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中不正确的是()A 稳定型心绞痛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B 多数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下C 情绪激动和饱食为常见诱因D 主要发生部位在胸骨后部E 根本原因是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

题目
单选题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中不正确的是()
A

稳定型心绞痛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

B

多数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下

C

情绪激动和饱食为常见诱因

D

主要发生部位在胸骨后部

E

根本原因是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


相似考题
更多“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中不正确的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在临床血液学研究中属于

    A.血栓栓塞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

    B.血细胞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

    C.出血倾向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

    D.免疫系统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

    E.造血组织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


    参考答案:E

  • 第2题:

    什么是反流性食管炎?简述其发病机制的要点和主要的临床表现。
    反流性食管炎是因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灼热感与疼痛,可并发食管消化性溃疡或狭窄。
    食管炎可由不同病因引起,包括感染、化学物刺激、物理性损伤及继发于食管憩室、肿瘤或贲门失弛缓症等病变。胃食管反流作为食管炎的病因,系是在40年代被发现,当时指和食管裂孔疝有关,认为可能因腹腔食管段的丧失、食管与胃之间正常锐角的消失等解剖学机械因素,导致胃食管反流。但多数食管裂孔疝并不伴有胃食管反流,而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常不能被证实有食管裂孔疝并存。胃食管交界的上方有略增厚的环形肌束,成为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其长度约2~4cm,正常基础压一般为2.0~3.3kPa(15~25mmHg),平均2.6kPa(20mmHg),在正常人的形成超过胃内压的高压带,足以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只有在吞咽后引起食管原发性蠕动时,LES才出现弛缓。故LES具有重要抗反流的屏障作用。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LES不适当弛缓或经常处于松弛状态,并有反流物引起食管粘膜损害、食管对反流物清除功能削弱等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
    (1)胃灼热与反胃胃灼热又称为“烧心”,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典型症状,有位于胸骨后的烧灼样不适感,多在餐后特别是饱餐后出现。可伴有反胃,反流物呈酸味或带苦味,偶含少量食物。胃灼热与反胃易发生在平卧、弯腰俯拾姿位,可于熟睡时扰醒。胃灼热经服用制酸剂后常缓解或消失。
    (2)咽下疼痛与咽下困难反流性食管炎加重或并发食管溃疡时,可出现咽下疼痛,多在摄入酸性或过烫食物后发生,疼痛涉及剑突下、肩胛区,或达颈、耳部,有时辐射至臂。可有间歇性咽下困难,每发生在开始进餐时,呈胸骨后梗塞感,系由食管痉挛所致。食管狭窄的咽下困难呈持续性,对干食尤为明显。有进行性咽下困难者,应警惕食管下段癌变。
    (3)其他因影响患者进食,体重可稍有减轻。食管粘膜不断少量出血可致轻度缺铁性贫血,溃疡可致大出血,由于反流物吸入,可致慢性喉炎,声带炎,哮喘发作,吸入性肺炎。

  • 第3题:

    简述各种类型中暑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热痉挛是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出现肌肉痉挛,常在活动停止后发生,主要累及骨骼肌,持续约3分钟后缓解,无明显体温升高,与严重体钠缺失和过度通气有关。
    热衰竭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由于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补充不足所致,表现为疲乏、无力、眩晕、恶心、呕吐、头痛。可有明显脱水征;体温可轻度升高,呼吸增快、肌痉挛、多汗,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表现为高热和神志障碍。临床上分为劳力性和非劳力性,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 第4题:

    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机制和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正确答案: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机制:肝脏合成铜蓝蛋白缺陷导致铜代谢障碍。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临床表现: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症状、肝脏受损、角膜色素环、其他多系统损伤。

  • 第5题:

    对白血病的研究在临床血液学研究中属于

    A.血栓栓塞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

    B.血细胞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

    C.出血倾向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

    D.免疫系统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

    E.造血组织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


    参考答案:B

  • 第6题: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通常将中暑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 第7题:

    简述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 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诱发冠脉腔内不完全堵塞的血栓形成,血管内窥镜下发生率80%-90%,冠脉造影50%-80%。说明不稳定心绞痛是由血栓形成所致。
    2.内膜损伤或斑块破裂诱发血管痉挛,发生率占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20%-30%。
    3.斑块因脂质迅速增大,或内膜血肿,致管腔狭窄加重而诱发心绞痛,发生率占不稳定性心绞痛20%左右。

  • 第8题:

    单选题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中不正确的是()
    A

    稳定型心绞痛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

    B

    多数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下

    C

    情绪激动和饱食为常见诱因

    D

    主要发生部位在胸骨后部

    E

    根本原因是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