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剂
黏合剂
还原剂
热敏性银源
调色剂
第1题:
直热式成像(TG)胶片与激光热成像(PTG)胶片相比,不含有()
第2题:
关于PTG的成像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第3题:
关于直热式热敏成像技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4题:
卤化银经激光曝光形成潜影
还原银的多少与潜影的大小成正比
卤化银是热显影时提供了银离子的“仓库”
形成黑色影像的金属银主要来自银源
显影时的“银源”来自于大量的有机羧酸银
第5题:
黏合剂
定影剂
显影还原剂
卤化银
防灰雾剂与稳定剂
第6题:
多幅照相机
湿式激光相机
直热式干式相机
光热成像干式相机
激光诱导成像干式相机
第7题:
成像层中的光敏成份与传统胶片相似,都是卤化银晶体
卤化银既是光敏主体,又是显影时提供银离子还原成银原子的“仓库”
调色剂对PTG成像体系来说是很重要的化合物
在PTG材料中必需加入相应的稳定剂和防灰雾剂
调色剂在银离子迁移成像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8题:
两者材料的组成部分在清单上也大致相同
光热成像胶片是光敏材料,也是一个热敏材料
都是基于有机羧酸银的热敏作用
成像原理相似
直热式成像胶片既含光敏材料,又含有热敏材料
第9题:
热敏性银源
光敏性卤化银
还原剂
稳定剂
黏合剂
第10题:
激光热成像技术最早发明于1964年
1996年成功地应用于医疗影像
激光热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可单从PTG成像过程理解
10年以来PTG技术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当今医疗数字影像输出最优先的选择
1996年KODAK公司正式推出Dry View 8700成像系统
第11题:
分微胶囊式和有机羧酸银式直热热敏成像两种
微胶囊式的胶片中,胶囊壁是热敏性高分子材料
胶囊内含有无色的可发色材料(成色剂),胶囊周围含有无色的显色剂
微细的加热头对胶片表面加热,微胶囊壁软化,渗透性增加
微胶囊式和有机羧酸银式两种直热热敏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相同
第12题:
光敏性卤化银
热敏性银源
还原剂
稳定剂
黏合剂
第13题:
关于PTG胶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第14题:
激光热成像胶片成像层中的构成物质,不包括()
第15题:
稳定剂
黏合剂
还原剂
热敏性银源
调色剂
第16题:
成像层中的光敏成分与传统胶片不同
传统胶片中,卤化银既是光敏主体,又是显影时提供银离子还原成银原子的“仓库”
激光热成像技术胶片中,卤化银只是感光主体,但不是提供银离子还原成银原子的“仓库”
卤化银只负责形成潜影
显影时的“银源”来自于大量的有机银
第17题:
ABC
ECR
PTG
PHZ
IHZ
第18题:
卤化银
明胶
银源
显影还原剂
调色剂
第19题:
视频多幅照相技术
干式成像技术
喷墨成像技术
热敏成像技术
激光成像技术
第20题:
激光/湿式成像打印系统
激光干式二次热成像技术
高温直接热成像打印技术
喷墨成像技术
热转印技术
第21题:
胶片首先经由810nm激光曝光,成像层的卤化银晶体感光生成潜影
热敏性银源在加热及潜影银的催化下,分解并还原成金属银沉积在潜影上
加热是指120°C左右,15秒
还原银的多少与潜影的大小(曝光多少)成正比
稳定剂保证了影像的稳定性并使显影银影像能获得黑色的色调
第22题:
基层是0.18mm厚的蓝色透明聚酯片基,在片基的另一面涂有防光晕层
调色剂使显影影像能获得紫色的色调
背层作用是防止静电及曝光光晕对影像的不良影响
保护层的作用是保护成像层,防止伪影生成
激光热成像胶片有基层、光敏成像层、保护层、背层
第23题:
羧酸银作为银源的成像系统,生成的是金黄色或棕色的影像色调
改进色调的主要途径是在配方中加入能降低色调的化合物
调色剂的作用是为了得到适当的金属银的结构
调色剂对激光热成像技术的成像体系来说是很重要的化合物
通过调色剂的修饰作用改变最终银影像色调,是控制影像颜色的主要途径
第24题:
激光热成像技术
扁平颗粒技术
平板探测器技术
自动冲洗技术
边缘增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