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题目
问答题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相似考题
更多“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山区农民赵某家中有一花瓶,系赵某的祖父留下。李某通过他人得知赵某家有一清朝花瓶,遂上门索购。赵某不知该花瓶真实价值,李某用1万5千元买下。随后,李某将该花瓶送至某拍卖行进行拍卖,卖得价款11万元。赵某在一个月后得知此事,认为李某欺骗了自己,通过许多渠道找到李某,要求李某退回花瓶。李某以买卖花瓶是双方自愿的,不存在欺骗,拒绝赵某的请求。经人指点,赵某到李某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撤销合同,并请求李某返还该花瓶。试分析:(1)赵某的诉讼请求有无法律依据?为什么?(2)法院应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1)赵某的诉讼请求有法律依据。李某与赵某之间的合同属于显失公平的买卖合同,且显失公平系由于赵某欠缺交易经验所致,因此赵某有权依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请求法院撤销合同。买卖合同一旦被撤销,合同即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依据《合同法》第58条的规定,赵某有权请求李某返还财产。
    (2)法院应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撤销该花瓶买卖合同。并依据《合同法》第58条的规定,要求李某将花瓶退还给赵某,赵某将收到的花瓶款退还给李某。若李某愿意支付与该花瓶价值相当的价款,赵某也同意接受,赵某可以不用撤销该合同,由李某补齐余下的价款即可。

  • 第2题:

    材料1

    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 日)

    材料2

    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伯特·怀斯学习。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竟然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主人公驾驶汽车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这时依旧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车声!罗伯特·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说:“把你所犯的错误剪掉!”艾伦沮丧极了,正在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错误”时,她忽然看见窗台上的一个小盆景,那是一株地莓,她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只是别的地莓都能长出又甜又红的果实,唯独这株地莓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能开出特别鲜红的花朵!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误”,但就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想到这里,艾伦怦然心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按照传统的技法,在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随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糅合由镜头切换而产生的断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艾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把第二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尾处,也是一种能巧妙显示电影节奏的手法。于是,她把这种“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悄悄开始了!当86岁高龄的艾伦病逝后,人们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影的贡献作了这样的总结:“她深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即便是一株无法结出果实的地莓,也不要轻易扔掉,因为它可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摘编自 《扬子晚报》(2011年6月27日)

    (1)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


    正确答案:
    (1)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本题中,碎花瓶原理这一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科学研究起到了能动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②马哲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起到促进作用,推动事物发展进程,在本题中,碎花瓶原理是正确额意识,推动科学研究发展。帮助人们进行恢复文物等科学研究。
      (2)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两者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题干中,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说明谬误在一定的中介和条件下,在本题中,是实践这一特殊条件,即可转化为真理。
      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任何认识在两次飞跃的发展过程中都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其正确性,材料也充分说明这一原理。
      ③马克思哲学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统一即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也充分说明了这一原理。(注明:考生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任一角度均得分)
      (3)新时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我们青年学生,必须以创新为己任,推进科学发展观进程,提高创新意识,就像材料所指,坚持用发展和创新的眼光看问题,打破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实践水平。

  • 第3题:

    甲从乙处购买了一个古董花瓶,甲的下列行为中具有物权性质的是:( )

    A.丙从甲处偷走了该花瓶,甲要求丙返还该花瓶
    B.甲将该花瓶出质给担保公司以获得融资资金
    C.甲发现该花瓶不是古董,要求乙赔偿其损失
    D.甲因为乙迟延交付花瓶而要求乙向其赔偿损失

    答案:A,B
    解析:
    本题涉及对物权特征的理解问题。本题的A选项体现的是物权权利人基于物权而享有的原物返还请求权,B选项体现的是物权权利人基于所有权而对物享有的处分性权能。C、D两个选项都体现的是基于合同所生的债权请求权。故AB项正确。

  • 第4题:

    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 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 ~ 100克的最少,1 ~ 10克的稍多,0.1 ~ 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 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小块的重量是小碎片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 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 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日)
    材料2
    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 伯特.怀斯学习。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 一个非常不应 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竞 然延续到了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主人公驾 驶汽车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已经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这时依旧 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车声!罗伯特?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 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说:“把你所犯的错误剪掉!”艾伦沮丧极了,正在 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错误”时,她忽然看见窗台上的一个小盆 景,那是一林地莓,它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只是别的地莓都能 长出又甜又红的果实,唯独这林地莓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 能开出特别鲜红的花朵!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 的风景!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误”,但就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 出了最美丽的花!想到这里,艾伦怦然心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按 照传统的技法,在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随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 延续到了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糅合由镜头切换而产生的断 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艾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把第 二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尾处,也是一种能 巧妙显示电影节奏的手法。于是,她把这种“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 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 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悄 悄开始了!当86岁高龄的艾伦病逝后,人们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 影的贡献作了这样的总结:“她深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 被忽略的智慧!即便是一林无法结出果实的地莓,也不要轻易扔掉,因 为它可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摘编自《扬子晚报》(2011年6月11日)
    (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 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


    答案:
    解析:
    (1)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 包含共性。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碎花 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 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注:如果考 生从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或从规律的特征的角度分析,言之有 理,酌情给分。)
    (2)真理和谬误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真理中 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错误中也隐藏着以 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 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错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 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 理的可能。
    (3)创新意识在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具有重要意义。增强创新 意识一要注重实践,从中汲取智慧;二要辩证思维,要全面地、发展地看
    问题。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

  • 第5题:

    小学语文中,从打破花瓶的故事中懂得了诚信的是哪位俄国伟人?


    正确答案: 小学语文中,从打破花瓶的故事中懂得了诚信的是列宁。

  • 第6题:

    甲帮助乙盖房子时,在乙家院子里挖出一件秦朝时期的陶土花瓶,对于该花瓶的归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花瓶应该属于国家所有
    • B、该花瓶应该属于甲所有
    • C、该花瓶应该属于乙所有
    • D、该花瓶是无主物,任何人都不得享有所有权

    正确答案:A

  • 第7题:

    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对收集起来的花瓶碎片进行研究后发现,碎片按大小可以分成四个类别,其重量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16倍。“碎花瓶理论”在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研究方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发现启示我们()。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②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循环性 ③人们通过自觉活动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④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统一的基础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正确答案:D

  • 第8题:

    当客人入座后,()。

    • A、席位签、花瓶撤掉,台号不必撤掉
    • B、席位签、台号撤掉,花瓶保留
    • C、筷子套由客人自己脱去
    • D、撤掉台号、席位签及花瓶

    正确答案:D

  • 第9题:

    “两个朋友送的花瓶”有歧义,“朋友送的花瓶”没有歧义。()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0题:

    假设可以购买三个相同的花瓶。买者1愿意为一个花瓶支付30美元,买者2愿意为一个花瓶支付25美元,买者3愿意为一个花瓶支付20美元。如果价格是25美元,将卖出多少花瓶?这个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值是多少?()

    • A、将卖出一个花瓶,消费者剩余为30美元。
    • B、将卖出一个花瓶,消费者剩余为5美元。
    • C、将卖出两个花瓶,消费者剩余为5美元。
    • D、将卖出三个花瓶,消费者剩余为0美元。
    • E、将卖出三个花瓶,消费者剩余为80美元。

    正确答案:C

  • 第11题:

    问答题
    (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

    正确答案: (1)这一问可从认识论的相关原理去解答,
    ①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角度,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打碎花瓶的实践使人获得了真理性认识,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要想获得真理性认识必须遵循认识的发展规律:一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勇于实践不怕失败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而要善于发挥理性思考的作用,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合,从而发现规律,获得真理性认识。再者,获得的理性认识要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其正确与否,用“碎花瓶理论”检验其他的文物陨石等。
    (2)这一问也可从辩证法对立同一规律的角度去答题
    ①打碎花瓶是件坏事,发现“碎花瓶理论”是件好事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矛盾双方的渗透转化去解题。
    ②我们平时办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皱纹的一切,就能化险为夷,绝处逢生,化腐朽为神奇。
    (3)要想增强创新意识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遵循认识运动的发展规律,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中不足为奇的事情,从必然中发现偶然,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发挥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甲帮助乙盖房子时,在乙家院子里挖出一件秦朝时期的陶土花瓶,对于该花瓶的归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花瓶应该属于国家所有

    B

    该花瓶应该属于甲所有

    C

    该花瓶应该属于乙所有

    D

    该花瓶是无主物,任何人都不得享有所有权


    正确答案: B
    解析: 《民法通则》第七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接收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

  • 第13题:

    谎话

    如果下列每个人说的话都是假话,那么是谁打碎了花瓶?

    夏克:吉姆打碎了花瓶。

    汤姆:夏克会告诉你谁打碎了花瓶。

    埃普尔:汤姆,夏克和我不太可能打碎花瓶。

    克力斯:我没打碎花瓶。

    艾力克:夏克打碎了花瓶,所以汤姆和埃普尔不太可能打碎花瓶。

    吉姆:我打碎了花瓶,汤姆是无辜的。


    正确答案:

     

     

  • 第14题:

    假设可以购买三个相同的花瓶。买者甲愿意为一个花瓶支付30元,买者乙愿意为一个花瓶支付25元,买者丙愿意为一个花瓶支付20元。如果价格是25元,将卖出多少花瓶这个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是多少(  )


    A.将卖出一个花瓶,消费者剩余为30元

    B.将卖出一个花瓶,消费者剩余为5元

    C.将卖出两个花瓶,消费者剩余为5元

    D.将卖出三个花瓶,消费者剩余为0元

    答案:C
    解析:
    在价格为25元的基础上,买者甲和乙愿意为该花瓶支付的最高价格分别大于和等于25元,因此甲和乙将会购买花瓶,丙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低于市场价格25元,因而不会成交。这个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为(30-25)+(25-25)=5元。故选C。

  • 第15题:

    A市中级人民法院就王某诉李某古董花瓶一案作出判决,判决李某在一个月内向王某移交本案所涉古董花瓶,有关该古董花瓶的执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古董花瓶是特定物,应当执行原物
    B.古董花瓶因李某保管不善被打碎,经查实该花瓶价值100万元,法院可责令李某按照古董花瓶的价值赔偿王某100万元
    C.古董花瓶被他人持有的,法院向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后,拒不转交的,可以强制执行
    D.案外人张某主张合法持有该古董花瓶的,可以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

    答案:A,C,D
    解析:
    根据《民诉解释》第494条的规定,执行标的物为特定物的,应当执行原物;原物确已毁损或者灭失的,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折价赔偿;双方当事人对折价赔偿不能协商一致的,人民法院应当终结执行程序,故A项正确,B项错误。根据《民诉解释》第495条的规定,CD项正确。

  • 第16题:

    甲有一个古玩花瓶,5月1日,甲与乙达成买卖协议,约定将花瓶3000元卖给乙。约定5月5日交货、付款同时履行。履行前,古玩市场大热,花瓶价格看涨,甲欲毁约。乙得知后,闯入甲家直接将花瓶拿走,并丢给甲3000元现金。后乙将花瓶摆在家中,并经常邀好友一起观赏。6月1日,古玩一条街的小贩丙偷走了花瓶,并放在自己的小店进行售卖(无经营资质)。6月15日,丁偶尔看到此花瓶,颇为喜爱,以3500元从丙处购得此花瓶。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的买卖合同有效,但是乙不能取得花瓶的所有权
    B.丙窃取花瓶的行为,侵犯了乙的占有
    C.丁从丙处购买花瓶,可以通过善意取得获得花瓶的所有权
    D.甲可基于所有权请求丁返还原物

    答案:A,B,D
    解析:
    甲、乙的买卖合同没有附条件或期限,自成立时生效。乙基于合同债权可以请求甲交付花瓶,直接闯入甲家中取走花瓶不能构成有效交付,所有权并未转移,A正确。乙在强力获得花瓶后,并不是基于原权利人意志获得的占有,缺少占有本权,为无权占有。但丙窃取花瓶的行为,构成对于乙占有的侵夺,此时乙可在侵夺发生后1年内基于占有返还请求权请求丙返还原物,故B正确。丁从丙处购得花瓶,不能构成善意取得所有权,获得的只是一种无权占有,因为善意取得的前提是无权处分,必须是占有他人的委托物,盗赃物是脱离物,故C错误。此时,甲依然是花瓶的所有权人,故可以基于所有权请求丁返还原物,D正确。

  • 第17题:

    甲有一个清代花瓶。2009年2月,甲与乙订立买卖该花瓶的合同。双方约定2009年4月6日,甲向乙交付该花瓶。2009年3月2日,甲又与丙签订买卖该花瓶的合同,甲于合同签订后的第二天,将花瓶交付给了丙。请问,乙应如何保障自己的权利?()

    • A、乙可以要求丙将花瓶交还给自己
    • B、乙可以要求甲交付花瓶
    • C、乙可以要求甲承担违约责任
    • D、乙可以要求丙承担侵权责任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牡丹与青松的插花应插在()。

    • A、光滑白瓷花瓶
    • B、塑料花瓶
    • C、玻璃花瓶
    • D、本色浮雕青瓷花瓶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1)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


    正确答案:(1)这一问可从认识论的相关原理去解答,
    ①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角度,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打碎花瓶的实践使人获得了真理性认识,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要想获得真理性认识必须遵循认识的发展规律:一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勇于实践不怕失败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而要善于发挥理性思考的作用,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合,从而发现规律,获得真理性认识。再者,获得的理性认识要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其正确与否,用“碎花瓶理论”检验其他的文物陨石等。
    (2)这一问也可从辩证法对立同一规律的角度去答题
    ①打碎花瓶是件坏事,发现“碎花瓶理论”是件好事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矛盾双方的渗透转化去解题。
    ②我们平时办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皱纹的一切,就能化险为夷,绝处逢生,化腐朽为神奇。
    (3)要想增强创新意识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遵循认识运动的发展规律,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中不足为奇的事情,从必然中发现偶然,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发挥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 第20题:

    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但他没有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按重量的数量级分类,由此发现不同的重量级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于是“碎花瓶理论”产生了。该理论在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物体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碎花瓶理论”之所以具有上述作用,是因为该理论()①正确揭示了物体破碎的规律,可以指导相关实践活动②是实践的产物,凝聚了人类的脑力劳动③找到了物体碎片之间关系的共性,对分析具体物体碎片关系具有指导作用④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具有直接现实性

    •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③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中餐早餐公用餐具摆放:圆桌中心摆放花瓶,调味用具放在花瓶旁边;方桌上的花瓶放在靠墙的一边,调味瓶、牙签筒可放在花瓶旁边。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2题:

    判断题
    “两个朋友送的花瓶”有歧义,“朋友送的花瓶”没有歧义。()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对收集起来的花瓶碎片进行研究后发现,碎片按大小可以分成四个类别,其重量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16倍。“碎花瓶理论”在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研究方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发现启示我们()。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②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循环性 ③人们通过自觉活动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④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统一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既有必然联系,也有偶然联系,①表述错误,排除;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这种反复、无限不是圆圈式的循环往复的运动,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故②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中博尔通过研究发现“碎花瓶理论”,且此理论在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研究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体现了③,当选;③本身也体现了④。故正确答案为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