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翻译:韩厥献丑父,卻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卻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第2题: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中的“楚王”指的是:()
第3题:
秦汉时期掌管皇帝印的秘书官员是()
第4题:
翻译: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君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第5题:
给下文加上标点: 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吾君之耻者也君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
第6题:
下列各句中,“之”用作代词且表示近指,意为“这”的有()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在“非危急之疾,不敢谒也”中,“谒”之义为()
第14题:
翻译: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第15题:
翻译: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
第16题:
教师在讲授《鸿门宴》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这句话,该教师对此进行了解说。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第17题:
《汉书·食货志》关于采诗说的记述是()
第18题: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第22题:
“王”是名词活用现象,在这个句子里作动词,是“称王”的意思
此句是被动句,翻译成“先破秦进入咸阳的人,被称为王”
“王”是名词使动用法,“王之”翻译成“使之为王”,“之”是指“先破秦入咸阳者”
“王”是名词意动用法,可理解为“以他为王”,“王”与“之”是意动词与宾语的关系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