    • A、有裂缝
    • B、弯矩与截面曲率基本上是直线
    • C、截面上的应力和应变都很小
    • D、受压区混凝土的压应力图形为直线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钢筋混凝土梁截面有效高度H。的取值依据是()

    • A、梁的截面高度减一个保护层厚度
    • B、梁的截面高度减两个保护层厚度
    • C、受拉钢筋中心到受压区混凝土外边缘
    • D、受拉钢筋中心到受压区钢筋中心距离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单选题
    关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即将开裂时的描述,下列哪个不正确?(  )[2017年真题]
    A

    截面受压区混凝土应力沿截面高度呈线性分布

    B

    截面受拉区混凝土应力沿截面高度近似均匀分布

    C

    受拉钢筋应力很小,远未达其屈服强度

    D

    受压区高度约为截面高度的1/3


    正确答案: D
    解析:
    对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在弯矩增加到Mcr时(下标cr表示裂缝crack),受拉区边缘纤维的应变值即将到达混凝土受弯时的极限拉应变实验值εtu,先出现塑性变形,截面遂处于即将开裂状态,所以受拉区应力图形则呈曲线分布;而受压区边缘纤维应变量测值还很小,故受压区混凝土基本上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应力图形仍为直线,且受压区应力图形接近三角形呈线性分布。

  • 第20题:

    问答题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的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的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是否相同?

    正确答案: 通过比较可知,两者的正截面的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是不同的。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与预应力钢筋强度、混凝土压应力为零时的应力有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界限中和轴高度确定的依据是(  )。[2019年真题]
    A

    平截面假设及纵向受拉钢筋达到屈服和受压区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

    B

    平截面假设和纵向受拉钢筋达到屈服

    C

    平截面假设和受压区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

    D

    仅平截面假设


    正确答案: D
    解析:
    中和轴,一般是指中性轴的概念。界限受压区高度指混凝土结构构件正截面受压边缘混凝土达到弯曲受压的极限压应变,而受拉区纵向钢筋同时达到屈服拉应变所对应的受压区高度为界限破坏时的中和轴高度。因此,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界限中和轴高度确定的依据为:平截面假设及纵向受拉钢筋达到屈服和受压区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

  • 第22题:

    问答题
    《混凝土规范》7.1.4条的注指出,"当截面受拉区配置有不同种类或不同预应力值的钢筋时,受弯构件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应分别计算,并取其较小者",应如何理解?

    正确答案: 当截面受拉区配置有不同种类或不同预应力值的钢筋时,受力分析通常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考虑,所承受的拉力作用于其合力点处。这时,应保证所有受拉钢筋都达到屈服才能公式的正确性。钢筋达到屈服的条件是ξ≤ξb,存在多种钢筋或不同预应力值的钢筋时,就会对应有多个ξb,只有ξb小于等于ξ的最小者,才能保证破坏时所有钢筋都达到屈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对于双筋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为使配置HRB335级受压钢筋达到其屈服强度,应满足下列哪种条件?(  )[2018年真题]
    A

    仅需截面受压区高度≥2as′(as′为受压钢筋合力点到截面受压面边缘的距离)

    B

    仅需截面受压区高度≤2as

    C

    需截面受压区高度≥2as′,且钢筋满足一定的要求

    D

    需截面受压区高度≤2as′,且钢筋满足一定的要求


    正确答案: C
    解析:
    为保证能充分利用受压区钢筋的强度(达到其屈服强度),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x≥2as′,此外受压区高度还与受拉区、受压区钢筋的截面面积以及屈服强度有关,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公式(6.2.10-4)。

  • 第24题:

    问答题
    今对于《钢规》的公式(5.2.2-2)(见下式),有几个疑问: (1)规范中说,"对于表5.2.1的3、4项中的单轴对称截面压弯构件,当弯矩作用在对称轴平面且使翼缘受压时"使用该式,但是,规范表5.2.1(塑性发展系数表)的第4项,其截面见图2-2-10,似乎不符合这个条件呀? (2)若该公式可以理解为"应力计算",公式中截面特征似乎应取净截面。

    正确答案: 对于问题1:规范的文字,是照顾到规范表5.2.1的第3项(T形截面)而言的,对规范表5.2.1的第4项,的确有些不对应。从本质上看,规范的这个公式,是考虑到截面的拉应力区可能提前出现塑性而提出的,而截面某部位之所以拉应力大,是因为其位置距离截面中和轴远。据此,应该可以理解。对于问题2:根据陈骥《钢结构稳定理论与设计》(第三版,科学出版社),规范给出的该公式并不是应力计算,仍然是稳定计算,因此,应采用毛截面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