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下列()不是正确避免与子女分开居住老人产生孤独感的方法。
A.组织老人参加晨练小组
B.培养老人一些兴趣爱好
C.多与老人交流子女的情况
D.让老人长时间打牌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为昏迷老人翻身侧卧,不正确的是()
第7题:
老化过程是生命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第8题:
对于失智老人的一些重复性行为,不正确的做法是()。
第9题:
不敢扶老人之后,人们又不敢劝阻老人吸烟了。媒体报道,河南郑州的一位医生在小区电梯里劝阻一位抽烟的老人,引发争执。事后,老人情绪激动,心脏病发作离世。家属将医生告上法庭。法院判决该医生补偿老人家属1.5万元。劝阻他人在电梯里吸烟明明是好事,心脏病发谁也预料不到,究竟谁是谁非?
第10题:
老人跌倒,扶不扶?原本不需讨论的问题,时下却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回答题。 “扶不扶老人”是一个风向标,一块试金石,检验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必须() 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各种选择 ④两利相权取其轻,两弊相衡取其重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我们为老人实施康复的目标就是使()。
A.老人晚年的生存质量能高一些
B.老人晚年生活能完全自理
C.消除残疾对老人的影响
D.消除环境对残疾老人的影响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当我们处理老人在社会、心理、精神健康和长期照顾等服务安排的时候,应给予老人()、()的支持。
第18题:
预防不良情绪的产生不通过()。
第19题:
近日,某知名网站围绕时下热议话题“老人跌倒了扶还是不扶”发起“雷锋日·;雷锋精神问卷调查”,其中,45.41%的网友选择了会扶起跌倒的老人,69.42%的网友认为雷锋精神并未过时,现在正是需要雷锋精神的时候。由此可以看出()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是客观的②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总是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③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不同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第20题:
“扶老人”的争议背后有深刻的社会道德因素,也_____了医保制度的不完善带来的养老之痛,老人们“摔不起”“病不起”,一些老人及其亲属承担不了老人住院的后果,加剧了一些无责任人的“扶不起”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21题:
老人跌倒,扶不扶?原本无需讨论的问题,却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某网络论坛上有些网友明确表示“肯定会扶”,有些网友表示“不会去扶”,也有些网友表示“不好说”。材料表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②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呈现主体差异性 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22题:
让其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
将老人经常发问的问题答案写下来,到时给老人看
直接给老人一个温暖的拥抱以消除老人的疑虑
判定老人适合肢体接触后,给老人拥抱以表达关怀
第23题:
代表老人愿意改变自己的处境,不敢面对自己的生活
代表老人放弃原有的居所,不愿维护个人空间的控制和支配权
代表老人的自主能力,并非代表老人退缩
代表老人迁离原有居所,是一种损失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