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仅存在于审计活动的计划和证据收集阶段
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合并称为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具有潜在性
审计风险可以控制,但不能完全消除
对于不可控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该提高风险承受能力
第1题:
第2题: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审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审计风险是可以消除的
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
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全过程
第3题:
详细审计
抽样审计
全部审计
局部审计
就地审计
第4题:
固有风险
控制风险
抽样风险
审计风险
第5题:
审计管理要服从审计目标
审计管理要注重对审计人员的管理
审计管理主要在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阶段执行
审计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第6题:
审计风险就是指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风险仅存在于审计报告编制阶段
审计风险可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两种
审计风险虽然存在,但可以加以控制
第7题:
分析仅运用于审计实施阶段
分析仅包括财务数据之间关系的分析
分析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发现异常变动项目
重新计算是财务审计常用的分析方法
第8题: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审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审计风险是可以消除的
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
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全过程
第9题:
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为证明审计事项而收集的证明材料
审计准则是衡量和评价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标准
审计准则是审计机关进行处理处罚的唯一依据
第10题:
国家有关政策
具体行业标准
审计人员的观点
国家法律法规
被审计单位编制的预算
第11题:
国家审计的独立性不包括经费来源上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人员不需要保持独立性
社会审计的独立性要求适用于其所从事的所有业务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
第12题:
账目基础审计直接从会计资料的审查入手
制度基础审计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测评入手
风险基础审计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
风险基础审计融合了风险控制方法与传统审计方法
账目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不存在审计风险
第13题:
第14题:
审计效率
审计效果
审计结果
审计质量
第15题:
内部审计机构在实施审计后通常撰写简式审计报告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后撰写的是简式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复核是审计质量控制措施之一
国家审计报告是国家审计机关向被审计单位做出审计决定的依据
注册会计师签发的审计报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
第16题:
可分散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
可分散风险通常用β系数来度量
不可分散风险通常用β系数来度量
不可分散风险属于特定公司的风险
投资组合的总风险可以分为可分散风险与不可分散风险
第17题:
审计人员执行任务时,不得隐瞒或者曲解事实
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时,应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
审计人员应当保持专业胜任能力
审计人员对于在执业过程中得知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责任
审计人员在执业时应将委托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18题:
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
制度基础审计—账目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
账目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
风险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账目基础审计
第19题:
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结果
审计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相同的
审计目标体系包括审计总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审计总目标由审计具体目标组成
第20题:
审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
审计风险只存在于审计实施阶段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审计风险是可以消除的
第21题:
调查了解信息系统不能采用询问、检查、观察等传统方法
描述信息系统的方法与常规审计中描述内部控制的方法不同
信息系统测试的方法是信息系统审计独有的
信息系统审计与常规审计在终结阶段有很大区别
第22题:
审计工作没有法律责任风险
信誉高的审计组织没有法律责任风险
聘请外部专家是审计人员防范法律责任风险的对策之一
是否遵循执业准则与审计人员法律责任风险无关
第23题:
只有国家审计才需要向被审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书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是社会审计特有的审计程序
国家审计应在审计实施阶段编制审计工作方案
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可在审计后对被审计单位做出处理处罚决定