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划分为()两种类型。”相关问题
  • 第1题:

    我国《刑法》规定,抢劫罪的犯罪主体是什么?


    参考答案:已满14周岁的自然人

  • 第2题:

    我国刑法将犯罪主体分为( )。

    A.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

    B.普通主体和特殊主体

    C.公民主体和法人主体

    D.个人主体和集团主体


    正确答案:A
    犯罪主体分为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两类。 

  • 第3题: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划分为()两种类型。


    正确答案: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

  • 第4题:

    我国刑法理论所称犯罪构成要件包括()。

    • A、犯罪对象
    • B、犯罪客观方面
    • C、犯罪主体
    • D、犯罪主观方面

    正确答案:B,C,D

  • 第5题:

    我国刑法中有关计算机犯罪的规定,定义了3种新的犯罪类型。


    正确答案:错误

  • 第6题:

    在我国刑法理论中,一般认为犯罪构成包括()。

    • A、犯罪客体
    • B、犯罪客观方面
    • C、犯罪主体
    • D、犯罪主观方面

    正确答案:A,B,C,D

  • 第7题: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划分为两种类型()。

    • A、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
    • B、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
    • C、法人主体和非法人主体

    正确答案:B

  • 第8题:

    单选题
    我国刑法理论上常把故意犯罪分为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是(  )。
    A

    预谋犯罪和明知犯罪

    B

    必然故意犯罪与可能故意犯罪

    C

    直接故意犯罪与间接故意犯罪

    D

    盖然性高的故意犯罪与盖然性低的故意犯罪


    正确答案: B
    解析:
    《刑法》第14条第1款规定,犯罪故意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①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根据认识因素的不同内容,直接故意又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另一种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②间接故意。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与直接故意不同,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只是指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不包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 第9题:

    多选题
    我国刑法理论所称犯罪构成要件包括()。
    A

    犯罪对象

    B

    犯罪客观方面

    C

    犯罪主体

    D

    犯罪主观方面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行为分为10类,其分类的依据是()
    A

    犯罪客体

    B

    犯罪主体

    C

    犯罪客观方面

    D

    犯罪主观方面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举例论述我国刑法中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对量刑的影响。[2005年真题]

    正确答案:
    (1)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的概念
    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是指刑法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在刑法理论上,通常将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构成要件或者刑罚加重、减轻根据的犯罪称为身份犯
    (2)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类别
    根据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对行为人刑事责任影响的性质和方式进行区分,犯罪主体特殊身份:
    定罪身份,即决定刑事责任存在的身份,是某些犯罪主体要件中必备的要素。
    量刑身份,即影响刑事责任程度的身份,又称为影响刑罚轻重的身份,在量刑上,是从重、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根据。
    (3)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对量刑的影响
    在我国刑法总则规范中,设有一些因犯罪主体的身份而影响刑罚轻重的规定。如现行《刑法》第49条关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的规定。在刑法分则规范中,规定对某些犯罪,如果行为人具有特殊身份就要从重处罚。如《刑法》第245条第2款规定,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非法搜查罪和非法侵入住宅罪的,从重处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划分为()两种类型。

    正确答案: 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分为:


    正确答案:D
    《刑法》第26条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第27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28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29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第14题:

    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行为分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等十类,其分类依据是( )

    A.犯罪客体

    B.犯罪客观方面

    C.犯罪主体

    D.犯罪主观方面


    正确答案:A
    【考点点击】本题在2010年4月真题第一大题第29小题考查过,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行分为十类的依据。
    【要点透析】犯罪构成必须具备四个共同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我国刑法分则依据犯罪客体的不同将犯罪行为分为十类。

  • 第15题: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是指()的人。


    正确答案:实施了犯罪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

  • 第16题:

    根据我国刑法相关理论,犯罪对象相同,可以构成不同性质的两种犯罪。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构成的要素包括()。

    • A、犯罪客体
    • B、犯罪对象
    • C、犯罪主体
    • D、犯罪客观方面
    • E、犯罪主观方面

    正确答案:A,C,D,E

  • 第18题:

    我国刑法理论上把犯罪故意区分为两种类型,即()。


    正确答案: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 第19题:

    多选题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划分为()两种类型
    A

    自然人犯罪主体

    B

    法人犯罪主体

    C

    单位犯罪主体

    D

    单人犯罪主体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是指什么?

    正确答案: 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我国刑法理论上把犯罪故意区分为两种类型,即()。

    正确答案: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可以分为()和()两种类型。

    正确答案: 法律认识错误,事实认识错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划分为两种类型()。
    A

    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

    B

    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

    C

    法人主体和非法人主体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多选题
    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构成的要素包括()。
    A

    犯罪客体

    B

    犯罪对象

    C

    犯罪主体

    D

    犯罪客观方面

    E

    犯罪主观方面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